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全省基层文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0-11-02 07:17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0年5月24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省文化厅厅长  杜建国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全省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基层文化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是文化工作的重点,也是文化工作的难点。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省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立,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06年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对全省文化建设包括基层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我省基层文化建设投入较过去有较明显增长。2005年,全省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财政补助经费为1.8亿元,2009年达到3.69亿元,年平均增长19.66%。其中,全省乡镇文化站财政拨款及上级补助收入,2005年为1933万元,平均每站1.7万元;2009年为10479万元,平均每站8.3万元,总经费年均增长达到了48.65%。中央和省转移支付用于基层的各项文化与文物工程专项经费,“十五”期间为1.69亿元,到“十一五”期间达到11.02亿元。我省文化投入尤其是基层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政府作为基层公益服务的责任主体,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二)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阵地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我省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着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将每年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共投资一个亿,新建、改建5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同时,我省争取国家发改委、文化部投资6936万元,支持我省建设480个综合文化站,两项共计980个。现已完成778个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余下的将在2010年内全面完成。2008年,文化部在我省召开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会议,对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誉为“湖北经验”。二是着力推进村文化室建设,将其纳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统筹安排,加快了村文化室的普及。三是全面启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工程,计划安排2950万元专项经费,在2013年前全面完成全省220个社区文化中心和183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任务。现在全省共有9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99个县级文化馆,79个县级博物馆,74个县级剧团,1257个综合文化站,8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99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了“县有三馆一团、乡有一站、社区有一中心、村有一室”的建设格局,分级、网络化、覆盖广泛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三)创新服务手段,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部门以实施重点文化工程为新抓手,着力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实施。全省共有31217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现已完成了20610个,其中光缆联网和MMDS方式9415个,直播卫星方式11122个,受益农户超过35万户。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全省文化系统单独建立县级以下共享工程基层中心1246家,同时开通了湖北教育网台共享工程频道、省电子政务外网共享工程频道,实行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点与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共建共享,初步实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的目标,其影响和作用日益加大。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已组建1条省级、10条市级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1310个农村电影流动放映队,其中数字电影放映队1038个。共向基层配发胶片电影放映机391套,数字电影放映机1429套,发电机45台,拷贝2200部,电影大棚4个,流动电影放映车119辆,放映船1艘。全省26101个行政村(国家广电总局核定26069个),2009年公益电影放映共计332588场,大部分县(市)已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四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13062个,约占总任务的一半。五是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积极开展。中央和省财政为专业文艺院团配送流动舞台车96台,全面实现了每个县市专业剧团配备一台流动舞台车的目标,是全国配备情况最好的省份之一,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文化单位送戏下乡转场难、搭台难、交通难的问题。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我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有8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1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83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和开发利用收效明显,地方立法和数据库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由我省牵头申报的“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七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展开。继湖北省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之后,我省79家市县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免费开放,全年接待观众1500万人次,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八是文化扶贫工程惠及基层。支持2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省级贫困县的文化建设,总投入已达14974.2万元,使贫困地区的文化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四)培养文化骨干,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大力充实乡镇和村级文化工作队伍。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实行定岗招聘,择优录用,合同管理,全省共确定乡镇文化站公益服务岗位1657个,实际录用上岗1640人,比改革前精减2128人,精减幅度达56.5%;大专以上学历496人,占人员总数的30.2%,中级以上职称372人,占人员总数的22.7%,乡镇文化队伍业务素质较之改革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按省委、省政府要求从辞退民师中聘用村文化员。目前已聘用3648名村文化员,缓解了村级文化人才短缺的压力,推动了村级文化活动的开展。三是通过组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业务素质。大规模培训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组织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类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人员已达千人。目前,全省县及县以下文化系统在职人员13302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287人,约占总人数的25%。他们扎根基层,辛勤奉献,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创作,已成为活跃我省基层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

(五)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近年来,农村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和都市化的特征,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全省共有基层民间文艺团队5039个,从业人数16万余人;民营剧团2411个,已在文化部门注册的民营演出团体800多家,年均演出8万余场。有个体民间艺人65357个、农村文化中心户13541家。这些民间文艺团体为改善农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状况作出了有益贡献,同时也安置了人员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为鼓励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从2006年开始,省文化厅开展了两年一届的全省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十佳乡镇创建活动,对于引导和培育符合农村消费水平、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出、娱乐、网络文化等市场门类的发展,起到了引导示范和推动作用。积极贯彻文化部《鼓励支持文化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我省对民营表演团体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服务措施,已对民营演出表演团体进行统一管理登记备案,颁发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推动民营表演团体走向市场,发展壮大。

(六)开展优质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文化实惠,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多年来,各级文化部门注重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各类民间文化队伍的作用,丰富和活跃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明显。一些文化站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节庆活动为纽带,以品牌活动为支点,以特色活动为抓手,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面,人们称赞文化站“站址不大舞台大,投入不大效益大,单位不大影响大”。2009年,有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被授予“湖北省农民满意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称号。二是一大批民间歌舞、戏剧、杂技等表演团体活跃在农村集市、庙会、乡村,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排练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传统曲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许多优秀的文艺演出节目还在全国和全省各类文艺调演、比赛上获得佳绩。如在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活动中,巴东县野三关镇农民表演的原生态民歌《土家撒叶儿嗬》等7个节目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在世博会开幕式演出中,我省基层群众文化节目都有不俗的表现。国内各新闻媒体对我省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我省节目“土得掉渣,美得震撼”。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戏下乡”、“免费看戏”活动。全年送戏下乡已达2万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省基层文化建设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我省基层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省本级及转移支付增长较快,基层相对弱一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要求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但在有些地方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仍然较少,有的还存在着“上增下减”的问题,有的甚至连文化事业单位基本的运行经费及人员工资都难以保障。有的地方专项经费划拨不及时,截留、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文化投入渠道单一,社会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还未形成。

(二)基层文化设施标准较低,设备陈旧老化。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县级文化设施,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标准低,老化破损严重,急需提档升级。在2008年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中,我省99个县级文化馆有60%因馆舍、经费不达标而未被评上等级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移民库区,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公共文化设施更为陈旧落后。

(三)文化干部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由于现行人事体制机制和经济待遇的制约,基层文化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稳定人才难,引进人才更难,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和活力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的乡镇文化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人岗分离,影响了作用发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基层文化建设面临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克难奋进,推进基层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领导。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推动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抓住制订“十二五”规划的机遇,认真谋划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目标、措施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促进基层文化稳步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切实落实乡镇文化“以钱养事”补助资金,对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的,坚决严肃查处。二是要研究制订基层公益文化事业投入量化标准,进一步加大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支出。对国家补贴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由省里按20万元的标准补齐缺额。三是引导推动筹资渠道多元化、投入主体多元化,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基层文化建设,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文化建设格局,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等重要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一是重点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三馆”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资金重点用于县级“三馆”建设及维修改造。二是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切实落实中办发〔2007〕21号“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征收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认真做好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工作,使社区文化设施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三是整合资源,将村文化室建设作为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的基本组成部分,统筹建设,一室多用,促进村文化室迅速普及。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从业资格和聘用制度,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力量。二是加强对现有基层文化队伍和群众文化骨干的业务培训,在“十二五”期间采取省、市、县分级培训的办法,确保各类基层文化队伍普遍轮训一次,以提高其思想业务素质。三是采取激励措施,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给予补贴,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多元文化主体的发展。实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县级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以钱养事”投入机制、用人制度和服务方式。严格坚持从业资格制度,择优聘用,确保乡镇文化队伍的稳定。要充分运用市场准入、结构调整、价格调控、财税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市场主体和资源投入基层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市场。鼓励、推动和扶持各类文化中心户、民间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演出队、放映队等文化实体的发展,形成社会办文化的强大合力。

(六)进一步抓好特色文化建设,打造基层文化品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保护和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县一品”,培育一批文化街道和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塑造地域色彩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俗表演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继续实施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和流动图书车送书下乡等工程建设步伐,使其在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4月份对我省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项调研,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基层文化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我省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会后,我们将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扎实的作风,更有效的措施,努力把我省基层文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把我省建设成为中西部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