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科技强省时不我待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08-01-29 01:25   [收藏] [打印] [关闭]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如果说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湖北发展的坚实基础,大产业是荆楚经济的壮实筋骨,高新科技则是我省未来腾飞跃升的强劲引擎。“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及各界人士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对我省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展开“脑力冲浪”,尤其是相关人士更是感到要把科技大省建成科技强省,责无旁贷,时不我待。  

高新企业舞动奇迹

全年54.3亿元的合同额、50.7亿元的销售额,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烽火科技去年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据统计,仅信息产业一个门类,我省去年就完成产值755亿元,今年有望迈进“千亿元产业”俱乐部。    

面对成绩,烽火科技总裁、武汉邮科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童国华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完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正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实施企业化转制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施市场导向型的创新体制。创新的出发点来源于市场,创新的结果最终要回馈客户。”“如开发项目的选题要坚持以市场和技术为导向,要符合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而研究与开发,一定要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思路新、脑筋活,近年来,烽火科技在努力耕耘国内市场的同时,又迈向了国际,系列产品成功进入美国、日本、韩国、伊朗、印度、印尼、俄罗斯、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光网络、接入、光纤光缆、无线、数据全线出口,国际市场格局更加完善,逐渐成为我国民族通信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一股“活流”。“我们的目标是,花3年至5年时间,在国内市场形成竞争优势;抓紧3G布局,实现无线通信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稳健扩展光电子产品能力,力争跻身世界光电子行业前5名。到2010年力争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其中国际市场销售额完成25亿元。”说到未来,童国华信心十足。  

园区:精心孵化高新企业

“要将光谷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光电产业品牌。”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表述,省人大代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特别高兴,“这对我们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一批批企业家骑着自行车进来,开着小轿车出去;一家家企业从小不点长成了高新产业的健壮“黑马”,回首五年,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枝繁叶茂。    

目前,东湖开发区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高科技“富矿”。去年,全区实现总收入13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有560多家,年收入过3亿元的企业有51家,四大产业年产值已过100亿元,“东湖高新”已经成为我国重要高科技产业基地之一。    

在自主创新上,光谷去年全年专利申请量达2910件,同比增长21.25%,平均每天就有超过7项专利在光谷诞生。    

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创新在先,实践在前,围绕做大做强科技产业,加快建立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刘传铁说:“围绕这一目标,东湖开发区还将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完善一大批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园,使这些园区成为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基地。”“我们要尊重那些获得成功的企业家,同时也要爱护那些暂时失败的创业者,帮助他们总结经验、重振雄风。”“今后,我们将探索一种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激励手段,鼓励我们的科学家与企业一起共同创业。这其中,还需要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使科技信息与企业家需求能达到‘信息对称’的效果。”  

高校:培养创新后备军

我们有100多万大专院校在校生,全国排第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全国第三;今年我省承担科技部6个多亿元任务,全国排第五。    

这么庞大的科教资源如何为企业所用?    

省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厅长王延觉端出答案:“企业与科研的结合,关键在企业与科学家在目标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认同,要充分培育湖北省的市场主体,使企业与科研能紧密结合。”    

近几年来,我省不少高校已在产学研结合上做出探索。“我们孵化出的华中数控、开目公司、天喻公司都已变成了生产力,我们还与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完成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告诉记者。    

去年下半年,由华中科技大学与武重集团联合开发的“七轴五联动”机床,成功通过科技部验收。这种机床可用于大型舰艇螺旋桨,成功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今后,华中科技大学将加强培育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的完整创新链建设,将更多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李培根说。    

省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则对高校今后的人才培养方向思考颇多。“教育要适时调整思路,为高新产业人才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刘经南说:“目前我们提倡建设‘两型社会’,其中的关键一环是培育一大批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意识的人才,以及能够实现‘两型社会’技能的人才。污染少、能耗低正是高新产业的特色,对高校来说,也要加紧研究环境保护、新能源与再生能源,新材料、创意经济、软件产业等专业设置,全力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他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点,高校不能仅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硬环境软环境建设上,而要花更多气力来考虑高等学校如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搞好学科建设,使学生成为拔尖的创新人才。(记者 梁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