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罗田凤山镇人大第四代表小组:三年“代表行动”,促47件民生实事落地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1-01-22 20:21   [收藏] [打印] [关闭]

冬日暖阳,在罗田县凤山镇石源河片区笔直宽阔的沥青路两边,整齐排列着一个个蔬菜大棚,透过棚身的塑料膜,不时看到忙碌的人影。2020年12月18日,52岁的周志宏,站在上石源河村路口的主干道上,望着远处一段还没修好的公路,期待着公路早日通车。

周志宏是凤山镇人大代表、上石源河村村党总支书记,也是凤山镇人大第四代表小组核心成员。在他的带领下,凤山镇人大第四代表小组已经为家乡主干路提档升级呼吁了3年。

不只是这一条路,近3年来的“代表行动”活动中,该代表小组为民建言,尽心履职,已促使47件民生实事落地。

三年前的一条建议,正在变成村民“致富路”

石源河片区辖7个行政村,9800多人,辖区内主干道两条,分别是15公里的界李线和7.5公里的上覆线。

2020年11月,一条黑化的“四好公路”,开始盘扎在上石源河村的上覆线上。沿线村民感叹,整洁,方便,这路是越修越好了。

石源河辖区主干路修路后

目前,总长22.5公里的石源河片区主干道已完成大部分,周志宏每天还盼着,界李线上段正在施工的3.2公里早点完工。周志宏说,最后的3.2公里已经被纳入了当地的“十四五”规划。

三年前,凤山镇人大第四代表小组的成员们都在为一道凌晨三四点的“风景线”发愁。天还没亮,石源河片区的主干道上,挑着扁担的、推着手推车的、骑着电摩托的村民,争相拿着自家种的蔬菜,排成长龙,往外送。路太窄,菜难卖,对于这个有近40年传统规模种菜的村子来说,一直是综合整治规范化建设上的一个痛点。

石源河辖区主干路修路前

“不是我举举手,他们鼓鼓掌,就能做好人大代表的。要做,就做的让自己有归属感。”周志宏说,在做了充分调研,也收集了民众心声后,他和另外几位代表在2018年的镇人大会议上决定提出,“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第4号建议:《关于对石源河片区主干路进行提档升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建议》。

2018年3月份提的建议,5月份给的回复,7月份确认交办,9月份办理施工。该建议由凤山镇人民政府承办,由当地交通运输局负责施工。

建议落实过程中,也免不了质疑。周志宏说,有选民问他,“老路变新路,哪有这么简单,会不会拖着拖着,就没了?”

“修路是个系统性工程,征地、拆迁、增填,再到干道拓宽刷黑、沿线桥梁加固、安全护栏全部安装。我们人大代表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实事,为了给选民一个交代,只要有新动向,我会第一时间上门告知,说明项目进度。”周志宏对记者说。

人大代表与群众了解修路情况

“2018年9月,公路铺沥青的那天,有走着来的,有骑车来的,附近的乡亲们都凑了过来,见证这个盛大的日子。”据周志宏回忆,不少村民还专门从家里端水给施工队的工人们喝。

让周志宏感动的是,当时质疑他的选民,见了他说,“这次,你当代表,没白当,都兑现了,下次还选你。”2018年10月28日,凤山镇人大第四代表小组组织16名代表对该建议办理质效进行评议,评议结果满意率为100%。

如今,走在“致富路”上的周志宏感到很欣慰:路宽了,出行方便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

镇人大代表小组,瞄准群众烦恼事

凤山镇是全国最早一批成立人大代表小组的乡镇,凤山镇人大第四代表小组于2017年5月成立,共16名代表,其中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名,镇八届人大代表14名。

在凤山镇党委书记刘晓宇看来,该小组的代表成员们规划、决定和实施去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正意义上去为人民群众着想。

“只要是民意所向的反馈,我们也都会配合代表们认真研讨,加强领办督办代表建议。”刘晓宇说,为民请命的事,不能重答复、轻落实,要确保建议办理落地见效,这样他们找上级领导也自然会理直气壮。

人大代表听取选民反馈意见

刘晓宇说,该代表小组在2017年“代表行动”提出的“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要尽快完善”等18件建议得到镇政府及时办理;2018年“代表行动”很好地解决了“通村路断头路不畅通”“偏远农户吃水难”等16个实际问题。2019年“代表行动”督促办理了“治理生活垃圾污染,美化农村人居环境”等建议13件民生实事。

2019年9月,有代表提出,关于引进市场主体,助力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石源河村初具规模、初见效益的蔬菜产业,但也存在菜农各自为战、一哄而上,外销渠道不畅,反季蔬菜市场行情难把握等实际问题,代表们建议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市场主体,指导群众根据市场行情走向实行科学种植、订单种植,对反季蔬菜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群众连续增收,产业做强做大。

凤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大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该镇2019年10月引进了湖北禾木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驻片区,一个月内流转菜地327亩,建设节水灌溉蔬菜大棚163亩。此外,还成立罗田县广源种养合作社,吸纳97户菜农成为社员,组织开展了现代蔬菜种植技术讲座培训,对无公害绿色蔬菜实行订单式生产、保护价收购,外销市场已拓展至武汉、黄石等地。

据了解,去年的“聚力双胜利、代表在行动”活动,凤山镇将分10个代表小组分别进项目、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协调落实“社区服务场所建设”等10件群众揪心事、烦心事。

村民主动找上门,代表小组积极扶贫扶志

59岁的当地村民胡艳华,在2018年以前,家中经济来源依靠的是传统农耕细作,几块菜地,零散加起来不到2亩。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了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基地,他脑海里萌发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种技术给引荐过来,也试着学他们盖大棚。作为选民,他决定要把内心深处的声音给表达出来。

人大代表进大棚了解村民种植情况

和几个种菜的村民协商后,胡艳华找到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人大第四代表小组,反馈了意见。“我们一说,他们也觉得很好,仔细记录了我们的诉求,还问我们有其它什么样的困难。”胡艳华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不久之后,关于立足石源河片城郊地域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建议就被采纳了。镇政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可满足城区市民菜篮子需求。为推进石源河片区蔬菜产业发展,项目落地时,就投入资金80万元,平整土地358亩、钢构大棚173个,发放了一批菜种化肥,并组织开展蔬菜技术培训。

如今的胡艳华,在政府的帮扶下,用盖上的大棚种植应季蔬菜。“我以前就是靠着手推车,推着菜去卖的农民,现在有代表们为我们发声,有政府给我们支援,大棚建好了,技术也学了。现在,我种植面积有也5亩了,收入也提高不了。”胡艳华笑着说。

与胡艳华一样,同样受益的还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上石源河村7组村民汪小鹏。汪小鹏全家4口人,2个孩子读书,原来靠打点零工和种点田为生,一年到头只有1万不到的收入,生活勉强维计。好的政策来了,汪小鹏选择了一条发展绿色产业,种好大棚蔬菜的脱贫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只种了1.5亩,今年种了3亩,以前种菜年收入只有1万多,如今有了3万多,我很满足。”汪小鹏告诉记者,穷不可怕,只要有信心、肯干,致富的日子就不远。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张建林  视频:曾超  编校:蔡民伟、李雪  责编:陈熙、马华、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