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保护长江母亲河,“千湖之省”这样做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9-08-07 14:52   [收藏] [打印] [关闭]

“千湖之省”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是长江径流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也是三峡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责任。

最近,蓝天工作室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湖北,探访这里如何守护长江清水绿岸,共抓长江大保护。

武汉东湖水质不断改善,部分湖边塘水质达Ⅱ类标准。(寇江泽摄)

纳入国家考核的断面中,水质优良比例为86%,劣Ⅴ类比例为1.8%

一泓湖水清澈见底,水下密布的“森林”错落有致,宛若毯子一般在湖底延展,鱼虾在“森林”中倏忽出没。东湖的水清了,以前可不是这样子!

东湖位于武汉市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过去,由于缺乏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东湖水质曾恶化为劣Ⅴ类。武汉持续治污,东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并逐步好转。

“在全面截污控污的基础上,我们在湖底专门种植苦草等水生植物,形成水下‘森林’,给水生动物搭建栖息地,同时放养水生动物,构筑起生物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湖北省水科院水生态修复首席专家康玉辉博士说。

可别小看不起眼的水下“森林”,它们能“吃”掉水中的污染物。康玉辉介绍,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和降解水体中污染物,比如氮、磷等水体富营养化“元凶”。循环生物链建起来后,湖边塘即使不与东湖连通,也能实现自净,水质稳定在Ⅲ类,甚至达到Ⅱ类。

今年上半年,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水质稳定在Ⅲ类,部分湖边塘水质达到Ⅱ类。“不过,治水非一日之功,东湖水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很重,部分子湖水质仍是劣Ⅴ类。”武汉市副市长刘子清表示,将进一步改善东湖水环境质量,力争2020年实现全域Ⅲ类。

蓝蓝天工作室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承载着长江四湖流域1万多平方公里上游来水的洪湖,水环境质量也取得阶段性改善,不见“竿连竿”,再现“浪打浪”。

上世纪90年代,围湖挽埂、围网养殖一度侵占洪湖近90%的天然湿地,洪湖水质下降到Ⅴ类,局部甚至降到劣Ⅴ类。“大量的竹竿和围网,让洪湖成了竹林湖,开船行在湖里都看不到岸,很长一段时间,湖水臭不可闻。”在洪湖边长大的张圣元老人回忆。

洪湖不堪重负,拆除围网,势在必行!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洪湖仅用70天时间,完成全部拆除计划,共拆围18.7万亩。同时,洪湖市、监利县政府整合2.75亿元资金,安置拆围渔民3512户、12295人。

“政府收购渔船,为渔民提供买房补贴,开展技能培训和专项招聘会,每户渔民至少有一人可享受推荐就业,帮助渔民转型。同时,做好扶贫工作,筹备将上岸渔民纳入社保。”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朱俊华介绍。

如今,洪湖核心区域水质达到Ⅲ类,野生荷花和菱角恢复近10万亩,每年到湖区越冬的鸟超过10万只。“湖里的荷花多了,鱼多了,冬天野鸭也回来了。”洪湖的变化,张圣元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2018年,湖北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稳中趋好。纳入国家考核的114个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8%,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

59%的码头被取缔,47%的岸线被清退,长江干线港口面貌焕然一新

站在荆州长江大桥北桥头,放眼望去,万里长江波涛滚滚。沿岸临江仙公园绿意盎然,花木葱茏,有球场、跑道、各式健身器材,不少市民正在江边休闲玩耍。

“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脏乱差。”荆州市港航管理局局长陈义宏对蓝蓝天工作室记者说,1600多米长的岸线上,分布着16个简易码头以及大量砂石厂,还有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晴天时灰尘扑面,雨天时污水横流。

2011年,荆州启动生态环境整治工程,临江仙公园建设纳入整治范围。陈义宏介绍,荆州妥善安置239户棚户区居民,清理取缔20多个各类码头、库场等,并投资约8500万元建设公园。2017年,临江仙公园建成开放,犹如一幅美丽画卷舒展在长江之滨。

临江仙公园的嬗变,是湖北整治修复长江岸线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港航海事局局长王阳红说,2016年以来,湖北长江干线取缔1211个各类码头、1383个泊位,清退149.8公里岸线长度,复绿809万平方米。目前,湖北港口实际使用长江岸线约168公里,仅占岸线总长8.6%。“59%的码头被取缔,47%的岸线被清退,长江干线港口面貌焕然一新。”

码头清理了,岸线整治了,江里的污染怎么办?“长江上船舶越来越多,产生的废气、污水和生活垃圾是污染源之一。”王阳红表示,船上的污水、生活垃圾都不允许直接入江,必须交给专门的垃圾收运船。目前,湖北全省有70多条船舶污染物接收船,2000多个垃圾接收设施。

每年约有4万艘船舶待闸三峡坝区,停靠期间柴油发动机产生的大气污染是一大难题。三峡大坝所在的宜昌市,与国家电网签订协议,推进港口岸电设施改造,用清洁岸电代替船上柴油发电。目前,长江宜昌段已有64个经营性码头具备岸电供电能力。

2018年,宜昌码头船只用电量达1700万千瓦时,相当于年减少燃油3612吨、减排二氧化碳11379吨、氮氧化物11吨。王阳红表示,下一步将在宜昌港全面推广岸电,缓解三峡坝区船舶停靠时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

宜昌黄柏河,清漂队正在打捞漂浮物。(寇江泽摄)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统一的

阳光照耀下,黄柏河波光粼粼,景色秀美。

去年底,黄柏河东支流域水质改善完成目标,宜昌市夷陵区、远安县因此获得市里50万吨磷矿开采奖励指标以及1000万元市级生态补偿资金,市里还返还两地1000万元水质保证金。

黄柏河是长江中上游一条支流,也是宜昌的母亲河,流域内磷矿资源丰富,磷污染较重。

2017年底,宜昌出台方案,以流域水质指标,倒逼县域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市政府每年列支1000万元,作为生态补偿资金,夷陵区、远安县每年分别缴纳水质保证金700万元、300万元。同时,从1000万吨磷矿开采指标中拿出100万吨作为生态奖励指标,分两次兑现。水质达标县区,可获得生态补偿金和磷矿开采指标奖励。

“生态补偿机制明显调动了流域内县区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局专职副局长洪钧介绍,位于夷陵区的磷企三宁矿业,去年拿出300多万元对矿山尾水、厂区生活污水进行治理。

今年,黄柏河水质进一步改善。一季度,18个生态补偿监测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Ⅱ类水质达标率为97.3%,比2018年同期上升1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平衡,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是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另一方面要通过环境治理倒逼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李国斌说。

湖北非法码头整治过程,也是环保与发展协奏曲的一个生动例证。王阳红介绍,近两年,湖北清退港口货物吞吐能力1.56亿吨,实际完成的吞吐量却增加了3000万吨。“目前,长江干线生产性泊位中,3000吨级及以上泊位占到43.8%。在码头大型化、专业化趋势下,作业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长江保护法立法正在进行,湖北的探索和实践备受关注。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湖北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已经作为重大立法项目,列入年度立法计划。湖北将在未来三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