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文化强省,让软实力变为硬实力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18-01-29 03:08   [收藏] [打印] [关闭]

访谈嘉宾:

刘醒龙 省政协委员、省作协副主席

罗丹青 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

谢  蓉 省人大代表、宜昌“牵花绣”非遗传承人

主持人:廖志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部署。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促进荆楚文化繁荣兴盛。

2018年,如何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文学鄂军,如何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文化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传统文化,如何加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月26日,湖北日报、湖北日报网、湖北日报客户端等,就我省提升文化软实力,邀请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全媒体直播访谈。

关键词:文化自信

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是荆楚文化的魂

主持人: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湖北的文化自信有哪些良好基础?

罗丹青:“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

荆楚文化是湖北人的文化底气。炎帝神农文化、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楚辞、“半部唐诗在襄阳”的美誉、沉睡千年的编钟、流传千年的知音传说等历史长河的浪花,铸就了荆楚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是荆楚文化的魂。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这五种精神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刘醒龙: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湖北实践,显示了荆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2016年起,我参加“万里长江人文行走”活动,从吴淞口一路走到沱沱河。我特别珍惜这次机会,非常兴奋。这种兴奋是从骨子里、血液里蹦出来,不会想到面临困难,白天走、晚上写也不觉得累。现在想来,这就是一种自觉,文化自觉带来了强大力量。越走越感动,越走越亲切。我在安徽霸王祠,感觉和历史撞了个满怀;在云南元谋,看到了那些原始人遗骨,这种冲动、想象,一定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名城。因此,我们强调文化自信,行动上更需要强调文化自觉。

谢蓉:荆楚大地处处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远到屈原、昭君文化,近到凝聚中国情结的三峡大坝世纪工程,正是源于这种文化自信,我们才有勇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文化产业的浪潮中,将文化产业做成朝阳产业。

关键词:文艺精品

练好内功,才能实现大跨越

主持人:数据显示,过去5年湖北作家共出版60多部长篇小说,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势头,一批实力派作家作品进入各大文学作品排行榜,不少作品还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文学鄂军”如何创作更多精品?

刘醒龙:从上世纪初开始,湖北文学一直表现抢眼。无论从优秀作家,还是优秀作品来考量,湖北都稳居全国文坛第一方阵,是公认的文学大省。我最近在编辑《芳草文库》,里面收录了一批作家,包括徐迟、碧野、方方等优秀作家的作品。网络作家也同样出彩,不少作品成为影视剧改编的热门选择。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文学杂志这个平台,《长江文艺》《芳草》成为外地楷模,政策支持都很大。要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让作家没有后顾之忧,能专心文艺创作。

罗丹青:这些年“湖北造”影视剧登上央视黄金档有十几部,《南下南下》《宜昌保卫战》《国民英雄》等等。这些影视剧的创作生产为什么如此强劲?正是源于一种责任和担当。上个世纪末,《汉正街》《儒商》《车间主任》等风靡全国,成为了影视剧的“湖北现象”。此后,沉寂多年。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意识到,湖北文艺想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在影视剧上有大跨越。影视剧创作生产风险大,一部剧动辄投入上亿元,湖北采取“以奖代投”机制,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利用社会力量催生出一大批精品。湖北的影视剧要想继续往前推进,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团队,更要练好内功,只有剧本好了,才有成为精品的可能。

关键词:文化产业

放大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地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如何大力发展我省文化产业?

罗丹青:文化产业是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绿色朝阳产业,肩负着发展新兴经济、彰显湖北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我省发展文化产业有很多有利条件,有以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革命老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武当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俗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还有近代工业文化、孝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孕育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打造“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工程,在全国都形成了经验。“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孝文化之乡”“中国编钟之乡”等20多个国字号文化名城、文化之乡,也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

谢蓉: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很大篇幅提到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质优良、创意独特、贴近生活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潜心静气的深度发掘本土文化内涵,结合市场需求,做出真正有市场、有价值的好产品。我将本土传统手绣技艺“牵花绣”(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发展成为产业,用手绣+艾草的特色生态文化理念,发展特色文化手工旅游产品,培养出非遗传承人2名,培养出移民妇女300多人,带动一批赋闲在家的移民妇女灵活就业,脱贫致富。

关键词:传统文化双创

滋养创新创意种子,争做“双创”排头兵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彰显荆楚文化的时代魅力?

刘醒龙:在传统文化创新中,要怀着虔诚和恭敬的态度。比如,桃花鱼的典故,是因为昭君离开故乡时,哭得特别伤心,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纷纷变成五颜六色的桃花鱼。这个故事很美,是可取的创新。但现在有些地方出于旅游目的、商业目的生搬硬套,就要摒弃。比如说,在两省交界地修一道门,就说这是古代关口,这肯定不是创新。

罗丹青: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尊重规律性、把握时代性。武汉市成为世界设计之都,将会极大助力文化产业腾飞。更重要的是人才,如何集聚一大批创意人才?关键是加大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走跨界融合之路,筑巢引凤,让创意人才不断涌现、创意企业落地生根、创意梦想遍地开花。创意产业发展起来了,今后,湖北可能还会出现世界创意之都。

刘醒龙:文化创意无所不在,它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气质。以前我们说鸭脖子、汉正街、大码头,现在谈两江四岸、东湖绿道;以前提高校数量,现在谈校友经济,武汉越来越有“明星味”。

谢蓉:我们的做法是将传承与发展分别开来,制定符合不同消费市场的产品。一方面,通过开发手绣精品,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同时也将非遗技艺很好的进行传承;另一方面,通过结合端午文化,利用艾草的养生功效,开发出简约雅致、实用性强、价格实惠的艾草手绣系列产品。如,艾草手绣车载枕、艾草手绣饰品等,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同时还积极探索将民俗文化融入到民宿旅游服务中去,兴建艾草主题文化酒店,让文化全方位、多领域发挥效益,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