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呵护汉江,让一江清水送北京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1-10-11 02:47   [收藏] [打印] [关闭]

汉江,古称汉水、沔水、襄河,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淮河汉”,是我国四大名水之一。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宁强县,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582亿立方米,其中丹江口以上平均径流量为388亿立方米。汉江干流流经陕、鄂,支流展延川、甘、豫。湖北省汉江流域涉及8个地市,分别是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孝感市、武汉市。汉江蕴藏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其水电理论蕴藏量为1093万千瓦以上,可开发水能资源达600万千瓦。

汉江中上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汉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汉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

汉江调水缓解北方缺水危机

汉江从源头至丹江口为上游,全长925公里,由郧县远河口入丹江口市,境内古河道105公里。

说起汉江,自然让人想到起实施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目的是重点解决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用水。其前期研究工作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1994年1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该工程。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市、天津市。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始建于1958年,1973年建成蓄水,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在丹江口市境内有347平方公里,其回水长度汉江177公里,丹江80公里。丹江口水利枢纽坝顶高程从原来的162米已加高至176.6米,设计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总库容达290.5亿立方米,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立方米,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需要移民20多万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2014年一期建成可调水95亿立方米。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米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份可调出水量约110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还将有效提高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可以解除江汉平原心腹之患。

守护一江清水不遗余力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是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全市10个县市区均在核心水源区内,涉及南水北调水源区面积20868平方公里。丹江口水库在该市境内面积为450平方公里,库岸线长3524公里。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最大限度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一五”以来,十堰市坚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努力保护和涵养水源,积极推进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水源地库区水质指标控制在Ⅱ类水质标准,各入库支干流水质稳中有升,点源、面源治理成效显著,确保了库区水环境安全。6月29日,记者乘船实地察看水库,眼前一库清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让人赞不绝口。

无数事实告诉世人,水环境成功保护的背后是惊人的投入与牺牲,毫无疑问,清清的库水昭示着当地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资料显示,十堰市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投资100多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建成了1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1家垃圾处理场建设,治理重点污染源86家,完成治理项目300个;关停130家污染严重的“十小”企业,关闭重污染黄姜皂素加工企业69家,拒批50多个涉水污染项目;在4个县市165个村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新建垃圾处理池96830个,垃圾中转站65个、人工湿地17个,受益群众70余万人,全市城乡生态环境面貌不断得到改善,生态建设效应日益显现。

成绩属于过去,水环境保护之路艰辛而漫长,必须持之以恒,永不懈怠。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慧6月底在水库现场听取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保护情况汇报时指出,十堰市为保护水源区水质作了长期不懈的艰巨努力,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在水源区保护、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上还需要加倍努力,不负重托。最近,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下发文件,专门提出了支持南水北调移民内安和丹江库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突出局部重点,又把握宏观全局,是抓好丹江库区及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面对神圣的使命,十堰市表示将一如既往抢抓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路子。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十堰”;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强力推进新一轮库区水污染防治,让库区江河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途径,推进城乡保护一体化。

保持汉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丹江口库区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亟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予以妥善解决,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市县财政增支减收反差明显加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十堰市因企业关闭、迁建及发电减少、工农业生产设施淹没等原因,预计每年将减少财政收入6.43亿元,因调水和保护水质增加支出55.16亿元。

水土保持和治污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虽然丹江口水库水质现状总体良好,但部分支流和库湾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任务非常艰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库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较大,仍有86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有1.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足,已建和在建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还不能满足水质保护的要求,神定河、犟河、泗河、剑河等主要入库支流污染较严重。

污水处理厂运行资金入不敷出。十堰市目前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年运行费高达15229万元,根据2010年实际征收污水处理费的情况,年缺口达10653万元,以致目前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举步维艰。

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压力巨大。由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从编制到实施时间跨度较长,国家批准的项目概算偏低,实施中因材料价格上涨、征地费用高等原因,造成项目建设普遍超支。规划项目中央投资比例总体上只占60%,需地方配套40%,从2010年开始,虽然国家提高了水土保持项目中央投资比例,由于地方配套资金投入相对集中,库区县市区面临筹资压力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缓解。

中线工程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汉江中下游是湖北乃至全国的粮、棉、油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武汉“1+8”城市圈中有5个城市集中在该区域,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调水后,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下泄水量从351亿立方米减少到256亿立方米,减少27%,将对汉江中下游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汉江中下游枯水期干流发生“水华”的几率增加,沿线农业灌溉保证率降低,航运条件好的中水位历时大幅度减少,航运成本显著增加,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

因此,有关方面建议,国家应尽早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修订本(2011—2015)》,修编规划以保持水源区保护工作的连续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突出产业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以不断缩小库区与外部的差距,保障库区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进一步加大核心水源区生态补偿力度。为了支持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库区生态补偿政策,但补偿资金总量还远不能满足生态建设的实际需求。核心水源区在淹没土地、移民搬迁、水质保护、生态建设等都比其他区域面临更大的压力,应加大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对核心水源区的生态补偿资金,同时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和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以发挥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

与此同时,国家应高度重视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进行专项治理,编制实施《汉江中下游水污染和水土保持规划》,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特别是对唐白河、竹皮河、小清河、汉北河等污染比较严重的流域进行专项治理;把汉江中下游流域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丹江口水库大坝至兴隆水利枢纽380多公里的区域内,基本没有任何治理措施,制约了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补偿迫在眉睫。(丁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