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2009年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09-10-14 07:22   [收藏] [打印] [关闭]

——2009年7月27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许克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9年上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两促进,打基础与管长远两不误,应急与谋远两手抓,认真贯彻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努力实施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狠抓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显见成效。上半年,全省经济呈现出“运行稳健、效益改善、后劲增强、困难不小”的突出特点,主要经济指标的积极信号不断显现,部分行业止跌企稳的有利因素不断聚集,总体筑底上行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全面回暖复苏的趋势逐渐明朗,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强于全国。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减弱,我省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真正走出低谷的难度仍然较大。我们既不可盲目乐观、急于求成,更要未雨绸缪,防范可能出现的反复。

(一)总体形势企稳向好

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78.05亿元,同比增长11.3%,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月增幅分别为6.4%、14.8%、15.6%、15.4%、15.6%、17.7%,呈现“低起步、慢加速、稳运行”的轨迹。部分先行指标发生可喜变化,上半年货运量增长13.4%;6月当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0.8%,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继续提升4点和7.1点,达到今年以来的高位。

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其中城镇投资增长3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3%;出口总额下降19.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7%和8.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5。除出口外,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二)产业基础基本稳定

1、农业形势总体较好。 上半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粮油生产保持稳定。夏粮、夏油实现总产、单产“双增”,总产分别增长3.2%、10.1%;秋粮播种面积增长4.3%。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预计春茶、蔬菜产值分别增长21.1%和9%,水产品产量增长6%,生猪出栏增长7%,肉类总产增长9.5%。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上半年建成通乡油路710公里、通村油路完成年计划的87%,解决了18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2、工业生产稳步回升。 上半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471.93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108.27亿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自2月扭转持续下滑颓势以来,工业经济逐月走稳攀升。轻工业保持较快增长,重工业持续回升,轻、重工业同比分别增长22.1%、8.5%,轻工业增长连续41个月快于重工业。主要行业运行较稳,食品、纺织、电子、石化、建材行业同比分别增长41.2%、26.7%、36%、12.9%、36.5%,装备制造业增长16.9%,比1-5月加快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生产由降转升,增加值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9%和4.7%。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东风本田年产20万辆扩能项目建成,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下线。

3、服务业稳定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3%、16.8%、14%。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6%、16.4%;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3%、28%;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24.5万人次,同比增长23%,预计全年将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全球四大物流企业均已入驻我省。重点服务业聚集园区逐步形成规模,东湖开发区金融后台园区已有14家金融机构进驻,其中上半年新增3家;武汉临空经济区初现雏形,将陆续开通数条国际货运航线;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入驻企业达到78家。

(三)内部需求持续强劲

1、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79.01亿元,同比增长38%,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38.7%,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全省铁路、公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9.3%、49.3%、57.4%,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80.5、45.6、51.3个百分点。二是第一、三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工业投资稳步回升。第一、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5.1%、50.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4、11.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8%,较一季度、1-5月分别提高9、5.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9.1%,6月当月技改投资已占工业投资的半壁江山。三是资金到位情况良好,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全省投资到位资金比完成投资多15.6%,同比增长46.6%,其中共争取四批中央投资近150亿元,另争取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四是新开工项目大幅增加,建设进度加快。上半年新开工项目9882个,同比增加3653个,增长58.6%。148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开工134个,完成全年计划的46.5%。

2、消费市场持续旺盛。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55.13亿元,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0.6%,高于去年同期7.7个百分点。一是农村消费持续快于城市。上半年城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8%、20.2%。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9.8万台(部),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居全国第6位;财政发放补贴6404万元,居全国第5位。二是汽车消费升温。上半年全省汽车消费同比增长22.1%,其中6月当月增长40.5%。三是房地产市场回暖。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4%,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4%,比上年同期提高13.4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提高17.4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逐步改善

1、财政收入开始回升。 上半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747.14亿元,同比增长5.1%,比1-5月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8.33亿元,同比增长8.3%,与1-5月持平;全省地方税收收入完成302.67亿元,同比增长8.1%,比1-5月回升2.4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 1-5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2.06,同比上升0.91点。1-5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税金同比增长2.5%,环比提高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27.1%,升幅比4月末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15.8、110个百分点。39个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利润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同比上升11%,升幅同比回落9.2个百分点,东风日产全车系历史性实现了“零库存”。

3、市场主体发展态势较好。 上半年,全省各类市场主体比去年底增长5%,比去年同期增长13.1%,其中新登记内资企业同比增加7%,企业注册资(本)金同比增加24%;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同比分别增长38.8%、26.5%、31.3%。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达到119户。新登记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同比分别增长35.9%、12.5%,从业人员增长12.9%、14.5%。

4、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上半年,全省共关闭小水泥企业(生产线)29家、小造纸26家、小炼铁小炼钢16家、小酒精3家、小印染12家。13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火电脱硫机组占全部装机容量的71.4%。预计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6%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9%和3.4%,可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75个项目获批开发成为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可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395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可获得相关国际机构提供的转让资金约3.26亿欧元。

(五)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926亿元,同比增长32.6%,比去年同期提高19.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贷款217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1倍。个人贷款增长加快,上半年增加145亿元,同比多增81.7亿元,超过2006年、2007年房地产市场景气时的水平。中长期贷款投放增加,票据融资明显下降。上半年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含票据融资)同比分别多增629亿元、335亿元。二季度新增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比一季度上升39.7个、下降9.1个和下降31个百分点。贷款主要投向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个人贷款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领域。金融扶弱力度加强。上半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1亿元,6月末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8.5亿元,同比增长2.2倍;发放助学贷款8亿元,解决了11万名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贷款总量居全国前列。

(六)重大战略顺利推进

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总体规划和五个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以及金融、财税、人才、投资等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产业双向转移、交通一体化等实施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审定,重大项目库已经建立和发布,《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促进条例(草案)》已上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二是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区域性废物(废电池)回收网络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正式推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积极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产业集群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设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土地利用等6项改革试点启动。三是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武汉至黄石、黄冈、咸宁、孝感四条城际铁路同时开工,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正式启动,武汉新港等项目建设加快,天河机场三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提速。创新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在圈域内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了3亿元省预算内投资项目。四是部省合作共建成效显著,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国家部委和单位达到51家,争取到大批改革发展事项支持。

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启动。 一是发展框架基本确立。总体规划和交通、生态、旅游三个专项规划已经省委常委会审查通过,促进圈域产业优化发展的意见即将出台。二是投资建设力度加大。组建了鄂西圈投资公司,省级财政安排3亿元资本金、9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鄂西圈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222.4亿元的12大重点工程已陆续启动,武神生态旅游公路、宜巴高速公路、神农架机场、恩施大峡谷等项目顺利推进。运用“要约—承诺”方式,安排3亿元省预算内投资,带动圈域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投资35亿元。三是文化旅游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了武当山国际武术节、随州炎帝故里寻根文化节等重大活动,扩大了鄂西圈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四是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提速。上半年,两市经济增长均在13%以上,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制定促进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支持意见。

3、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加快推进。 《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即将下发,总体规划初稿即将完成,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七)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一是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启动,进一步减少和下放了审批权限。启动实施小城镇发展改革,起草了三年改革行动计划。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推进,已建立了近300家企业组成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有27家进入辅导程序,组织13家重点企业准备冲刺创业板。成立了华中地区第一家环境资源交易机构——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武汉市被批准为全国首个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试点城市。二是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1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6.2%,新签合同金额38.7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行,通关效率达到沿海口岸水平。粤港澳、京津和环渤海地区、中博会等一系列经贸活动取得较好效果。三是开发区活力进一步增强。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税收分别增长14.3%、61.6%、12.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荆门李宁工业园、咸宁广东工业园、孝感深圳高新园相继奠基,襄樊深圳工业园、宜昌深圳工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八)民生保障继续改善

一是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0元,同比增长10.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87.2元,同比增长8.4%,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二是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54%;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67.2%;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5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70.2%。全省98%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截至7月1日,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到70%。期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控制在4.6%的预期目标内。三是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62万人次,超年计划71万人次;征收五项社保费197亿元,同比增长17%。

(九)市县经济发展加快

全省17个市州中,上半年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分别有14个、13个、12个、15个、14个。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武汉、黄石、十堰、潜江等市经济增长呈现逐月回升态势。1—5月,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9、24、2.8和10.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活力较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峻形势下,我省今年上半年经济发展能取得如此成绩,来之不易。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得益于省委的正确决策,得益于省人大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得益于省政府的科学组织,也得益于中央在鄂单位的大力支持,是中央政策效应、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下凸显的中部板块效应、我省经济“外向型、内生型”双重优势效应以及全省团结和谐、务实奋进的协同效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困难时期尚未真正过去,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我省经济全面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问题,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区域竞争压力加剧。 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支持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广西北部湾等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浙江也在申报成为国家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了“三大四小”(三大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四小即北部湾、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格局。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已经国家批准实施,以西安、成都、重庆组成的“西三角”经济区初显雏形。东部地区开放开发进一步深化,“三大”提质,“四小”提速,“西三角”大幅提升了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能力,对中部地区形成了东西夹击的态势。同时,沿海出口型企业已经逐步完成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调整,在当地政府的政策鼓励下,正在大规模转攻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挤占我省产品的市场份额。因此,我省将面临外部环境趋紧和沿海企业“倒逼”的双重挑战。

(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 工业企稳回升基础不牢。上半年工业品产销率同比下降 0.8%,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4.2%;轻、重工业产品价格呈“双跌”势头;部分行业、企业依然困难,重化工行业产能过剩,钢铁、有色行业反复波动,钢材产量、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9.6%、9.8%。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亟需改善。信贷和财政投入创历史新高,但增长速度和效益有待提高;经济增长对外部政策依赖增强,内部活力不够;投资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消费作为内生动力的作用发挥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增幅落后于工业增长,“两高一资”产能出现反弹,结构调整更加迫切。

(三)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干旱、低温、暴雨等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病虫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棉花播种面积同比下降12.3%。受价格因素影响,油菜增产难增收。生猪(毛重)价格处于5元/斤的低位,养猪出现亏损,部分地方和企业开始宰杀母猪,缩小养殖规模。农产品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的检出率上升,农产品质量堪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减少3.9%,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二季度增幅比一季度下滑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去年同期回落16.5个百分点,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四)部分政策效果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国家和省政府政策规定服务业用水用电和工业同价,但我省大部分地方没有落实到位;部分地区农村电网和网络建设落后,一些乡村无法有效使用较大功率电器和电脑设备,“家电下乡”政策难以全面惠及山区农村;粮油收储网点较少,便民措施没有及时跟上,有些地区农民仍难享受到粮食、油菜国家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政策实惠;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县、市政府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发挥。

(五)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抬头。虽然CPI、PPI持续“双降”,上半年分别下降0.5和4.4个百分点,经济还没有走出通缩阴影,但资产价格却出现快速上涨苗头。上证指数比年初上涨70%,石油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信贷大量增加的滞后效应(6个月到1年)有可能转化为通胀压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存在隐忧,房价逆势上涨超过居民消费预期,大量“热钱”再次流入房地产市场,助推房地产开发升温。信贷结构改善仍需努力。工业行业非票据信贷投放负增长,中小企业贷款保障率低,农林牧渔业贷款规模小,县域以下贷款投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效益的发挥。另外,就业形势严峻,外需不足短期难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等,都对我省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三、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建议

纵观今年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历程,一季度是“稳守”,二季度是“突围”,三季度则是“攻坚”,力争四季度“决胜”。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出好转的积极信号,我国经济外部环境将逐步趋稳。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发展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促进我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将进一步累积。若目前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得以继续保持,不发生大的波动或意外灾害,我省经济在下半年将呈现“缓坡型、小坡度、整体向上”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可以实现增长10%的目标。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继续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振奋信心与科学理性应对相结合、应急与谋远相结合、促发展与保民生保稳定相结合、解放思想与改进作风相结合,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政策,狠抓工作落实,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力争实现全省经济早日复苏和长远健康发展。

(一)坚持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继续全面贯彻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当前,我省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向好,企稳回暖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累,正处于经济复苏上行的“攻坚”阶段,也是实现“弯道超越”的有利时机。我们要继续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树立战胜危机的必胜信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努力完成好各项工作。同时,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宁可把困难和风险看得更重一些,把危机持续的时间估计得更长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把各项工作做的更扎实一些,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一系列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大现有政策的执行力度,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拓宽政策执行空间,按照“非禁则入、有需则让”的原则,把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地各部门要对现有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自查清理,确保政策落实、项目落地、民生落户。要密切关注中央政策的新动向,做到早见事、早谋划、早行动,把中央政策本土化、具体化,把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保持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有力武器。要继续抓好经济监测预测和形势分析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

(二)坚持一手抓应急,一手抓谋远,努力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大局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我省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千方百计促进全省经济回暖复苏的同时,抢抓危机形成的“倒逼”机遇,努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打基础、管长远,既要着眼于当前的稳定和发展,更要谋划“后危机时代”湖北的发展和超越。要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努力争取我省在新一轮产业调整发展中抢占先机。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强化人才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坚持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三)坚持一手抓投资,一手抓消费,努力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在加大投资方面,要继续加大中央投资的争取力度,做到争取中央投资不掉队、项目不断档。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和前期推进,重点谋划一批结构调整、产业振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的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保证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接替。加快项目审批核准进程,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提前实施。落实建设项目“绿色通道”制度,确保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实施、早见效。突出抓好“十大重点”工程、“两圈一带”启动项目建设,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充分利用金融信贷、资本市场融资,整合配置各类建设资金。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支持企业投资,激活民间投资。

在扩大消费方面,要加快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具下乡”等工作,落实各项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落实职工带薪休假等相关制度,促进节假日消费,发展旅游、文体、会展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汽车、住房消费,发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升级。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健全消费保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促进消费安全。

在稳定出口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抓好“两反一保”工作,促进重点企业、重点商品向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出口,积极开拓新的出口资源和出口市场。

(四)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调整振兴,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一是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紧实施农业重大项目,全面完成全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计划,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板块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生态家园建设,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和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试点。组织农业抗灾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治,确保粮食增产和畜禽生产安全。尽早谋划秋冬生产,搞好冬闲田开发。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全面实施传统产业调整振兴。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千亿元产业工程”、“支柱产业倍增计划”,促进全省工业经济早日复苏。充分利用“两圈一带”平台,加快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省传统产业调整振兴。落实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三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按照“强化特色、拓宽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消费电子、环保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强政策引导,鼓励自主创新,集聚国内外资源,加快产业化步伐,占领新一轮技术带动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加快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环境最优、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确保重点污染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考核办法。继续推进排污权交易工作。

(五)坚持一手抓重点骨干企业壮大,一手抓中小型企业发展,努力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局面

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意识,千方百计为企业服务,帮企业排忧解难,助企业渡过难关。继续推进本省企业产品省内循环工程,鼓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省产品。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适时开展兼并重组,借助外力进一步壮大。实施中小企业“牵手服务培植”工程,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增加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改变资产抵押方式,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大力发展贷款公司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担保公司担保基金规模,建立健全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把握国家启动创业板的有利时机,推动我省自主创新和成长型创业企业上市融资。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帮助企业与国家和省重点产业规划相衔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六)坚持一手抓经济增长,一手抓改革开放,努力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

继续加快武汉城市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突出抓好资源环境、“两型”产业等6大领域20大项重点改革项目建设。继续推进部省合作共建,已签署合作协议的部门,要明确重点,加强衔接,确保实效。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七)坚持一手抓保增长促发展,一手抓保民生促稳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当前既是经济发展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同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要以保持就业稳定为中心,以促进“三类人群”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力争8月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确保城市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巩固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医疗保障成果,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社会保险统筹。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下半年,我们将再接再厉,再加压力,再添举措,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