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启动环保世纪行聚焦“生态长江”

只为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

来源:法制日报   时间:2017-09-27 02:54   [收藏] [打印] [关闭]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强调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坚持生态优先,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

这两句关于长江、汉江生态保护的话,成为湖北人对外介绍全省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目标时的常用语。

地处“长江之腰”,长江岸线1061公里,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这是湖北的“绿色名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强调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坚持生态优先,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和湖北省委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今年1月21日,湖北省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压实责任、明确任务、强化措施。

决定出台后,落实如何?效果怎样?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近日启动2017年湖北环保世纪行,并将今年的活动主题确定为检查决定贯彻、配套措施出台及环保督察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情况。

连日来,《法制日报》记者随2017年湖北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实地采访,见证长江大保护的“湖北行动”。

江滩能见江

长江江滩空地上,挖掘机留下的车轮印清晰可见,极目望去,宽阔的江面在雨中若隐若现。

这里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余家头码头,曾是环保部的“点名”挂牌督办对象。

2015年12月底,环保部下达《关于黑龙江省鑫玛热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家下属公司等环境违法案挂牌督办的通知》,武汉市余家头水厂水源地以及保护区内建设码头环境违法案件是挂牌督办对象之一。

余家头水厂始建于1980年,经历4期建设,供水能力达40万立方米/日,服务周边110余万人口。

随着武汉建设的发、江滩的改造,1995年以来,沿岸的砂场由长江武昌段逐渐集中压缩至下游未进行江滩改造处。

201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余家头水源保护区滩内码头、砂场以及搭建物等逐渐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水上渔家、畜牧养殖、圈地种菜、生产和生活污染等,成为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

武昌区委、区政府以落实环保部挂牌督办为契机,将余家头水源保护区挂牌督办、沿线港口岸线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和武昌江滩建设三位一体,加强领导,制定整改方案,对余家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11个码头、9个砂场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

2016年5月底,整治工作彻底完成。9月18日,环保部正式公告“余家头”摘牌。

武昌区环保局党组书记杨志说,经过一年多整治,码头和砂场已全部完成搬迁,搬运走了50万吨黄砂,拆迁了1万多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目前正在进行长江主轴的生态修复建设工作。

“过去是江滩不见江,现在我们站在江滩可以看长江。”站在余家头码头整治项目现场,杨志感慨。

与余家头水源保护区整治相似,汉阳国棉水厂二级保护区内的市政排口超标排放废水,是中央第三环保督察组的重点关注对象。

武汉市政排口为汉汽雨水泵站排水口,位于国棉水厂上游,距取水口约800米。

在汉汽雨水泵站排水口,《法制日报》记者看到,排污口已封堵,与汉江完全截断。

汉阳区委副书记、区长盛继亮介绍,为彻底截流污水,解决污水入江的问题,该区已将自排低涵闸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彻底进行了封堵,封堵后的生活污水将通过新建泵站截流进入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此项整改工作已全面完成,消除了国棉水厂水源地的污染隐患。

臭黑水体在变清

过去的臭黑水体,如今成了市民闲时钓鱼的去处。

9月19日,2017年湖北环保世纪行组委会一行冒雨到达武汉市青山区青山港附近,实地查看臭黑水体整治情况时,市民邓先生正在一旁的明渠旁撑伞钓鱼。

“闲来没事,就过来钓鱼打发打发时间。”邓先生笑言。

青山区建设局局长蔡延达直言,要是在过去,明渠里都是各种生活、工厂污水,臭气熏天,周边群众苦不堪言,更别说钓鱼了。

青山区是武汉典型的老工业区集中地,青山港则是武钢、青山热电厂生产用水的引水渠。过去,由于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厂,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明渠形成臭黑水体。

2015年,作为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启动项目,青山港湿地雨、污水整治及水环境修复工程正式实施。

通过源头控污、水环境整治、景观打造等系列手段,青山港臭黑水体得到明显改观。

肯定成绩也不忘点出问题,在武汉市武昌区巡司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被当场“找了茬”。

巡司河是武汉市武昌区南部重要的排水通道,与长江、南湖、汤逊湖等相互连通,汇水范围458平方公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巡司河水体污染严重、河道排水不畅、周边环境差。一到汛期,周边渍水现象频发。

2010年起,巡司河综合整治工程陆续开工。

现场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沿岸截污、清除淤泥等系列措施,河道状况得到明显好转,过去窄至几米的河道,如今被拓宽至20余米。

“光是比原来好肯定不行,你们闻闻,水好像还是有异味!”湖北省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尹维真招呼在场采访的记者。

现场负责人当场表态:“沿岸截污工作还在推进,保证今年11月份全面结账。”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忠介绍,近年来,武汉全面推进城乡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全处理专项行动,中心城区40个湖泊主要排口基本截污,“三镇湖泊不纳污”的目标基本实现。

为毒地“治病”

“闻到臭气是硚口。”

一度,重化工企业集聚的武汉市硚口区成了市民们调侃的对象。以农药、染料等为主的重化工企业,也污染了硚口的土地,酿成“毒地块”。

位于武汉市硚口区的赫山地块,是有名的“毒地”之一。该地块原使用企业为武汉农药厂,主要生产除草剂、除虫剂等。武汉农药厂破产后,赫山地块挂牌出让,最终以4.055亿元价格成交。

然而,施工期间,随着地块深层土壤被逐步挖起,陆续有人员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直至发生工人中毒事件。

环保部门调查发现,赫山地块土壤受到严重农药污染,“病情”严重。事后,土地被收回闲置。

2011年,武汉市环保、规划等多部门联合专业机构斥资2.8亿元为该地块“解毒”,3年后完成修复再次挂牌出让。

为毒地块“解毒”,是武汉中心城区彻底告别“化工时代”的一个缩影。

2008年,武汉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三环线内化工企业整体搬迁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由市三环线内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李忠说,历时8年,按照“整体外迁、成片开发、留住总部”的思路,武汉完成332家工业企业搬迁。

随着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相继颁布实施,污染地块土地修复被提上提成。

在搬迁基础上,武汉着力实施硚口古田1135片、原葛店化工厂、原武汉染料厂等重点污染地块土地修复整治项目。

目前,武汉染料厂项目作为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启动的首个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已经基本完成。

在硚口区古田1135片区土壤污染治理现场,高温加热炉、受污染土壤处理流程、未来区块发展规划等一一呈现。

“治理得再好,也不如不污染,我们要意识到从源头上抓保护的重要性。”听取了硚口区有关负责人关于土壤污染治理的报告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玲感慨道。

严打违法犯罪

长江大保护,“严”字当头。

决定实施以来,湖北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着力保护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生态环境安全。

目前,武汉等地已按照决定要求,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完成造纸等涉水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武昌区环保部门在巡查时发现,武汉长江船务汉口船厂将未经收集处理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和粉尘直接排放大气且拒不整改,后对该公司处以20万元罚款。

在长江禁采区内非法采砂、非法倾倒有毒渣土等行为,也是有关部门重点打击对象。

今年2月,武汉警方成功打掉长江武汉段水域非法采砂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多名。

经查,嫌疑人王某指使他人驾驶大型采砂船,在武汉市汉南区煤炭州长江水域多次盗采江砂6850吨用于出售,经物价部门鉴定共计价值27.4万元。

据了解,此案系湖北首例长江禁采区内非法采砂案。

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建立水务、海事、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治理非法采砂联合执法机制,借助无人机巡查、水中监控摄像等方式打击非法采砂行为,长江湖北段沿线非法采砂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我们将继续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将中央和省委关于长江大保护的战略决策具体化,用积极主动的办法推进标本兼治,坚持项目治理与体制机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为生态长江建设作出湖北贡献。”王玲说。(法制日报记者 刘志月,《法制与新闻》见习记者  何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