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荆门:“一府两院”备案审查工作迎来“期末考”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11-04 15:26   [收藏] [打印] [关闭]

一场特殊的“法治年检”在荆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展开,“一府两院”就各自“体检”规范性文件的工作情况,同步提交报告,接受审议和测评。

“满意35票,基本满意3票,不满意0票。”当听到测评结果时,列席会议的市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这是荆门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备案审查工作进行的第二次满意度测评。10月24日,第二十九次会议对“一府两院”进行“期末考”,对“一府两院”关于备案审查工作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审议和满意度测评。

同台亮相:一场打破惯例的“法治会诊”

“以前是法工委唱独角戏,今年是首次同台亮相、同步接受检验。”一位与会常委会委员这样评价今年的创新之举。

今年2月28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首次同步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备案审查工作的专项报告。

“这就像一次‘联合问诊’。”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解释道,“将四份报告放在一起审议,能更清晰地看到全市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的全貌,便于找出共性问题,比较差异,实现精准监督。”

分组审议现场,委员们的提问直指要害:“如何督促乡镇街道文件向同级人大报备?”“怎样厘清开发区与行政区在文件制定上的权限边界?”一场围绕法治细节的深入探讨就此展开。

精准开方:三份直指要害的“诊断清单”

同步审议后,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发言,针对各家工作的短板,开出了三份精准的“诊断清单”:

致市人民政府:重点指出需提升县级文件制定水平、厘清掇刀区与高新区发文界限、解决乡镇街道文件“应报未报”等问题。

致市中级人民法院:明确指出其对规范性文件范围把握不准、报备主动性有待加强、对下级法院指导需深化。

致市人民检察院:主要点出其电子报备率偏低、对下指导力度不足等情况。

这些问题被正式形成审议意见,要求“一府两院”在六个月内整改落实。

限期整改:一次动真碰硬的“疗效显现”

收到“诊断书”后,“一府两院”迅速行动,展开了一场动真碰硬的整改:

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部署。针对长期存在的权责交叉问题,专门印发通知,为高新区和掇刀区划清了“发文边界”。全市各乡镇街道对现行有效文件进行了清理,共清理出各类文件10000余件,正在逐一甄别。属于规范性文件的,将根据工作需要,决定保留、修改、废止或者宣布失效。

同时,一场清理临时机构发文的专项行动在全市展开,149份相关文件被逐一审核,多份规范性文件被废止。其中,某地施行两年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广大燃气用户规范使用燃气的公告》及其配套规范性文件《某市居民用户燃气安全“三件套”安装指导意见》被同时废止,7万余户居民是否安装“三件套”的选择权得到了尊重。

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整改更具特色。他们不仅完善了全市两级法院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机制,还针对审判中发现的《房屋征收补偿决定》存在依据不足等问题,向某主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某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并进行回复。全市两级法院将司法建议工作与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了从个案纠错到事项规范的制度性完善。

市人民检察院对全市两级检察院的60份文件进行“普查”,最终确认6份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全部完成电子备案入库,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账实不符”问题。

闭环验收:一套不留退路的“监督兵法”

10月24日,整改期满,“期末考”到来。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分别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备案审查工作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一府两院”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并将在常委会全体会议上进行满意度测评。

这套监督设计的核心在于“两次审议、两次满意度测评”的闭环机制。2月的测评是“期中检查”,10月的测评则是“期末答卷”,重点考察审议意见是否真正落地生根。

“一次测评看过去的工作,二次测评看今年的整改。这就形成了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确保监督不止步于‘听了’‘议了’,更要‘改了’‘好了’。”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如是说。

最终,在本次测评中,“一府两院”关于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均获高票通过。

“同步听取报告不是目的,推动各方把规范性文件管好、审好,共同守护法治生命线,才是这项创新实践的核心价值。”一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总结道。

从“分期报告”到“同台应考”,从“一审了之”到“闭环监督”,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用两次测评,测出了监督的刚性,也评出了法治的进步,为地方治理现代化贡献了生动的“荆门实践”。(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