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0-05-18 01:02   [收藏] [打印] [关闭]

——2009年9月21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许克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本次常委会的安排,受省政府的委托,现就今年以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关于今年以来的工作情况

今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实施之年。2月11日,省政府召开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7月15日,召开第四次领导小组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武汉城市圈九市、三个观察员县(市)和省直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各项工作,试验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出台系列政策,完善实施框架

去年,我们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和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研究策划了“56531”实施框架体系(五个专项规划、六个配套政策、五个重点工作、三年改革行动计划、一个重大项目清单),初步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今年,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具体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框架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已于去年底全部出台。今年各市加强与五个专项规划相衔接,制定了一批市级专项规划或实施计划。如武汉市加强与城市圈产业规划对接,编制完成了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鄂州市编制完成了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省发改委组织编制了《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等。

二是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目前,省政府已经出台了武汉城市圈投资、财税、金融、人才支撑等4个政策,土地、环保支持政策正在征求意见之中。各市和省直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政策研究,支持试验区建设。如武汉市出台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黄石市出台了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黄冈市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重点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等等。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的同时,积极配合省人大做好武汉城市圈立法工作。《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已于今年7月31日在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

三是制定五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去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省政府确定了产业双向转移、圈域快速通道、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等5个重点工作,作为当前推进城市圈“五个一体化”的切入点。今年以来,省综改办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制定了武汉城市圈五个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其中,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体育、旅游和信息等八项实施方案。上述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

四是分解落实三年改革试验行动计划。去年,围绕总体方案中的“九大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出台了改革试验三年(2008-2010年)行动计划,确定了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今年,在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了2009年改革试验重点工作计划,并将省级管理的20项重点改革项目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协调和督办。

五是制定年度重大项目建设清单。去年,按照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编制了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列入项目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根据项目清单,制定了今年项目建设计划,涉及15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287亿元,2009计划投资982亿元。

(二)抓住关键领域,推进改革试验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城市圈九市和三个观察员县(市)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工作。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武汉、鄂州两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东西湖区、青山区、阳逻开发区、鄂州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在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武汉市创办了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院和实验室,筹划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资金,推进绿色建筑示范、绿色交通、城市节电工程和农村资源综合利用。黄石市、潜江市今年初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已全面启动城市转型工作。

二是推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改革。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今年3月正式启动,已开展了三次排污权交易,成交主要污染物排污权2352吨,总成交金额803万元。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区域性废物回收网络——武汉城市圈废电池回收网络建设。武汉市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试点,计划在年底前建成1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潜江市推行“行政一把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武汉市积极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六湖连通”和“大东湖”生态水网修复工程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建设。鄂州市大力保护“百湖之市”宝贵水资源,开展大水网改造,启动梁子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梁子湖生态屏障。孝感市抓紧实施“三河连通”一期工程,积极开展孝感环东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

三是发展“两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强化政策引导。省财政厅设立了“两型”社会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节能以及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产业集群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支持产业资源向“两型”产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地区聚集,健全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开展“两型”产业发展改革试点。武汉市出台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了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烟气脱硫研发与制造、全降解材料开发与应用、风电设备生产等10大环保重点项目实施。大力推进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武汉与咸宁、黄冈、孝感、仙桃等市广泛开展产业合作,特别是“园外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咸宁开发区均已建立园外园,吸引一批武汉企业落户咸宁。

四是创新科技体制,整合科技资源。省科技部门加快推进科技信息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今年3月,召开了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第一次理事会。加快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省化学研究院成功转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省建材工业研究设计院与央企重组步伐加快。积极探索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去年底正式设立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资6000万元,引导设立4个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共计6亿元,今年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今年以来,遴选了44家高技术企业作为省上市后备企业重点培养。44家企业中,有30家获得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支持经费总额为9200万元;有20家已引入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总额4.87亿元。

五是加强土地管理改革,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省国土部门完成了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改革专项方案,已上报国土资源部。在城市圈各市联合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缓解用地计划不足的压力。完善了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转让试点。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4月30日正式挂牌运行,3个月共组织交易29宗,流转土地面积8.59万亩,交易额达12.9亿元。咸宁开展了低丘岗地改造试点,黄冈市开展了农村土地整理试点。

六是实施统筹城乡试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鄂州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在鄂州市率先开展统筹城乡改革试点。鄂州市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体系等六个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资金管理、中心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土地整理三个管理办法,制定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供水、交通、文化体育、教育、金融服务、市场建设等8个城乡一体化改革方案,并予以实质性地推进。

七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快速增长。出台《关于促进武汉城市圈投资增长的若干意见》,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以放宽、搞活、提速、减负为核心,创造有利投资的政策环境,形成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内生机制。积极探索省级财政预算内投资办法。从今年起省政府每年集中3个亿,重点支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建设发展的综合项目,以公开招标形式确定项目,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金。目前,招标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政府资金已下达各市。采取招投标形式安排政府投资,是对政府投资决策模式的改革创新,创新了项目选择模式、项目建设模式、项目监管模式和项目投资约束机制,为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开拓了新的思路。

在重点推进以上改革试验的同时,配套推进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和行政管理等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财税金融方面,相继出台了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省财税部门深入开展地方税制改革课题研究,拟启动财产行为税改革试点工作,有关试点工作报告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加快推进,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初见雏型。已有20多家金融机构、4家外资银行在汉设立了区域性总部或分行。人行、工行、农行、建行、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在汉设立或筹建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武汉市商业银行获批更名为汉口银行并在鄂州市设立分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9月9日在汉正式挂牌成立。在对内对外开放方面,武汉海关出台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十二条措施,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等区域海关及北京、杭州海关签订了区域通关合作协议,通关效率已达到沿海口岸的水平;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验收运行。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省编办制订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并已开始实施。

(三)突出五个重点,推进一体化建设

着眼于解决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选择产业双向转移、交通一体化建设、农业产业一体化、商业连锁经营和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五个重点工作,加快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

一是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鼓励武汉的传统产业生产加工基地向周边城市扩散,周边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向武汉集中,实现圈域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孝感市在汽车、化工、纺织、临空经济等10个方面与武汉市达成合作意向,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机制,今年上半年引进武汉项目27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7个,总投资11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9%。硚口区化工企业向黄冈、潜江等市转移势头强劲,形成了转移一批、签约一批、洽谈一批的良好势头。

二是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一小时经济圈。今年已开工建设硚孝高速、麻竹高速黄冈段、孝感段、咸通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和武汉新港等项目。由铁道部、省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开工建设武汉至孝感、武汉至黄石、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冈四条城际铁路,武咸城际铁路19.33公里的试验段全面完工。截止7月底,武汉城市圈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2.67亿元,为年度目标的74.76%。

三是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着力壮大连锁经营规模、构建连锁经营市场体系、培育连锁经营市场主体。今年,武商、中百、中商、黄商、富迪五家企业新开业经营网点6个,初步建成配送中心4个,城市圈已开工冷库、配送中心及连锁经营网点建设项目18个。明年底,九市网点建设将实现全覆盖。

四是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主要建设“种植业”、“畜禽养殖小区”、“水产”三大板块。今年上半年,新建、改建种植业板块380万亩,高标准畜禽养殖小区300个。同时通过农业合作组织,抓好农企、农超对接,促进农产品快运直销,做大做强圈内农产品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是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圈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是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体育、旅游、信息等8项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建设。教育方面,武汉城市圈7所部属高校与18所地方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持合作协议,率先在构建高等教育联动共享体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武汉市与其它八市基础教育对口支援协议将在本月内签署。文化方面,武汉城市圈图书馆联盟网站于8月25日正式开通。卫生方面,开展了武汉城市圈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第一期省级卫生应急决策与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已完成;推进武汉三级医疗机构与其他八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双向转诊和院际会诊”协作,建立“一对一”的对口协作机制。其它方面的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正在按实施方案稳步推进。

(四)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坚持把规划、政策和各项改革试验落实在项目上,以改革引领建设,以建设引领发展,始终把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上。

一是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为解决城市圈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和项目运作问题,去年成立了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公司战略目标是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和决策强调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运作方式是采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竞争机制,依托政府资源,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有效集聚社会资金投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放大政府投资效应。这种跨行政区划的投融资平台、基本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也具有先行先试的意义。目前,省联发投已开始运作城际铁路、花山新城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列入重大项目清单的投资项目,制定建设工期的具体时间表,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今年突出抓了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圈城际铁路整体推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东湖生态水网总体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建设正式启动。武汉新港总体规划已获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联合发文批准,国务院已批准成立武汉新港管委会,武汉新港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按计划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国家级循环经济高技术开发区正在开展前期申报准备工作。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构想已经确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天河机场三期总体规划已经国家民航总局同意。其他由城市圈各市负责的重大项目建设也正在按计划实施。

(五)推进部省共建,争取中央支持

我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要求,将部省合作共建作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省直各部门和中央在鄂单位积极主动与国家部委和单位衔接,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建立部省合作共建机制,争取国家部委和单位在武汉城市圈开展各项改革试点,协调落实重大改革事项、重大项目和政策。截止目前,与我省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国家部委和单位达到55家,部省合作共建的政策性作用已经显现。如,铁道部与湖北省合作共建的城市圈四条城际铁路已经开工。教育部已将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和教育部重大专项计划。卫生部按照部省联合防治血吸虫病协议,落实了部省联动工作机制、经费投入和筹措机制。中央主要金融单位与我省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和备忘录,有力促进了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为加强部省合作共建工作,省政府已出台《关于加强部省合作共建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指导意见》。

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的全面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九市及全省人民敢闯敢试、加快发展的热情,推动着武汉城市圈正在和即将发生历史性变化。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科学发展意识、开放合作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圈域一体化发展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破除行政壁垒的改革加快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圈域城市融合发展态势开始显现。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动武汉城市圈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今年1至8月,武汉城市圈实现GDP3397.3亿元,增长10.9%,占全省比重63.2%,比去年底提升1.7个百分点;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78.61亿元,增长37.41%,占全省比重6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7.71亿元,增长18.4%,占全省比重62.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8.4亿美元,增长3.4%,占全省比重79%。今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9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4.8%和5%;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改革试验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思想认识没有完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来,对综改试验区的定位、改革试验的任务认识不足;工作的重心放在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上,对体制机制创新重视不够、研究不深、行动不快;缺乏抢抓机遇的意识,存在观望等待思想。二是工作机构不到位、机制不健全。有的地市人员配备不到位,有的部门工作人员经常变动,缺乏有效衔接。三是前瞻性研究有待加强。改革试验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目前缺乏重大的前瞻性理论成果,缺乏大的思路、大的策划,需要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这些困难和问题,既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予以克服,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关心与支持。

二、关于下一步工作的安排

今年后三个月,我们将按照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要求,组织协调武汉城市圈九市和省直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省市规划对接工作。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对各市规划的审查和与省规划的衔接,争取年底前完成规划对接工作。

(二)深入推进五个重点工作。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产业双向转移、交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商业连锁经营、社会事业联动共享五个重点工作。目前已制定了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专题对接会、科技创业服务周、基础教育对口交流合作、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模拟演练等四项活动方案,年底前做到平均每月开展一次活动。

(三)努力实现部省合作共建全覆盖。进一步加大协调督办力度,督促尚未与国家相关部委和单位签署合作协议的相关省直部门加强沟通,协调解决和及时反映他们在签署合作协议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争取年底前实现部省合作共建的全覆盖。

(四)进一步推进专项改革试验。年内全部完成20项专项改革试验方案的制定工作,并按程序报国家相关部委备案。继续推进今年重点改革试验工作,力争在年底前有实质性进展。

(五)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改革试验招标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启动,建设项目形成一定的工作量。积极协调推动“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武汉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天河机场三期、城际铁路、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花山新城、低碳经济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重大项目建设。

(六)完善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支撑体系。年底前出台国土、环保两个支持政策。争取国土、金融、财政等三个专项改革方案年内获得国家相关部委批准。

(七)积极谋划明年工作。初步确定明年是综改试验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年。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各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谋划好明年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各位主任、各位常委,推进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工作,离不开省人大的领导和大力支持,我们将以本次常委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