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情况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09-10-14 02:48   [收藏] [打印] [关闭]

——2009年5月24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许克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围绕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年度计划目标,以保增长为基础、保稳定为前提、保民生为根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应急与谋远两手抓,打基础与管长远两不误,努力实现“弯道超越”、提档进位。

(一)着力加大投资和扩大消费,保持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在加大投资方面,省委、省政府把投资作为保增长的“驾辕之马”、应急之策,加大力度,努力实现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00亿元、力争达到7750亿元的目标。

1、周密部署,加强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协调领导小组,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18条措施,决定统筹使用2009—2010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各级财政性资金1500亿元,带动全省全社会投资1.5万亿元左右。4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投资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投资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4月15日,省政府又召开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通报全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积极争取,多方筹资。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努力争取中央投资。总体上看,我省争取中央投资见事较早,行动较快,上报的项目数量充裕、前期工作扎实、落实效果较好,国家扩大内需第一、二、三批新增投资中,我省分别争取到50.36亿元、52.18亿元、26.11亿元,累计128.65亿元,占中央切块地方投资总规模的5.55%,居全国第4位。另外争取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二是积极搭建银企对接、项目对接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今年前4个月,全省金融机构共增加贷款160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6倍。三是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努力扩大直接融资。目前已建立了近300家企业组成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有27家进入辅导程序;组织了13家重点拟上市企业准备冲刺创业板;武汉城投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即将上市发行;武汉市2.5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方案已报批。

3、强化储备,梯度推进。目前全省入库重大项目达到2.6万个、投资规模8万亿元。以项目库为基础,策划了全省25个“千亿元工程”和“十大重点工程”,制订了详细的推进工作方案。召开了全省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我省重大项目库建设进行了宣传报道。

4、狠抓服务,加强督办。大力推行建设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干扰项目建设的涉黑涉恶势力,帮助解决了一批重大项目存在的征地难、拆迁难、交叉影响协调难等突出问题。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央投资项目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建设进度半月报制度。在配合中央检查组对我省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检查的同时,由省纪委、监察厅牵头,对全省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督办,加快了实施进度。截至4月底,2008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总投资的40.9%,已竣工761项,在建2201项;2009年新增投资项目在建2412项,开工率79.1%。

在扩大消费方面,一是完善激励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即将印发。二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截止目前,我省已销售并输录到信息管理系统的家电下乡产品共23.8万台(部),销售金额4.13亿元,居全国第5位;各地财政部门发放补贴资金2129万元,居全国第6位。三是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力争3年内全省投入355亿元,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解决43.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二)着力保持工业稳定和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千方百计保持工业稳定。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省财政拿出20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省集中税收中对县市增量返还的50%用于补充各地信用担保机构准备金,增加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册资金20亿元,完善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省内企业开展互利合作,“抱团取暖”,出台了《关于促进武钢产品省内循环的意见》,引导省内企业和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武钢钢材。最近正在抓紧研究和制定改善省内汽车消费环境、支持东风公司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出口激励政策,对企业完成出口目标的超出部分每一美元给予2分钱补贴。建立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帮助155家重点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2、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对接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制订我省钢铁、有色、汽车、装备、船舶、石化、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推进“千亿元产业工程”,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去年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食品五大支柱行业销售收入已过千亿元,力争到2011年,轻工、石化、电子信息、装备、船舶等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倍增,其中轻工、石化突破300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钢铁、装备突破2000亿元。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加大“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力度,延长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构建高成长性产业集群。

3、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改造项目。以高新园区为载体,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突出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发展航空、创意等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

4、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安排投资150亿元,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实行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进展情况现场评价考核,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2008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6.29%,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加强“两库”、“两江”、“两湖”等重点河流、重点水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今年初,国家环保部现场核查认定,去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8.57万吨,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99%,工作进度居全国首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8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目前,我省已关闭小炼铁、小炼钢、小酒精等“九小”企业511家,年内将再关闭139家。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分别控制在57.69万吨、65.24万吨以内,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通过争取,我省大冶、黄石、潜江、钟祥等市相继被国家批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为这些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着力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加省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扩大中低产田改造规模,确保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200万亩,抓好60万亩低丘岗地改造和75万亩低产林改造。加快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争取专项规划内656座水库全部开工建设,年内完成300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二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配合国家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亿斤。三是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认真执行国家增加农业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实现全年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革试点。目前,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建设进展迅速,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顺利启动;五峰等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稳步推进。

(四)着力实施“两圈一带”重大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是完善实施框架。组织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6个政策性文件、5个重点工作方案、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简称“56531”),形成与总体方案相适应的实施框架。二是构建法律政策体系。起草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促进条例》,目前已报省人大并进入立法程序。金融、财税、投资、人才等政策性文件已经出台,土地、环保等政策即将下发。研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建设资金招标工作方案,正在组织实施中。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圈内各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整合省内研究力量成立了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组建了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作为城市圈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主体。四是实施重大项目。试验区建设项目清单已编制完成,共有156个重大项目纳入,总投资5278亿元,2009年计划投资982亿元。目前,武汉到8市的出口公路已基本建成,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奠基,其中武汉至咸宁试验段已开工建设,其他3条预计6月正式开工。武商联已在圈内8个城市设立连锁经营网点123个。五是推动改革试验。目前国土、财税、金融等专项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家相关部委,其他专项改革方案已基本完成,即将上报。六是推进部省合作。截止目前,已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的国家部委共42家,尚未签订的正在抓紧衔接沟通。今年一季度,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4%,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3.1%;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4%。

2、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成立了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总体规划及交通、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研究制订了《关于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产业优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组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建立了重大项目库,初步入库项目340个,估算总投资1480亿元。武当山至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随州炎帝故里景区、恩施大峡谷、宜昌三峡人家景区、荆门明显陵文化遗产保护、神农架机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3、抓紧做好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启动准备工作。组织开展了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调研,拟研究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成立了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专班,拟订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启动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4、积极推进襄樊、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一是组织对襄樊、宜昌两市近年来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专题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做好下一步工作,促进两市加快发展。二是拟订了《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在征求省有关部门意见。三是筹备召开全省支持两市加快发展的现场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两市发展的战略决策,形成政策支持合力。

(五)着力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巩固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二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三是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研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按照“先保后征”的原则,落实社会保障资金,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成立了省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加紧制定我省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是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在武汉城市圈内推动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五是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紧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招商的同时,今年又在京津和环渤海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活动。在第四届中博会上,我省共签订内资项目11个,引进资金38.3亿元。加大对中东、非洲、南亚、南美、东欧等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农业开发。

(六)着力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坚持把保增长与惠民生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返乡务工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2009年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意见》,大力开展“四送”(送政策、送温暖、送技术、送岗位)活动,全省返乡农民工有80%实现了再就业。从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8亿元,对15万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了企业裁员监测制度,启动了企业与职工“共同约定行动”,推动武钢、东汽、武铁等20家大型企业发出倡议,不减员、少减薪,与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出台社会保险“五缓四减”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仅此一项为企业减负10亿元。安排了近4亿元失业保险金,作为企业内部培训补贴、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七)着力抓好政策落实和经济监测预测,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将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共160多个文件、近500条具体措施汇编成册印发各地、各有关部门,督促全省上下加强协同配合,促进各项政策相互衔接,打好“组合拳”。经济形势监测预测工作由过去的月报告、季分析改为旬报告、月分析。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1月、2月、一季度和1—4月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科学研判经济形势,预测经济走势,解决当前突出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做到见事早、行动快,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成效初显,总体平稳,全省经济运行趋势向好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省经济保持了稳定向好的趋势,经济回暖的有利因素在进一步积累,企稳回升的迹象进一步显现,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势“强于全国、中部靠前”。一季度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3.2亿元,增长10.2%,总量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2位,增幅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3位。1—4月我省出口总额居中部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居中部第二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幅居中部第三位。

(一)当前全省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夏油有望丰收,预计全省油菜产量增长11%,夏粮产量增长2.1%。预计全省春播面积比去年增加8万亩。前4个月出栏生猪增长12%,水产品产量增长10%。二是工业生产基本稳定。1—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幅同比回落1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23.2%,重工业增长6.2%。建材、食品、纺织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汽车、化工、电子行业继续好转,钢铁、有色行业仍在低位震荡但有所好转。三是投资继续加快增长。1—4月,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9%,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35%,比一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快4.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1—4月,全省新开工项目4602个,同比增长50.8%,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71个,同比增长144.1%。四是消费市场增势平稳。1—4月,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农村和城市消费同比分别增长20.3%和17.9%,农村快于城市2.4个百分点,对全省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31.7%,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4月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21.1%,创2008年下半年以来增幅新高。五是财税形势好于预期。1—4月,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479.6亿元,同比增长4%,增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1.3亿元,同比增长8%。除黄石(-14.3%)、鄂州(4.6%)、潜江(0.8%)、武汉(9.4%)外,其余市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都超过10%。六是信贷支持力度加大。4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363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近11个百分点。七是居民收入平稳增长。1—4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和10.3%。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省经济能保持稳定并逐步向好,是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省人大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监督的结果。在金融危机爆发不久,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就专门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应对危机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对政府尤其是省发改委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发改委向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感谢。

(二)上半年经济增长预测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加深,但在各国救市措施的强力干预下,主要经济体回暖迹象逐步显现。我国经济虽然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作用下,经济运行保持稳定,并且逐步向好。若近期世界经济和国内形势不发生大的波动,二季度我省经济将延续一季度稳定向好的趋势。初步预计,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

三、隐忧犹存,压力加大,我省经济全面回暖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物价指数持续下降,通缩压力加大。 此轮物价下降表现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双降”,且持续时间长。其中CPI连续3个月下降,1—4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2%,比上年同期回落8.9个百分点;4月环比下降0.4%,是近六年来首次出现“环比、同比、累计比”同时下降,预计后期还将继续保持下跌趋势。PPI连续4个月下降,而且降幅还呈逐月扩大态势,重工业品下降幅度高于轻工业品。CPI和PPI双双下降,一方面反映消费信心和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反映企业产能和产品过剩,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二)工业企稳基础不牢,持续回升压力加大。 工业投资增幅仍然不快,1—4月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投资不足削弱了工业增长后劲。工业用电低位徘徊,4月当月工业用电降幅由3月的1.94%扩大到6.49%,用电比重较大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用电降幅达到13.13%和32.64%,交通运输、电器、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降幅达到16.28%。市场需求不足,全省工业企业国外订货景气指数创五年来新低,超过五成的大型企业反映国外订单减少。企业效益下滑,钢铁、冶金、石化等行业价格降幅较大,重点企业生产减少、亏损增加,部分企业限产停产,电解铝企业开工率不足五成。一季度,全省工业利润下降27.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42.4%。

(三)沿海企业“外压内挤”,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加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沿海出口型企业已逐步完成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调整,开始大规模转攻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挤占我省产品的市场份额。广东省政府提出“粤货北上”,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制订了13条帮扶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具体措施;浙江省温州市政府联合服装、鞋革协会,鼓励一批优秀名牌企业在全国100个大中城市开设“温州名品购物中心”,每攻下一个大商场,市政府支持200万元推广、宣传经费,并给每家入驻企业补助5万元专店专柜装修。此外,沿海省份还在着手对本省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如广东省依托沿海成本优势,大力发展以钢铁、石化、汽车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对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可能带来较大冲击。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的情况下,我省企业将面临外部环境趋紧和沿海企业“倒逼”形成的双重挑战,生存发展压力进一步增大。

(四)税收增长后劲乏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压力加大。 工业税收持续下行,同比下降17.4%,其中工业企业所得税增幅同比回落44.8个百分点。税收质量堪忧,主体税种增幅回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下降9.5%和16.9%,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3.5%,1—4月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收有近一半来自非税收入。减收因素较多,仅地税部门1—4月就因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税收5亿元。

(五)不确定因素增加,全面回暖压力加大。 一是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短期内难以估计,将对我省旅游、航空运输等行业造成一定影响,尤其对本来就比较低迷的养猪业更是雪上加霜。二是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通过一季度的努力,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得到初步缓解,但仍有30多万等待就业,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类群体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一是今年等待就业的50多万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二是不再选择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职技校学生约15万人,三是企业新裁员、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等困难就业人员约20万人)。三是房地产市场仍旧低迷。1—4月,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虽然小幅增长,完成217亿元,同比上涨6.9%,但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仍下降13.8%和3.8%,房屋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38.2%。四是货币政策刺激效应可能逐步减弱。1—4月新增贷款增长迅猛,后期信贷大量投放的持续性尚难预料,而且贷款呈现“偏长、偏大、偏固”(主要投向中长期项目、有政府背景的大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特征,支农信贷增长较慢,个人消费信贷增长乏力,县域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程度还不充分。五是外贸出口仍不稳定。1—4月,全省出口同比下降17.4%,虽然比全国平均降幅低3.1个百分点,但4月未能延续一季度趋稳收窄的势头,当月降幅扩大到25.7%,比3月扩大13.1个百分点,出口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四、狠抓落实,再加措施,努力完成上半年和全年工作目标

要实现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在特别之时有特别之为、以特别之举求特别之效,狠抓工作落实,打好攻坚战,确保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坚定信心提士气,咬定目标不放松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影响还在深化,一方面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切不可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宁可把问题看得更严重一些、影响的时间估计得更长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把握主动,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更加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虽然当前全省经济运行还面临比较大的困难,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经济总体稳定,好于全国,我省开放型加“内生型”经济的双重优势正在凸显,全省上下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振奋精神,克难奋进,力争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和决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就能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在开拓进取中增创优势,在“弯道”中实现超越。

(二)聚精会神抓投资,保持强力拉动作用

省委、省政府将今年定为“项目年、投资年、拼命年”,要把项目兴省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进一步发挥投资在扩内需、保增长中的作用。一是抓项目的策划和推进。随着一批项目的实施和提前启动,后续项目能否正常接续,是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要超前谋划、抢前争先找项目,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选项目,高瞻远瞩、狠抓落实谋项目。抓紧调整充实全省重大项目库,确保每年新增入库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万亿元。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着力推进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十大重点工程”、亿元以上项目和“两圈”重大启动项目建设。二是抓项目建设条件的落实。健全重大项目分级负责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推进措施”的要求,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大中央投资的争取力度,“跑部进京”要做到“两勤一厚”(脚勤嘴勤脸皮厚)、“得寸进尺”,力争今年中央投资累计落实不少于150亿元。加强项目推介,推进银企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按照开源节流并重和“好而快则先”的原则,完善土地供给机制,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土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加快项目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进度。三是抓项目建设环境的改善。变“项目围着政府转”为“政府围着项目转”,建立以项目为中心,以放宽、搞活、提速、减负为核心的行政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完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加强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深化部省合作,力争在二季度实现全覆盖,争取国家更多重大改革事项、重大投资项目和支持政策。

(三)多途并举促消费,激活内生动力

一是开放市场和立足省情相结合。在积极开拓省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实施产品“省内循环”,提高企业产销率。结合政府采购、农民购买家电、农机具补贴等政策的实施,调整我省政府采购目录和产品清单,对本省企业产品给予更多支持。二是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扩大即期消费,更要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振消费信心。三是巩固城市消费和扩大农村消费相结合。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推动节假日消费升温,提高城市消费。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产销结合的新型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四是稳定基本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相结合。一手抓吃穿用等日常消费,一手抓旅游、文化、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休闲服务型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促进传统消费提档升级,重点促进汽车和房地产消费。五是探索激励措施和健全消费保障机制相结合。积极研究发放消费券等方式,综合运用经济、价格等手段刺激消费。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拓展消费贷款业务,鼓励居民适度超前消费,激活潜在需求。加大市场执法力度,加强消费维权工作,营造公平、安全、有序的市场消费环境。

(四)抢抓机遇调结构,推进产业调整振兴

一是大力推进十大产业调整振兴。省委、省政府即将召开全省支柱产业调整和振兴工作会议,出台我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要坚决贯彻落实,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是支持企业适时开展兼并重组。利用危机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支持有实力的本地企业有序对外扩张。抓住海外及沿海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两圈一带”平台,借助外力壮大我省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三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往往催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我们要抓住危机带来的创新动力,加快扶持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先导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做强现代通信及信息服务工程、做大生物产业工程、做优消费电子工程、培育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工程。积极跟踪国家十六大科技专项政策,做好项目和资金争取工作。四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以百家企业为重点,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争取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纳入国家试点。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完善节能减排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研究制订产品能耗地方标准和主要行业节能管理规范。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落实奖惩措施。

(五)科学调度抓运行,提振企业信心

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意识,千方百计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密切关注全省重点行业、大型企业的运行情况,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协调,抓好煤电油运供需平衡。二是帮助解决困难行业重点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我省冶金、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当前存在的库存居高不下、效益持续下滑等问题,研究具体政策,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尽力解决产品积压问题。围绕重点企业的重点产品,支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担保、补贴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简化融资担保手续,完善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进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试点工作。把握国家启动创业板的有利时机,抓紧做好企业上市储备、辅导等前期工作,推动我省自主创新和成长型创业企业上市融资。

(六)强化措施抓农业,力保农业增产增收

一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各项农业补贴,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切实用好中央和省各项支农建设资金,着力推进土地整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家大型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型灌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二是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巩固和加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抓好重大疫病防控,防止生猪养殖大起大落。三是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指导农民扩大适销对路的小龙虾、蘑菇、林特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四是帮助龙头企业渡过难关。围绕企业加强板块基地建设,引导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通过财政贴息、担保贷款等途径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试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强检测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六是立足抗灾保丰收,抓好农业防灾救灾。进一步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做到技术、资金、物质、人员“四到位”,加大救灾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七)千方百计谋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保就业稳定。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不断扩大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紧张局面。用好5亿元省级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扩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做好援企稳岗工作,鼓励国有企业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尽量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围绕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巾帼家政”等实施力度,以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二是保物价稳定,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三是保社会稳定。当前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蔓延,对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加大宣传和防控力度,保持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

(八)积极探索抓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切实抓好武汉城市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以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快捷通道建设、农业产业一体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切入点,突出抓好资源环境、“两型”产业、土地、财税、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等6大领域20大项重点改革项目,进一步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使武汉城市圈成为我省改革创新的先行区、示范区和经济振兴的引擎。二是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工作。三是做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力争6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