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技术加耕地,比粮仓更“保险”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16-01-29 01:16   [收藏] [打印] [关闭]

对话嘉宾

省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红玲

省人大代表、监利县农业局副局长 李诗信

省人大代表、华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 吴华平

对话背景

过去十二年,我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去年总产超540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未来,粮食大省的路该怎么走?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该如何理解?请听代表委员们的意见。

有技术,比有粮仓更牢靠

王红玲:与过去的藏粮于库、藏粮于民相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更先进更科学。当前,在互联网+思维、物联网技术浪潮下,世界农业正发生深刻变革。藏粮于技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抢占农业高科技的制高点,大力发展农业生物科技、农业信息技术。

高科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特性。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见效慢。发展农业高科技,要与自然的生物生长规律相适应,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富有弹性的评价体系,合理安排科研经费。

藏粮于技,还要强化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主体地位,助其迅速发展壮大,储备科研创新研发能力。

李诗信:藏粮于技,是广大粮农的期盼。种植大户、新兴经营主体也要顺应市场需求,带头推广适应连片规模种植的品种,推广新技术,运用现代装备,降低成本,提升种粮比较效益。

吴华平:很重要的一条,农村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人才,这样才能随时转化成果。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大力培育新兴职业农民,让有志于农业的青年农民能扎根农村,实现人生价值,激发农业领域创业就业的强大合力。

机耕道建设是短板,要赶快补齐

李诗信:不仅要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企。监利县尚禾农业等新兴经营主体,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育秧、机插、机防、机收、烘干、订单收购等服务于一体。类似这样的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头,掌握了粮食产能,能对粮食生产调控起到重要作用。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除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外,还应加强机耕道建设,这是现代农业的一个短板。补齐了这块短板,现代农机装备、现代科技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吴华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新兴经营主体的补贴力度,把惠农补贴用于培养地力,推行适度规模土地休耕。

守住种植面积,增加产出能力

李诗信:藏粮于地,稳定种植面积是前提。土地流转要迈出新步伐。农民不仅要出租土地,更要让土地入股,拿土地租金,享受入股分红。减少农民,让农民变工人,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多赢。

吴华平:藏粮于地,还要提高土地产出能力。2014年,我们合作社承担国土整治项目,整理土地达2万亩。通过整理,增加耕地面积1500亩,沟渠塘路配套,泵站齐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大增强,耕地产能大幅提高。2015年,合作社又争取到3万亩土地整理任务,目前任务完成70%,全部完工后预计可增加耕地20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