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湖北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04-04-14 09:54   [收藏] [打印] [关闭]

——2004年2月4日在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宗柏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3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指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态势良好。据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396亿元,比上年增长9.3%。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

(一)   农村经济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好形势。农业生产在抗灾和调整中发展。棉花650万担,比上年增产4.8万担;油料5454万担,增产548.2万担;粮食384.2亿斤,因结构调整和受灾等因素减产25.2亿斤。畜牧业、水产品生产全面增长。农业产业化势头较好。省政府集中6500万元投入农产品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初见成效。其中,新洲—团风、洪山—嘉鱼、东西湖—云梦等三条线的蔬菜板块达到100万亩,增长25%;农副产品深加工33个项目安排贴息资金2000万元,银行配套贷款7.3亿元,企业自筹9.3亿元,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引导性资金的作用。全省订单农业面积2800万亩,比上年增加600万亩;各类优质、专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42.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567元,增长5%;农业增加值792.5亿元,增长5%。这两项均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也是去年全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大亮点。

(二)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工业完成增加值2254.5亿元,增长10.2%。行业增长的支撑点发生了新的变化,电子、化工、冶金三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0%。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70.7亿元,增长17.1%,增幅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工业产品销售率98.35%,比上年提高0.5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6.2,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8.4亿元,增长17.1%。

(三)   第三产业平稳发展,新兴服务业增长势头较好。尽管去年“非典”疫情一度给服务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全年第三产业仍呈平稳增长态势,通信、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全省房屋竣工面积1332.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073.5万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24.2%和33.2%,供销两旺。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2022.7亿元,增长9.7%。

(四)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重点建设项目完成较好。全省国有及其它固定资产投资1563.4亿元,增长16.9%,增幅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在长江堤防、三峡工程等中央项目投资下降15.4%的情况下,地方项目投资保持了30.2%的快速增长,这表明去年采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度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举措的成效开始显现。全省技术改造完成投资383.2亿元,增长197%,增幅比上年高出10.6个百分点;房地产完成投资239亿元,增长33.8%,增幅比上年高出15.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长39.8%,是1992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汽车、纺织行业分别增长77.3%和55.5%。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中央和省投入7亿多元,比上年增长两倍以上,是历史上较多的一年。其中,县乡医疗传染病机构建设投入1.4亿元,建设75个县级传染病区,建成984个乡镇发热门诊;教育、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方面还有一批项目建成和在建。

重点建设项目完成较好。去年43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到位资金475.3亿元,为年计划的156.4%。农网改造二期、武汉关山热电厂二期、武钢二热轧、汉十高速襄樊至武当山段、汉十襄荆连接线、仙桃汉江大桥、孝感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等项目已经建成。此外,宜万铁路、恩施机场、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沪蓉国道宜昌至恩施段、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合作项目、鄂钢焦炉改造、湖北化肥厂油改煤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或局部开工建设,为今年和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后续力量。

全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3.6亿元,增长11.1%,增幅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是1999年以来增幅较高的一年。

(五)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增幅差距缩小。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2元,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2567元,增长5%。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8.7亿元,增长10.8%。其中,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12.1%,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长8%,城乡市场增幅差距由上年的11.4个百分点缩小到4.1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购买力增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据对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全省汽车、建筑及装潢材料、通讯器材、电子出版物及影像制品、体育娱乐用品、书报杂志等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9.2倍、12倍、911%、671%、33.6%和16.8%。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涨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六)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外贸出口大幅增长。重点加强了对日韩、香港及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全省利用外资25.29亿美元,增长11.6%。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全省外贸出口26.56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4.9%和35.1%。

(七)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运行态势趋好。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超额完成249.2亿元的预期目标。

去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986.4亿元,比年初增加965.2亿元。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较快,这表明企业效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99.6亿元,比年初增加685.9亿元。在贷款投向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小额信贷、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以及个人消费信贷等方面的投放力度。

(八)   国企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中小企业已有85.4%改制为民营;去年省里筹措7亿多元进行省属企业改革攻坚,在完成第一批429户企业与部门脱钩的基础上,将25户企业下放市州管理。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农民负担继续减轻,干群关系改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取消了243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对20个扩权县(市)下放了239项审批权限。投资体制改革方面,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事权与财权相结合、保续建、保收尾、保与国家配套项目的原则,也作了较大调整,加大了农林水利、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发展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了结构,增加了透明度。

(九)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去年全省城镇净增就业岗位43万个,介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1万人,重点帮助10.1万名“4050”人员和5.1万户有两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家庭的6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社会保险扩面新增134万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80多万人,全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已达162万人,比上年净增35.6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从以上情况看,去年全省各项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是自1998年以来最好的一年。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各项工作部署,围绕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湖北要走在中西部前列”的战略目标,采取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重大举措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将为今年乃至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当前全省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民增收仍很困难。我省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农民收入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困难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8年的2.22:1扩大到2003年的2.85:1。

二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据劳动部门分析,今年全省城镇将有60万人左右就业困难。另据统计部门测算,2006年前我省劳动适龄人口呈高速增长态势,同时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潜在规模将达到600多万人,统筹城乡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经济结构还有待调整。我省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中城市、大企业支撑,县域经济比较薄弱;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民间投资不足;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规模较小;产业构成层次比较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较弱,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不多。

二、   200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和措施建议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省委提出的力争全省“三年有明显变化、五至七年有大变化”的目标,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经过平衡测算,建议今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1%、1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2%;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按照省委的要求,拟采取以下九个方面的措施:

(一)   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一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池和种植速生丰产林等。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5500万亩,总产力争达到420亿斤左右。二是继续实施《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今年拟新增优势农产品基地100万亩以上继续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专项计划,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加大对农村科技的投入。拟安排建设一批良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鼓励和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联合,开发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四是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粮食主产区大型泵站、灌区配套工程投入,加强病险水库、县乡公路、农村沼气、人畜饮水、畜禽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改革以工代赈管理方式,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加强贫困地区以工代赈规划指导和项目实施监督,继续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元以上。

(二)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促进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根据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四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和现代物流中心地区)的总体布局,重点推动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整合,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步伐。重点抓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等原料工业,能源工业,以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和食品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突出抓好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培育100个重点骨干企业,扶持100家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拟安排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三个专项计划,发挥政府资金的重点引导作用。二是围绕新型工业化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在鄂高校、科研院所以优势领域、重点学科为基础,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创办产学研一体化经济实体、中试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网络,推动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四是整顿和规范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努力使之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聚集区、重点示范区。

(三)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业方面,突出抓好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合作项目、武钢二冷轧、二硅钢、鄂钢300万吨钢、仙桃20万锭高档棉纺等一批项目的续建或开工建设。交通方面,加快襄(樊)荆(州)、荆(门)宜(昌)公路、沪蓉国道宜昌至恩施段、县乡公路、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武九铁路扩建、宜万铁路、恩施机场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续建和开工;抓好随岳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启动武汉至孝感公路等7条城市快速出口通道的建设。能源方面,力争蒲圻电厂提前投产,迎峰渡夏;西塞山电厂、黄龙滩水电站扩机、青山油改煤工程和九宫山风电场一期工程在年底基本建成,忠武天然气管线和城市管网实现供、接气。同时争取黄冈电厂、阳逻电厂三期、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等开工建设。加快核电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年底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期的有关工作和汉江中下游综合开发工作。二是根据国债新的投向,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设施以及工业化国债专项等方面的支持,相应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三是坚持月通报、季调度的投资调度会制度,加强对投资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继续坚持省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的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四是全面贯彻国家产业政策,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支持优势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四)   大力开拓省内外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一是鼓励企业拓展省内外市场,努力提高我省钢材、汽车、水泥、机电等工业产品以及特色农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省政府拟出台全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三是进一步清理和废止不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住房、汽车、通信、教育等消费热点。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的种类和规模。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秩序。简化购车和年检手续,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四是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加快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武汉大都市旅游圈等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设施建设与配套。利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华中旅游博览会等,积极推介我省品牌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消费市场。五是大力启动农村消费。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

(五)   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对内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一是研究和运用CEPA协议带来的机遇,继续巩固和扩大港澳市场,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地区以及日本、美国、欧洲市场。二是落实国家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努力扩大出口,特别是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市县、省直有关部门和省投资促进中心等招商引资,以港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船舶、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招商工作。继续做好鄂港经贸洽谈会、厦门招商会、武博会和深圳高交会等一批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

(六)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是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省委八届四次会议提出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20个扩权县市按照“一主三化”的方针率先加快发展。二是继续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县城电网改造安排投资28亿元,确保今年基本完工。公路建设方面,按照全省三年建设7500公里县乡公路、恩施州300公里县际公路的目标,今年建设4500公里县乡公路、180公里恩施州县际公路。同时通过以工代赈建设贫困地区通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三是支持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引导县(市)以县城、工业园区和小城镇为载体,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业为主导,通过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配套协作等途径,进一步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使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龙头。

(七)   努力扩大就业,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一是继续将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新增45万就业人数列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加强监督检查。二是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就业再就业方面有关税费减免、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政策,发挥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培育社区服务业和城郊农业等新的就业增长点。三是抓好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35个试点县项目的实施,为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做好农垦企业纳入当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工作。同时,把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的重点,以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

(八)   深化改革,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鼓励境内外投资者收购、控股、参股国有大企业,支持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国有大企业改组、改制,力争在大多数国有大企业实现多元持股。加快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步伐,争取两至三年内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继续推进省属企业改革,今年拟再筹措5亿元基本完成省属企业改制任务。二是深化农村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重点是取消农业特产税(除烟草税外)、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努力化解村级债务,加强涉农收费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三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今年全省将全面放开粮食市场,拟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5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四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个一律”的要求,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快省直机关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务信息发布工作。五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从今年起,拟在去年减少、简化行政审批的基础上,对非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及限制类项目,除国家规定需要核准外,一律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六是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拟在20个扩权县市进行省直管县(市)模式试点,进一步增强县(市)发展活力。同时,推进税务、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七是进一步加大信用环境建设力度。继续抓好县市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推动武汉市率先开展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试点工作。八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九)   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今年拟完成89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二是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完成13个市州级紧急救援中心、13个市州级传染病医院(病区)、81个县级传染病区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三是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拟开工建设8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项目。四是抓好重点流域、区域以及大中城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抓好三峡库区及其影响区18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抓紧做好丹江库区水源区及汉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我省酸雨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整治项目列入国家规划。五是做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拟订和实施工作,提高环境保护质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的部署,扎实工作,埋头苦干,力争全面完成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