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亮点解读:立法引领 强农富民路更宽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0-01-19 23:44   [收藏] [打印] [关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有促进的政策、促进的法律、促进的制度,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约束。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寄托了全省乡村居民美好生活梦想,让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条例有哪些亮点,如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部分省人大代表,进行深入解读。

美丽乡村入画来

条例摘要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乡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村庄绿化,提升村容村貌。

代表观点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工作上升到制度层面,使地方政府导向更明,思路更清晰,分工更明确。”省人大代表、宜都市市长谭建国说。

宜都市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抓手,加强河湖、湿地、岸线、矿山、天然林等领域保护修复。谭建国介绍,该市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试点项目7个,总投资14.3亿元。目前完成长江生态岸线修复4000米,湿地生态治理8.5万平方米,长江干线及其主要支流绿化5.7万平方米。

同时,推广生态循环新模式,加强果蔬废弃物、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通过试点示范,破解了种养结合难、养殖污染治理难等问题,实现经济生态双赢。”谭建国说。

该市五眼泉镇成立专业化畜禽粪污异地收集处理中心,引进专业化组织进行第三方收集利用,市镇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分片建设储粪池1600立方米,铺设田间管网1万米。据统计,该试点治污费用节省约30%,化肥使用量降低60%,种植物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探索“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模式,路网密度、通达深度位居全省前列。

“乡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逐年提升。”谭建国介绍,宜都自2014年就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5年来,市里累计投入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资金近5000万元,形成“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模式,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

西部山区的潘家湾土家族乡,按照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专班收运和分类处理”目标,建立“一个喇叭、一支队伍、一把扫帚、两只编织袋”日常管理方式。2019年集中整治100余次,发动群众4000余人次,清运存量垃圾840余吨。

谭建国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的保障力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融合共进兴产业

条例摘要

●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乡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完善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代表观点

“坚定了信心,找到了抓手,明确了责任。”省人大代表、老河口市市长张学林很兴奋,“条例对重点发展哪些产业、如何打造品牌、如何配套政策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意见,为我们下一步落实工作指明了方向。”

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利用电商平台走出去。张学林介绍,该市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中国供销·鄂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商贸城和颐高电商产业园,挂牌“老河口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115个。2019年,全市农产品网销额4亿元左右。

该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提高小农户发展能力和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2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6家。

“龙头企业可以有市场话语权,进一步引领地方经济的产业生态。”张学林说,老河口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以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为引领,力争通过3年时间,推动肉牛出栏量突破10万头、生猪出栏量突破100万头。品牌产业方面,“汉水砂梨”“春雨黄桃”等有机水果名声在外,“丹水湖”虾蟹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张学林介绍,老河口市大力发展高效产业,推进以农垦联丰优质小麦良种繁育为代表的优质粮食工程和现代种业发展,繁育的鄂麦596品种是全省主推小麦品种,繁育基地1万余亩;引进的广袤金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张集镇种植小麦、高粱,辐射面积2万余亩,全部通过有机认证,专供茅台、泸州老窖等大型知名酿酒企业。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三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人才压力,但是在高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张学林建议,在省级层面建立支持县级乡村产业发展“智库”,定期选派有关专家到县市区调研指导,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加强基层实践锻炼。

资源下沉解民忧

条例摘要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完善省级统筹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省人民政府应当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代表观点

“条例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落地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省人大代表、沙洋县委书记刘克雄说。

近年来,沙洋县不断加强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待遇“三大保障”,对全县58所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教育装备提档升级,夯实农村教育基础。

“为不让每一个困难学生掉队,沙洋县全面落实各项精准资助政策。”刘克雄介绍,2019年,全县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875人次,资助金额619.237万元。目前,小学阶段已实现无辍学,初中阶段辍学率降低到0.03%,低于国家规定1.8%的标准。

“我们积极构建城乡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刘克雄介绍,该县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目前,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3.5万余人,发放率为10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贫困人口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实行“一站式、一单制”结算,门诊慢性病、大病报销比例超80%,住院报销比例超90%,极大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促就业方面,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创新就业信息推送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完善就业创业培训渠道;变事后为事前,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刘克雄表示,沙洋县通过镇、村保洁等就业扶贫专岗,有123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

刘克雄建议,优先发展教育,筑牢振兴之基。政策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着力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个突出问题。要统筹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断优化教育布局,抓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精神富足才真“富”

条例摘要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支持乡村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代表观点

为什么总有人说,农村缺乏发展的内生动力?乡风文明,对于乡村振兴有怎样的意义?

在省人大代表、咸丰县县长杨晧看来,只有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提振好农村群众的“精气神”,打造出充满正能量的“软环境”,才能聚得来人才,攒得出后劲,广袤的乡村才能一天更比一天好。“条例的出台,对于乡村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管根本,更管长远。”

好乡风,源自于好民风、好家风。杨晧说,在咸丰,一本从当地“严氏祠堂”里找到的家训,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洗练和升华后,在当地263个村推广开来,已成为村民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本严氏家训中,有很多值得发扬的闪光点,包括为人处世要正直、待人接物要友善、邻里之间要和谐、买卖交易要诚信、抚幼养老要尽心尽力等,是值得传承的优良文化传统。”杨晧说,特别是对于乡村中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情形,这本家训里也是坚决反对的。

“我们2017年底将严氏家训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挑选出来,发到各村,再由村里结合各自民情实际,村民集体讨论,增加或修改条目,取得一致认同后公布,村民们自觉遵守,共同培养良家风、好民风。”杨晧说,这个办法实施1年多来,当地乡风民风明显改善,农村“八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不少累积多年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以大操大办的陋习为例,以往盛行的“搬家酒”“金榜题名酒”几乎绝迹,“不该整的酒不能整”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乡村要振兴,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生活方式、诚信的营商氛围、鲜明的文化特色。”杨晧认为。

据介绍,每年8月底,咸丰县都会开展“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咸丰人”评比。

“整个评比过程会不间断推进4个月,更像是一场传播正能量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感染广大群众,激励大家积极向上。”杨晧在调研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认识到,只有精神富足了,才能真正“致富”。

田间地头化纠纷

条例摘要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创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多层次基层议事协商形式。

●支持从本村(社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能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培养、选任村(社区)干部。

代表观点

乡村里,为何会出现一些“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纠纷?村民有期盼,各方有支持,部分薄弱村集体经济为何始终推不动?

省人大代表、大冶市委书记王刚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表面上看,这是“干部能力不足、村民人心不齐、管理手段缺乏”造成的,实际上暴露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党员干部培养源头不畅、乡村基层治理虚化、群众参与程度不高等“根上的问题”。

“对于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动手术,除病根,下大力气整顿。”王刚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该市全面排查322个村、57个社区中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具体问题,列出清单大力整顿。去年底,全市28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完成整顿,全部“摘帽”。

“条例在乡村治理层面,创新集纳了一系列在基层党组织选人、用人、选拔干部和提高待遇的好办法。”王刚说,可以预见,以后基层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将更加灵活有效,优秀人才下基层、能人返乡带头促发展,也将有更高的积极性。

对于条例中涉及的多层次基层议事协商形式,王刚认为,这提升了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法定内涵,为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务管理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

据王刚介绍,村民理事会发挥的作用正越来越大,一些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很快化解在基层。

以茗山乡华若村钟家庄湾为例,早年间,该村唯一的门口塘,被两个积怨近20年的房头一分为二成为“半月塘”,群众洗衣取水极不方便。该湾理事会成立后,化解双方多年隔阂,“半月塘”变成“同心塘”。

王刚认为,条例提出,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便民化水平,这是抓好乡村治理工作的一大落脚点。

据他介绍,从2011年开始,大冶就开始全面实施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工程。目前,全市32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一窗式服务,为村民群众免费提供代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