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2-11-21 08:31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2年9月28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郭有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会议要求,我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请审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解放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也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全省按照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一)基本情况

1、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近年来,我省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财政补助经费为17.29亿元,比2005年的5.17亿元增长12.12亿元,年均增幅达22.86%,全省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自觉明显增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培训、供给服务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2、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省以实施重点文化工程为抓手,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着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一是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全省新建了湖北美术馆、省博物馆综合馆、琴台大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全国最大的省级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即将竣工,达到“中西部一流”水平;投资10多亿元的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已经启动。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9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又启动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建设工程。文化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工作“领导重视、工作得力、成效显著,形成了湖北经验”。三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延伸至最基层。建成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服务点40000多个,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四是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截至今年上半年发放直播卫星设备16万套,解决了40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当前正在稳步推进户户通工程。五是农家书屋建设扎实推进,已建成农家书屋29148个,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今年为每个农家书屋更新配送了10种以上报刊。六是流动服务设施配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实现了每个县市专业剧团配备一台流动舞台车的目标,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文化单位送戏下乡转场难、搭台难、交通难的问题。配备了119台流动电影放映车和部分放映船,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启动了流动图书车配送工程,已经为15个县市配送了流动图书车。七是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进展顺利。整合资源,将村文化室纳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统筹安排,加快了普及步伐;启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设备购置工程,目前已有99个社区文化中心和82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到位。

3、加强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一是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近年来,全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家住长江边》等一大批专业和群众文艺剧目立于舞台,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多项作品在国家重大文化评奖项目中获奖,特别是在“八艺节”、“九艺节”和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我省获奖数均位居全国前茅。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地精心策划组织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各具特色,渐成品牌,如武汉市的“武汉之夏”群众文化活动,鄂州市广场文化“周周乐”等,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三是博物馆免费开放惠及民众。全省已有79家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成为我省文化惠民的品牌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年参观人数逐年增长,2011年达到900余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的3倍。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已有10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0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元素的文化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送戏、送电影、送书活动受到广泛欢迎。持续开展全省专业院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年演出超过2万场;开展“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共演出2506场,直接惠及群众300多万人次;2011年全省放映农村电影34万场;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全省图书馆年送书下乡80余万册。

4、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实施对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中获奖作品和人才奖励的政策,加大对我省文艺人才的激励力度。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文艺人才队伍。一批优秀人才成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和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从辞退民办教师中招聘了3648名有文艺特长人员为村文化员,缓解了村级文化人才短缺的压力。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对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全部轮训了一遍。目前,全省文化系统在职人员22501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310人,约占总人数的32.49%。

5、加强指导督办,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我省黄石市被列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武汉之夏’群众文化活动”和荆州市“小太阳读书节暨全民阅读活动”被列为创建示范项目。省政府高度重视,在黄石召开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暨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部署,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我省代表中部地区承担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综合性课题研究任务,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4月,文化部督导组来我省检查,对我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不平衡。我省文化建设的投入,省本级转移支付增长较快,基层相对较弱。有些地方没有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较少。

2、基层文化设施标准较低,设备陈旧老化。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县级文化设施,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标准低,老化破损严重,急需提档升级。

3、文化干部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基层文化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稳定人才难,引进人才更难。一些地方的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存在身兼数职,人岗分离现象,影响了作用发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高标准,加强市、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省图书馆新馆年内开馆,抓紧建设省博物馆三期、省广电中心等工程。巩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和流动图书车送书下乡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服务网络,充分发挥设施和网络作用。加强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形成综合性服务平台。

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加强精品生产,提供优质文化产品。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形成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提高活动的受众面和群众参与率。

三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切实充实基层文化部门工作力量,大力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

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各地充分挖掘湖北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培植新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群,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1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4.88亿元,同比增长27.6%,超出同期GDP增速13.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2.58%,比2010年提高0.11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259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5.3%。主要产业门类发展情况如下:

1、报刊出版业。目前已经形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版权贸易等门类齐全,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发行、物资供应、外贸、教育、版权等各个环节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整体实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知音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集团逐步走上立体化发展道路,竞争力显著增强。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入选第二届“文化企业30强”。《楚天都市报》、《特别关注》、《知音》等一批报刊杂志在全国影响逐步扩大。

2、广播影视业。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资产通过股份制、收购、托管等方式进行整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截止2010年底,网络有线电视用户已发展近35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230万户,总资产46.59亿元,总收入约10亿元,总利润1.01亿元。移动电视、城市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先后建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三网融合IPTV集成播控平台顺利搭建,是第二个同全国总平台实现成功对接的省份。

3、动漫游戏业。我省动漫产业发展较快,已逐步成为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目前,我省动漫企业150家,产业链从业人员10000多人,总产值26.8亿多元。动漫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动画片年生产能力10000分钟,年出版发行动漫书报刊1000余种500万册,电视媒体年播出各类动漫节目近30000分钟。动漫游戏产值8483万元,有21家游戏企业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产品达到27个,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4、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惠及群众、造福当代的作用,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结合起来,重点抓好“四片两区一线”的保护利用工作。即,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明清皇家建筑保护武当山片区、工业遗产保护黄石片区、曾国历史文化保护随州片区,湖北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和土司遗址保护区、湖北大别山红色文化保护区,赤壁羊楼洞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万里茶路”。各地打造了随州炎帝故里世界华人寻根节,秭归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黄石国际矿业文化节等一批品牌节庆活动。

5、演艺娱乐业。我省演艺娱乐业持续呈现繁荣景象。一是以“八艺节”为契机,演出市场持续升温。“八艺节”的成功举办,使得一批新建、改建的场馆充分发挥了场馆效用,一批优秀原创剧目立于舞台,各类营业性演出接连举办,群众观看演出的热情日益高涨,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演出市场的繁荣。2011年,全省共举办各类营业性演出达2万余场,其中观众3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30多场。二是娱乐市场“供”“销”两旺。全省大型歌厅和量贩式KTV等演艺娱乐场所总数达3000余家,年营业收入13亿元。三是对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近年来,我省共派出近3000人次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访问,共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余人次来我省进行文化交流,扩大了湖北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6、会展博览业。会展博览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2004年、2006年、2010年我省相继举办了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累计签约项目400余个,涉及金额900多亿元。尤其是2010年举办的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我省文化产业招商合同签约额高达714亿元,金融支持授信额度1100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整体规模偏小,对经济贡献率偏低。从总体上看,我省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偏低,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和骨干文化企业数量偏少,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复合型人才偏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存在数量不足、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尽管近年来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兄弟省市相比,仍显不足。文化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效应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资源整合,培育市场主体。一方面继续发展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着力推出一批具有湖北特色、湖北风格、湖北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荆楚文化长江系”品牌。

2、加快集聚发展,打造现代文化产业园区。借鉴我省建设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和园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代表省级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3、促进科技创新,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4、扩大对外贸易,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符合国际惯例的营销手段,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5、加大政策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继续加大对动漫等新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功能。大力巩固文化产业的招商成果,跟踪落实文博会签约项目,多渠道吸纳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