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3-01-31 01:05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3年1月22日在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王国生作政府工作报告 省长 王国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履职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和依靠全省人民,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五进”方针不动摇,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形成“逆势奋进、千帆竞发、中气十足”的强劲气场。全年生产总值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在全国的位次又提升了1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站上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新起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实现2.22万亿元,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亿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7亿元,增长 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2亿元,增长14.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3亿元,增长19.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消费总额居全国第7位。过千亿元的产业达到11个,食品、石化产业营业收入双双突破4000亿元,汽车、钢铁产业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增产10.6亿斤。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由5个增加到8个,大冶市迈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40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52元,增长13.8%;城镇新增就业近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3%,就业总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物价涨幅为2.9%,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

在极为复杂困难的2012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长期打基础积累的结果,是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快速推进良好态势的延续。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先后跨上1万亿元、2万亿元两个大台阶,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9位,稳居第一方阵,年均增长13.4%,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7%。投资、消费等七大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翻番。

五年来,我们着力完善战略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坚持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总目标,全面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的积极性,区域发展协调性大为增强。“两圈一带”发展提速,“一主两副”带动明显。武汉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地位继续提高。襄阳、宜昌发展明显加快,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黄冈、荆州、孝感、荆门、黄石等一批城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十堰、鄂州、咸宁、随州、恩施、仙桃、潜江、天门、神农架发展亮点纷呈,赶超态势强劲。五年共调度省级财政间歇资金160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县域经济占比达56.7%,提高6.6个百分点。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中央肯定,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活力日益显现。

五年来,我们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8∶50.3∶36.9。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粮食产量五年增加51.4亿斤,襄阳跻身百亿斤产粮大市,淡水产品、油菜籽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0.8∶1提高到2∶1。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由3个增加到11个,过百亿元的企业由11家增加到2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旅游、金融、文化、物流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9位。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外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第一。文化产品出口居全国第4位。建筑业综合实力居中部第一。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0.9%,提高5.9个百分点。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增长94%。“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循环经济稳步发展,低碳试点扎实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主要河流断面和主要湖库水质稳中有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4%。

五年来,我们着力增强创新能力,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东湖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由3家增加到11家,高新技术企业由500家增加到157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提高0.43个百分点。全省获得专利授权24475件,增长2.7倍,发明专利居全国第8位。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共有35项成果获奖,居全国第4位。湖北两院院士(6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外专千人计划”人数居全国前列。武汉城市圈“两型”试点多项改革影响全国。率先在全国省域范围内实行绿色电力调度制度。部省合作加快推进,与116个国家部委单位签订部省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五大投融资平台。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成功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文艺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湖北广电网络、长江出版传媒成功上市。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取消二级公路收费。扩大同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打造形成了一系列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同央企、知名民营企业战略合作,湖北成为客商投资的热选之地。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2.7亿美元,年均增长15.4%;引进省外资金1.22万亿元,年均增长50.1%。在湖北投资兴业的境外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05家,居中部第一。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业务量居全国前列,东湖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20余条,天河机场正在向全国重要的门户枢纽机场迈进。联合湖南、江西等省共同推动,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五年来,我们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五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4586亿元,建成一大批事关湖北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和“四纵三横”铁路网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以京广高铁全线通车为标志,我省高铁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天河机场三期、神农架机场、武当山机场相继启动建设。长江中游航道整治顺利推进,武汉新港成为长江中游首个亿吨大港。能源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完成1924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及汉江中下游治理、三峡后续工作项目加快推进,荆江大堤、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开工建设,防洪保安能力大幅提升。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率达到53.5%,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加强规划建设,创新城市管理,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8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顺利推进,覆盖全省56%的乡镇。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五年共解决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616”对口支援工程取得新进展。投入267亿元开展国土整治1267万亩。集中解决17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8.2万公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19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31.36万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们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一批实事,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全省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3%,提高10.7个百分点。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省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6.2%,高于国家下达任务1.2个百分点。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一批素质优良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教师队伍。高教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5.86岁。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11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7%和 14.5%,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筑起覆盖城乡的立体社保网。五项保险参保人数4645万人次,增加2391万人次。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8.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超过90%。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0.9万套,基本建成67.07万套。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五年来,我们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主动与省政协协商讨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2607件,省政协委员提案3154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议案43件。加强军队、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工作,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事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出台省政府规章45件,修改或废止省政府规章80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4197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五五”、“六五”普法有序衔接。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管理格局,武汉百步亭社区管理、宜昌网格化管理成为全国先进典型。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平安湖北。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审计、监察工作,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一批新时代的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形成“湖北群星现象”。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京剧节、第一届湖北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兴建琴台文化艺术中心、省图书馆新馆、省科技馆、省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荆楚健儿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共获世界冠军28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蔚然成风。

五年来,我们着力加快政府改革和建设步伐,执政能力有了新提升。先后开展“执行力大讨论”、“能力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以责任为核心的法治政府建设”、“政府责任体系及履责机制建设”、“治庸问责”、“三抓一促”等活动,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推进“四减五制三集中”改革,取消和调整72.7%的审批事项。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连续三年开展“三万”活动,成为群众工作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品牌。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支援新疆、支援西藏、支援四川汉源震后重建取得积极成效。国防工业、人民防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招投标管理、妇女儿童事业、残疾人事业、科协、侨联、统计、保密、档案、测绘、气象、地震、消防、参事、文史、方志、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良好基础和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大力支持的结果。这里,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人士,向在荆楚大地投资的创业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五年是艰辛探索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发展最好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实践非同寻常,经验弥足珍贵。这五年坚定的发展思路是抢抓机遇、跨越赶超。我们自觉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顺境中争抢良机乘势而上,逆境中创造条件迎难而进,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奋力实现弯道超越。这五年强劲的发展动力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我们勇于突破阻碍发展的陈腐观念,敢于瞄准强者争先进位,善于发现问题突破自己,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努力做到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这五年根本的发展方法是统筹兼顾、应急谋远。我们积极寻求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发挥湖北优势的结合点,既从容应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科学谋划事关湖北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事项,既重视改善硬环境,又大力提升软环境,远近结合,实虚并进,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发展路子。这五年显著的发展特征是凝神聚力、真抓实干。我们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省,弘扬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倡导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努力培育发展文化和“精神区位”,在一元多层次战略的引领和激励下,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奋勇争先的氛围浓厚。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继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总结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与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困难,主要是:发展不够仍然是我省最大的实际,总量规模和综合实力亟待壮大和增强;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工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还不够快;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创新潜力尚未充分释放,能源、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为紧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不相适应;政府机关庸懒散奢作风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效率和公务员能力素质亟待提高,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