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3-04-17 00:52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3年 1月 22日在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 王国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履职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和依靠全省人民,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 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五进”方针不动摇,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形成“逆势奋进、千帆竞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气场。全年生产总值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在全国的位次又提升了1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站上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新起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实现2.22万亿元,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亿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7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2亿元,增长14.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3亿元,增长19.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消费总额居全国第7位。过千亿元的产业达到11个,食品、石化产业营业收入双双突破4000亿元,汽车、钢铁产业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增产10.6亿斤。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由5个增加到8个,大冶市迈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40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52元,增长13.8%;城镇新增就业近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3%,就业总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物价涨幅为2.9%,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在极为复杂困难的2012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长期打基础积累的结果,是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快速推进良好态势的延续。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先后跨上 1万亿元、2万亿元两个大台阶,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9位,稳居第一方阵,年均增长13.4%,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7%。投资、消费等七大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翻番。

五年来,我们着力完善战略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坚持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总目标,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的积极性,区域发展协调性大为增强。“两圈一带”发展提速,“一主两副”带动明显。武汉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地位继续提高。襄阳、宜昌发展明显加快,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黄冈、荆州、孝感、荆门、黄石等一批城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十堰、鄂州、咸宁、随州、恩施、仙桃、潜江、天门、神农架发展亮点纷呈,赶超态势强劲。五年共调度省级财政间歇资金160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县域经济占比达56.7%,提高6.6个百分点。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中央肯定,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活力日益显现。

五年来,我们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8∶50.3∶36.9。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粮食产量五年增加51.4亿斤,襄阳跻身百亿斤产粮大市,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8∶1提高到2∶1。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由3个增加到11个,过百亿元的企业由11家增加到2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旅游、金融、文化、物流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9位。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外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第一。文化产品出口居全国第4位。建筑业综合实力居中部第一。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0.9%,提高5.9个百分点。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增长94%。“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循环经济稳步发展,低碳试点扎实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主要河流断面和主要湖库水质稳中有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4%。

五年来,我们着力增强创新能力,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东湖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由3家增加到11家,高新技术企业由500家增加到157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提高0.43个百分点。全省获得专利授权24475件,增长2.7倍,发明专利居全国第8位。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35项成果获奖,居全国第4位。湖北两院院士(6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外专千人计划”人数居全国前列。武汉城市圈“两型”试点多项改革影响全国。率先在全国省域范围内实行绿色电力调度制度。部省合作加快推进,与116个国家部委单位签订部省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五大投融资平台。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成功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文艺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湖北广电网络、长江出版传媒成功上市。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取消二级公路收费。扩大同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打造形成了一系列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同央企、知名民营企业战略合作,湖北成为客商投资的热选之地。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2.7亿美元,年均增长15.4%;引进省外资金1.22万亿元,年均增长50.1%。在湖北投资兴业的境外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05家,居中部第一。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业务量居全国前列,东湖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20余条,天河机场正在向全国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迈进。联合湖南、江西等省共同推动,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五年来,我们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4586亿元,建成一大批事关湖北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三横”铁路网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以京广高铁全线通车为标志,我省高铁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天河机场三期、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相继启动建设。长江中游航道整治顺利推进,武汉新港成为长江中游首个亿吨大港。能源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完成1924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及汉江中下游治理、三峡后续工作项目加快推进,荆江大堤、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开工建设,防洪保安能力大幅提升。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率达到53.5%,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加强规划建设,创新城市管理,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8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顺利推进,覆盖全省56%的乡镇。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五年共解决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616”对口支援工程取得新进展。投入267亿元开展国土整治1267万亩。集中解决17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8.2万公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19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31.36万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们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一批实事,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全省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3%,提高10.7个百分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省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6.2%,高于国家下达任务1.2个百分点。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一批素质优良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教师队伍。高教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5.86岁。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11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4.5%,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筑起覆盖城乡的立体社保网。五项保险参保人数4645万人次,增加2391万人次。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8.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超过90%。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0.9万套,基本建成67.07万套。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五年来,我们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主动与省政协协商讨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2607件,省政协委员提案3154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议案43件。加强军队、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事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出台省政府规章45件,修改或废止省政府规章80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4197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五五”、“六五”普法有序衔接。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管理格局,武汉百步亭社区管理、宜昌网格化管理成为全国先进典型。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平安湖北。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审计、监察工作,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一批新时代的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形成“湖北群星现象”。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京剧节、第一届湖北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兴建琴台文化艺术中心、省图书馆新馆、省科技馆、省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荆楚健儿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共获世界冠军28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蔚然成风。

五年来,我们着力加快政府改革和建设步伐,执政能力有了新提升。先后开展“执行力大讨论”、“能力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政府责任体系及履责机制建设”、“治庸问责”、“三抓一促”等活动,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推进“四减五制三集中”改革,取消和调整72.7%的审批事项。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连续三年开展“三万”活动,成为群众工作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品牌。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支援新疆、支援西藏、支援四川汉源震后重建取得积极成效。国防工业、人民防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招投标管理、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科协、侨联、统计、保密、档案、测绘、气象、地震、消防、参事、文史、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良好基础和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大力支持的结果。这里,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人士,向在荆楚大地投资的创业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五年是艰辛探索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发展最好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实践非同寻常,经验弥足珍贵。这五年坚定的发展思路是抢抓机遇、跨越赶超。我们自觉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顺境中争抢良机乘势而上,逆境中创造条件迎难而进,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奋力实现弯道超越。这五年强劲的发展动力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我们勇于突破阻碍发展的陈腐观念,敢于瞄准强者争先进位,善于发现问题突破自己,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努力做到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这五年根本的发展方法是统筹兼顾、应急谋远。我们积极寻求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发挥湖北优势的结合点,既从容应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科学谋划事关湖北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事项,既重视改善硬环境,又大力提升软环境,远近结合,实虚并进,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发展路子。这五年显著的发展特征是凝神聚力、真抓实干。我们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省,弘扬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倡导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努力培育发展文化和“精神区位”,在一元多层次战略的引领和激励下,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奋勇争先的氛围浓厚。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继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总结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与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发展不够仍然是我省最大的实际,总量规模和综合实力亟待壮大和增强;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工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还不够快;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创新潜力尚未充分释放,能源、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为紧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不相适应;政府机关庸懒散奢作风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效率和公务员能力素质亟待提高,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有效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未来五年,是我省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综观国际国内大势,“四期并存”、“五局汇聚”,为湖北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创造了新优势。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为湖北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推力;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为湖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赶超提供了良好条件;区域发展由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进入“西高东低”转换期,提升了湖北的重要战略支点地位;我省发展进入黄金增长期,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转换的经济格局凸显湖北,国家的重大布局器重湖北,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谋局引领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激活湖北,使我省的综合优势更加明显,累积潜能加速释放。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做好结合文章,就一定能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奋力开拓富民强省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黄金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主题主线、深化改革开放、突出自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到2017年,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85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大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探索速度与质量并重、经济与社会同步、生产与生态协调的发展模式。区域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八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到200家以上。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以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基本社会服务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就业更加充分,每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0万人以上。到2017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7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增长1.3倍和1.4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效应明显提升。“两型”建设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加强湖泊和湿地保护,彰显“千湖之省”水资源环境优势。建成一批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强市(县)。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战略支点功能明显提升。尽快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奋力向工业强省、农业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跨越,努力增强自主创新示范功能、“两型”社会引领功能和对外开放服务功能,加快完善支点框架,增强支点实力,释放支点效应,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支持武汉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战略支点功能;支持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夯实战略支点基础。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建设。

(一)坚持“四化”同步,加快建设富强湖北。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是高昂工业化龙头。提升支柱产业。重点推进“两计划一工程”,到2017年力争千亿元产业增加到15个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加快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形成5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发挥桥梁建造、工程设计等优势,推动建筑业向万亿元产业迈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金融等产业增加值超千亿元,现代物流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千亿元集团和百亿元企业,力争到2017年全省过千亿元的企业达到6个,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50个以上。二是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继续推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力争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30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充分发挥荆门“中国农谷”、荆州“华中农高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作用。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以上。三是强化城镇化支撑。实施《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一主两副”为引领,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增至15个左右,中小城市增至50个左右,3万人口以上建制镇增至100个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8%。完善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四是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推进软件、信息传输、数字内容、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发展,建设“数字湖北”。依法加强信息管理。五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大力实施防洪抗旱排涝灌溉和生态民生水利工程,构建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二)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湖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湖北真正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的自主创新高地和内陆开放高地。一是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倡导创新文化,营造创业文化,培育商业文化,弘扬开放文化。建设科技类博物馆群,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大对创新创业典型的宣传和表彰。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建成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立体化运作、综合化考评”的科技管理新机制。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转化机制。三是扩大开放合作创新。大力推进经济技术国际化,瞄准大企业、大财团和高端人才,引进海内外资本、智力、技术与先进管理等创新资源,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湖北。推动国际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全省服务外包年均增长20%。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工程和知识产权战略。到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的百亿元级高新技术企业。

(三)坚持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湖北。全面落实法治湖北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重点抓好法治政府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一是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构建职能集中、管理规范、上下协调、运行有效的综合执法体系。二是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依法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劳动者就业和收入分配权益,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加强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是促进司法公正。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为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司法环境。落实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各项措施,规范司法行政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更好地发挥司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四是推进全民守法。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六五”普法为载体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多层次法治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四)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和“两型”带动,加快建设文明湖北。重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生态支撑。一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精神驱动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荆楚人文精神,争做“爱国守法、崇德守信,和善开明、务实敬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语言文明、举止优雅”的湖北人,让现代文明之花在荆楚大地绚丽绽放。二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影响力。加强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承载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整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灵秀湖北。全面改善和优化城乡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水、呼吸清新空气、享受优美环境。突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扎实推进文明湖北建设“十大行动”,打造精神高地、建成文化强省、建设美丽湖北。

(五)坚持富民导向,加快建设幸福湖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确保公共财政投入的75%以上用于民生。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物价总体稳定,使老百姓从增收中真正得到实惠。四是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城乡居民,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全体职业人群。加大对弱势群体帮扶力度,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危房改造,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五是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继续推动“健康湖北全民行动”。确保解决 15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六是着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十个确保”目标。

“五个湖北”,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富强湖北是基础,创新湖北是动力,法治湖北是保障,文明湖北是品质,幸福湖北是目的,五者统一于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的伟大实践,统一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必须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要始终把改革开放贯穿到“五个湖北”建设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聚合正能量,激发新活力。“五个湖北”建设,贯穿了中央对湖北发展的总要求,把握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只要我们奋发有为、不懈奋斗,一个更有实力、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新湖北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全省干部群众一定要有这样的精神追求和能力自信!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总的要求是竞进提质,扎实开局。“竞进提质”,就是要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更加奋发有为的激情,继续保持湖北经济两位数增长,同时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扎实开局”,就是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过硬的举措,在实干中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确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并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以上目标,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有序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净增3000亿元以上。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放,努力实现“四个高于”目标。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扩大股权投资和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新增投资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基础领域和关键行业。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更多地寻求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加快推进交通、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把湖北建成“中国的立交桥”。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投资比重。加强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抓好国家节能产品惠民、汽车以旧换新、降低流通费用等政策落实,适时启动建材下乡、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普及宽带、光纤入户等扩大消费政策的实施工作。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家政养老、休闲健身、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推动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加快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增强消费拉动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万亿元。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

(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两计划一工程”,启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钢铁、汽车、有色金属、建材、化肥等行业加快调整和重组,力争取得明显突破。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发挥军工科技优势,推进军地合作。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突出抓好“成长工程100户重点培育企业”、“100户重大技术改造示范工程”、“100户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形成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落实结构性减税、信贷倾斜等优惠政策,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启动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武汉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工程设计之都”。支持宜昌建设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提升三峡物流中心地位。扎实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20%。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空间地理信息等新技术和新产业,创新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建设智慧企业、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打造精品名牌。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推进18条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落实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推动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服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成果推介和技术交易拍卖机制。精心组织第九届产学研洽谈会和第六届中国中部(湖北)创投大会。加快以东湖示范区为龙头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高新区聚集。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公共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体系。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3400亿元,技改投资增长18%,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20%以上。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低碳试点,支持武汉花山、武昌滨江、宜昌点军、咸宁金桂湖、荆门漳河、鄂州梧桐湖等率先建成绿色示范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综合采用迁村腾地、旧城旧村旧厂改造、二次开发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扎实做好十堰、恩施、神农架林区等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工作。加大对“三江、三库、三湖”、城中湖等重点水域的水污染防治力度。抓好丹江口水库库底清理,推进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确保实现南水北调今年蓄水明年调水目标。依法强化湖泊保护管理,推进百湖(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快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饮用水不安全、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三)夯实农业基础,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高产农田、板块基地和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年粮食增产5亿斤以上。推行良种良法。着力抓好以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油菜机播机收为重点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稳定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加快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监管机制,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增强2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承载和辐射功能,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实施食品行业振兴计划,培育一批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打造10条农业科技产业链,提高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作用。突出品牌整合和营销,做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完善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强和规范土地流转。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发展一批集生产、营销、农机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专业合作社。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务。加强和完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实施农村金融全覆盖工程。强化武汉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天门)棉花交易市场和荆州淡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入推进8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今年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完善。着力推进中心镇、特色镇、农村新社区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面完成新一轮三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大力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抓好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促进安稳致富。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务工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开展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为主题的新一轮“三万”活动。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