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省两会代表: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体现在每一个民生细节里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3-01-28 07:41   [收藏] [打印] [关闭]

让每个人享受到民生GDP

 “经济的发展只有把人民共享、民生共惠作为最终落点,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王国生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确保公共财政的75%以上用于民生。

在省“两会”代表们的眼里,民生GDP更体现在就业稳定、教育平等、医疗覆盖等方面。他们认为,发展惠及民生的GDP,提高居民们的幸福指数,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个意义更加久远。 

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

“一卡通”成“半卡通” 农民工看病不方便

武汉市中心医院副院长 李文洲

“外来务工群体因医保问题带来的看病难值得关注!”省政协委员、武汉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李文洲说,在汉务工人员在家乡参加新农合,生病后在武汉看病,不能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小病不得不扛着或自己买药吃。去年12月,我省14个市(州)与武汉市9家医院分别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实行异地就医“一卡通”。但“一卡通”并没有做到全省覆盖,甚至武汉郊区居民在城区看病也不能享受医保待遇,有些签约医院也只是个别科室实行医保异地结算。因此他建议,湖北应全面推行异地就医“一卡通”,真正做到全覆盖,解决广大弱势群体看病难问题。

推进医改试点 取消药品加价

鄂州市鄂城区区长 柯艳敏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医改试点单位,鄂城区对所有公立医院院长实行聘任制的基础上,取消了从市级医院到村级卫生室的药品加价,降低老百姓买药的成本。”昨日,省人大代表、鄂州市鄂城区区长柯艳敏介绍说,鄂城区目前已经组建了鄂州中心医疗集团,集团将分散在各个区的卫生院收归由全市统管,再由中心医院负责派出医生进驻,不仅加强医生间的交流,还方便了患者看病。另外,在农村医疗方面,每个村级卫生院会由政府派驻两名医生,卫生院还可获得政府每年2万元的政策补贴。

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鼓励特色办学给择校热退烧

武汉市教育局局长 徐定斌

省人大代表、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徐定斌说,今年该市将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并加快向优质均衡发展。去年起,武汉市就通过淡化教师身份管理,使优秀老师实现区域内流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鼓励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缓解择校热。

面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徐定斌表示,目前该市正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继续新、改、扩建50所幼儿园,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扶持,并通过幼儿园等级评估等方式,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让市民有园上、上好园。

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轮岗

武汉市49中教师 杨军

“一些薄弱学校因为缺乏扶持,难以留住优秀教师;留不住优秀教师,学校师资水平又下降一截,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省人大代表、武汉市49中教师杨军表示,政府应关注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师资流失严重的现象,对这些学校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改革考核机制,提高教师待遇。

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边远、薄弱学校交流或轮岗,加大对这些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减少行政干预,让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特色自由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拉低教师待遇差别

荆门市科技局局长 朱才坤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体现教育公平,是个老话题,但每年两会又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说明这个问题依然突出。”省政协委员、荆门市科技局局长朱才坤认为,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实质上还是政府导向问题。现在好学校建设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待遇高,学生、老师都愿意往这样的学校去,“择校热”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最大的教育不公。

他建议,政府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应做好规划和引导,加大财政投入,拉低教师待遇差别,使优秀师资力量能保持稳定。此外,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引导学生就近入学,最大限度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进行政府调控。

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升级服务性企业 推动社会就业

汉商集团董事长 张宪华

在省人大代表、汉商集团董事长张宪华看来,就业是民生之首,而服务性企业已经成为接纳社会就业的重要一极。他认为,要推动社会就业,就要促进服务性企业的升级发展,改善其经营模式等,以企业发展带动就业。他介绍,目前仅汉商集团员工就达8000人,该集团各项业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更多。

张宪华还认为,各级政府在追求税收增加的同时,应该将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鼓励和扶持创业,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尤其是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政府应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土企业的培育,让更多的创业者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发展本土实体经济 把农民留在家门口

武汉市新洲区委书记 王世益

新洲区拥有“建筑之乡”的美誉,百万人口中有15万人从事建筑业,常年奔波在外。省人大代表、新洲区委书记王世益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一方面造成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三留守”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王世益表示,下一步新洲区将着重在发展本土经济,培植实体经济上下功夫,解决农民就近就地就业问题。他介绍,去年通过本地实体经济的发展,约十分之一的外出打工农民“回流”,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去年,新洲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1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