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全省商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05-11-04 02:44   [收藏] [打印] [关闭]

——2005年9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省商务厅厅长 尹汉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就一年多来的全省商务工作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省商务运行态势良好

2004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强有力的监督支持下,省商务厅顺利地完成了机构的组建和职能的整合,商务工作全面展开,发展态势良好。

(一)严格依法行政,树立新机构的新形象。省商务厅组建于2003年12月,基本职能是管理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新组建的商务厅实行了“两次改革,一次消化”。即承接了老外经贸厅、老商业厅、老物资厅以及原经贸委的内外贸、口岸办以及原计发委重要农产品进口的人员和职能,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摊子大、包袱重、困难多;二是承担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两项硬性目标任务,每年都要奖惩兑现。我们认为,自身运行和商务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富有挑战性,只有迎难而上,才能争取主动。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严格依法行政。坚持在整合职能中着力转变职能,在全面启动商务工作中着力为全局服务,在树立新机构新形象方面着力转变作风,提高素质。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干部岗前学法考核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采纳。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二是从建立健全内部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入手,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推行了服务提速、限时办结回告、副处以上干部“双包”、“双挂”以及干部交流挂职等制度。在今年的行评工作中,我们坚持“三个贯穿始终”:即把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贯穿始终,把征求意见、查找问题贯穿始终,把制定措施、狠抓整改贯穿始终。我们将以这次行评为契机、为动力,进一步促进商务系统形成昂扬向上的行业精神,形成简约效能的行业规范,树立执政为民的行业形象。三是强化宗旨意识,坚持执政为民。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主动为基层、为民营经济、为市场主体、为群众服务的举措,高度重视来信来访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矛盾消解在部门、消解在基层。

(二)流通改革与发展进展加快。 200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7.48亿元,增长13.1%(其中大中城市增长14.1%,县城增长12.4%,农村增长10.4%),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今年1-8月,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5.03亿元,增长12.9%(农村增幅为11%,增势不减)。去年以来,我们注重做好内贸流通方面的基础工作,在转变职能的同时,逐步规范和加强对流通工作的管理。一是支持商贸企业二次创业和做大做强,促进武商、中百等大型流通企业在省内外的业务扩张。今年上半年武商、中百和中商3家企业进入全国商业连锁企业30强。二是着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2004年,全省新型业态销售额46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2%。其中商业连锁店达1118家,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三是积极组织农超对接和工超对接,致力于发挥流通对生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去年第一次组织的农产品生产和购销企业,武汉地区的超市以及金融机构的对接活动,现场成交额达到4亿多元,经过严格筛选参加对接的126类、857种我省地产农副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质量认证要求,符合进超市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试图通过在汉的中外连锁企业与香港的大昌、裕华合作,实现农、超、超对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我们还高度重视组织工业品进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以及百安居等在汉国际连锁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形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工业品供应链。四是高度重视传统服务业的总结提高。典当、拍卖、旧货市场、物资回收等传统业态,在加强管理中重现生机。鄂菜大赛的成功举行,鄂派饮食文化的宣传推广,鄂菜菜谱编撰工作的启动,增强了我省餐饮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积极争取,国务院批准我省为流通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另一个试点省份是辽宁)。为组织好试点工作,我们拟订了《湖北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在全省进行了动员和部署。流通现代化、内外贸一体化、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领域立法等试点工作已积极启动。申报了“两湖平原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总结推广了武汉市山绿集团“两个千家万户对接”和仙桃市富迪集团把超市办到乡镇的经验,开展了“让更多的湖北农产品进超市”系列主题活动;在省人大及其财经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正在积极进行流通领域地方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

(三)对外贸易有望实现三年翻番。近几年来,我省外贸进出口呈现连年递增态势。2004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67.72亿美元,总规模在上年突破50亿美元的基础上,又突破60亿美元。其中出口突破30亿美元,达33.84亿美元。出口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自2004年起,机电产品出口超过纺织服装,成为我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9.7亿美元,服装纺织品出口8.5亿美元);钢材、化工产品、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等商品出口增势强劲。

今年1-8月,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58.74亿美元,同比增长41.8%,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8.3个百分点。出口29.67亿美元,增长47.8%,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5.8个百分点,这是我省出口第11个月连续超过全国平均增幅。从目前的趋势看,今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突破80亿美元和42亿美元,即在2002年基础上(当年进出口总额39亿美元,出口20.99亿美元)实现三年两个翻番是有希望的。

(四)利用外资发展势头良好。 2004年,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68个,同比增长6.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今年1-8月,全省吸收外商投资合同外资金额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63.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24亿美元,同比增长15.2%。今年我省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7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个,合同外资8.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62.1%;增资项目116个,拟进资3.31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出现了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超过新批项目增幅,合同外资增幅超过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千万美元级大项目增幅超过一般项目增幅,已有外资项目增资增幅超过实际利用外资增幅的“四超局面”。从发展态势看,也出现了“两多”:一是外商来鄂考察团组增多。今年,我厅共接待来自日本、韩国、欧洲、美国以及香港地区的外商考察团组15批300多人次。二是境外国外的大公司、大财团以及大商会、大机构关注湖北,关注“中部崛起”,开展投资前或投资中的独立考察和咨询活动增多了。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形势喜人。 2004年,全省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74亿美元,同比增长34.7%。今年1-8月,全省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2.51亿美元,同比增长40.8%;新签合同额2.87亿美元,同比增长37.9%。外派劳务特别是海员外派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外派海员1683人,增长1.5倍;今年1-8月外派海员1063人,占全省同期外派劳务总数的43.9%。

(六)环境整治取得积极进展。在外商投资环境整治方面,我们采取了持之以恒、突出重点、逐步深化的措施,在前一阶段推行一条龙服务、实行行政提速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着重抓了外商投诉积案的处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对全省28个纠纷积案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处理,其中通过法院判决解决积案15件,通过行政协调解决积案7件,分别占积案总数的54%和25%。另有6个积案正在积极调处之中。新收到外商投诉16件,其中10件已办结,另有6件尚在调处之中。今年以来,我们把着力解决外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作为环境整治的工作重点,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联系,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一件一件地予以协调解决。连续四年跟踪湖北投资环境调查的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最新调查显示,湖北的软环境有明显改善,对“政府办事效率与服务水准”满意度的评价明显提升,95%的调查对象,对我省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态度和措施表示满意。

二、当前商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全省商务运行总体态势良好,但当前商务工作中仍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全省商务系统的机构改革和职能整合工作难度大,发展不平衡。省商务厅组建至今不到二年,除了自身运行困难大以外,原外经贸厅、物资厅、商业厅所属企业尚未脱钩,资产质量很差,部分企业改制资金难以落实,牵扯了不少工作精力。市州商务部门大多在今年组建;县市商务部门机构更是五花八门,目前仍有三分之一的县市未成立商务机构。各地已成立的商务机构,都不同程度地比照省里的做法,普遍存在着摊子大、包袱重、困难多的问题。

二是外贸出口的大企业、大宗商品不多,出口规模仍然不大,结构不优,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还比较脆弱。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和升级,也成为影响我省出口的不确定因素。

三是部分地方对利用外资工作重视不够,利用外资的宏观环境偏紧。截至8月底,全省仍有20个利用外资“空白县”,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25%,其中包括5个扩权县。国家近年来加强了用地的宏观调控,据我们近期调查,全省因土地影响的已批、签约和在谈项目共81个,涉及合同外资近10亿美元。此外,商务部出于国际和国内的一些原因,近年来进一步缩小了利用外资的统计范围。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增长遇到较大困难。

四是“走出去”的规模还不大,对外承包工程还存在企业各自为政的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竞争合力和品牌。海员外派等劳务输出的有关扶持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五是商贸企业改革滞后,市场管理还不太规范。经过多次改革,流通管理方面的原有规章有的被废止,有的已经过时,新的规范尚未形成。

六是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省统计局企调队最近的调查显示,尽管投资者普遍反映湖北投资环境有明显改善,但仍有53%的投资者希望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还有不少受访者认为湖北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减弱。

三、进一步做好商务工作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履行好商务部门的各项工作职责,抢抓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机遇,进一步做好扩大开放和搞活流通的各项工作。

(一)确保全面超额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一是努力保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继续坚定不移地抓重点市州、重点企业、重点商品出口。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部发展资金及商务部支持农产品出口、培育企业出口名牌的一系列政策,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抓住跨国公司和联合国机构在汉举办采购对接活动的契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融入跨国采购体系。二是强化利用外资目标责任制。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分国别重点项目的跟踪督办和服务工作,抓好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的组织,衔接落实好重要团组来访的项目意向,继续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的增资服务工作。三是进一步开拓外经市场。坚持并完善全省重点外经企业和重点外经项目联系制度。推动外经企业的互利合作,打造湖北海员外派品牌;加强外派劳务综合基地和专业基地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强内贸基础工作。按照六个方面的要求,着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大力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建设,推进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向农村延伸。

(二)力争在服务全局中有所作为。

1、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推动建立武汉外资密集区。

我们提出了“五区四港”联动,建立武汉外资密集区的初步建议。“五区”指的是沌口、东湖、东西湖、阳逻4个开发区外加武汉化工新区,区域面积294.8平方公里,其中总规划面积210.1平方公里;“四港”指的是阳逻港、杨泗港、青山港、白浒山港。力求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使其成为中西部外资最集中的区域,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内陆港,成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产出效益最好的区域,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大市场、大流通的最重要平台。预计2010年,五区四港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逾1000亿元,外资企业增加1000家,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10亿美元;2010年当年外贸出口达到8亿美元;四个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东西湖物流园区铁路转运中心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水铁公空”年散杂货运输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

我们建议把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新内容和新亮点,作为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平台,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进入国家“十一五”总体规划,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一是在东西湖开发区建立B型保税物流中心,争取今年底明年初获得批准并挂牌运作;同时考虑将阳逻集装箱转运有限公司货场,作为A型保税物流中心,向海关总署提出申请。二是向商务部申请,把五区四港捆绑起来,一同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三是争取沌口出口加工区扩大面积,实行一区多园,并积极探索在出口为主的前提下允许对内销售的监管模式。有关武汉外资密集区的建议已经得到省委、省政府以及商务部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2、利用国际市场促进我省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优势产业。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吸引相关配套加工企业集聚,带动我省机电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以扩大汽车零部件出口为重点,积极发展整车和改装车出口,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跨越式增长。力争到2010年,全省汽车及零部件年出口达5亿美元。加快以十堰、襄樊为主的商用车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东风公司在国外设立载重车组装线,带动零部件出口和售后维修市场的拓展;建立以汉十汽车产业走廊为主的改装车出口基地;建立以武汉为主的乘用车出口基地和以荆州为主的零部件及总成出口基地。

二是培育船舶出口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我省船舶工业的研发优势,促进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小船舶、特种船舶和高速船舶的生产,加强与北欧、韩国以及新加坡的合作步伐,尽快启动武汉船用设备工业园建设。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通过重组和改造,形成规模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船舶产业格局。力争到2010年,实现造船完工量60万载重吨,全行业总产出190亿元,年出口5亿美元;配套产品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分别进入全国三强,成为我国常规舰艇设计制造,中小、特种、高速船舶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研发设计四大基地。

三是培育IT出口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冠捷、邮科院、长飞等一批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在国内领先的骨干企业,重点抓好显示器、光电子产品、光纤光缆、通信设备等有增长潜力的产品,扩大出口规模。突出光电子、光通信的招商引资,争取富士康尽早进入湖北,做大做强我省IT产业。

3、把握交通条件优化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的契机,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湖北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面临三大机遇:一是加入WTO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武汉已成为着眼于中国内地市场的外商首选地;二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以及高速铁路的开工兴建,使武汉成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武汉有可能成为内地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和转运中心;三是武汉有较好的商业基础,国家又将湖北作为流通改革试点省份,湖北有可能和有必要把流通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来发展。为把握这些机遇,我们将抓紧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用5年左右时间,在商业批发零售业中培育出5-7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使其在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而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我们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省政府建议出台扶优扶强的措施办法。

二是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流通企业。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展流通业务。

三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以武汉为龙头、大中城市为重点,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和大型工业企业内部物流配送及社会专业批发物流配送业务的发展,并适度发展社会第三方物流。

四是积极引导工商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将仓储整理、零配件和产成品配送等物流服务外包给专业性的物流公司,进一步提高物流业专业化水平。

五是积极培育能够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并能为大宗商品生产服务的大批发市场。创新交易方式,探索网上交易和票据交易。着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品牌和服务品牌。

(三)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工作。

一是把海员外派作为转移农村劳力和扶贫济困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协助各地建立贷款担保资金专项,落实专项促进资金,完善外派海员的系列管理制度。围绕实现海员外派业务稳定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合作者,大力开拓国际海员市场。尽快形成“湖北海员”品牌,扩大批次套派规模,通过3-5年的努力,使我省成为全国内地最重要的外派海员培训和输出基地。

二是全面启动鄂菜厨师培训工作,争取在今后的五年中,每年培训厨师1万人,5年培训5万人,为我省餐饮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为扩大城乡就业提供帮助。

三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做好农村商业流通工作。今年2月,商务部决定在全国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并核准我省谷城县等24个试点县(市、区),武汉中百集团等21家企业进行试点。目前,各地已按要求启动了相关工作,21家试点企业拟在试点区域内兴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开设农村连锁超市。省政府将于近期召开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和对接会,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我们将进一步搞好争取政策和跟踪服务工作,认真推广仙桃富迪的成功做法,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多数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乡镇、少数条件具备的村建有超市或便利店,真正为农民提供放心商品、放心药品和放心农资。

四是促进“农超”、“林超”对接,为解决好农民卖难问题尽绵薄之力。继续组织好“让更多的湖北农产品进超市”系列主题活动,大力推广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农产品配送基地,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副产品进入超市连锁企业的采购体系,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近期将协助省林业局,共同举办我省第二届林博会暨林产品进超市对接交易会,同时于近期组织好今年的第二次农超对接,并办好在香港的农副产品展销和超、超对接活动。

五是进一步加大服务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工作力度。在市场准入、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进行扶持,努力为其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外经贸促进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出口和开展“走出去”业务;定期对县市商务系统涉外经济管理干部开展培训,以促进县域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六是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法规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支持地方立法的机遇,继续争取省人大的领导、指导和支持,加快流通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调研工作,积极探索在开放的环境中,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消费安全的新的管理方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新形势下的商务工作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尽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与省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认真听取本次会议的审议意见,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开创商务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