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第十五期 看万山红遍——恩施州革命老区红色记忆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1-06-22 17:33   [收藏] [打印] [关闭]

潘浩: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人大青年读书之读党史”栏目,我是来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潘浩。

张莉:我是张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鄂西革命老区,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不变初心。

潘浩:莽莽武陵红旗动,浩浩清江壮歌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莉:1927年开始,湘鄂边、湘鄂西、巴兴归、黔东特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先后创建。尤其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分别被认定为全国十二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潘浩: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委派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发动武装斗争,先后组织年关暴动,发动桑植起义,实施红色武装割据。

张莉:在这里,工农革命军先后改编咸丰黑洞“神兵”、宣恩晓关“神兵”、鹤峰邬阳关“神兵”,相继攻克建始、鹤峰、桑植等县城,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史称湘鄂西红四军。

潘浩:在恩施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诞生、壮大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红二方面军,成功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三大红色根据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继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造就了178位共和国开国将帅和一批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些根据地起步之早,持续时间之长,苏区范围之宽,影响之广,贡献之大全国领先。

张莉:这里创造性地开展山区、湖区、平原游击战争,从无到有创建了主力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被毛泽东主席赞许为“贺龙周逸群式”工农武装割据的典型,为探索、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召开的咸丰“大村会议”,提出“创造湘鄂川黔新苏区”的思路,实现了红军实力在保存中的发展,为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从思想上、行动上、舆论上以及斗争方针上作了准备。

潘浩: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长达40年的革命斗争中,恩施地区涌现出无数舍生忘死、以身许国的英雄人物和哺育革命儿女、无怨无悔流血牺牲的老区人民。解放后,恩施全州八个县市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全州88个乡镇有75个乡镇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全州革命遗址遗迹共917处。莽莽武陵就是无数英烈汇集的傲骨群峰,浩浩江河就是流不尽的英雄热血!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有被“左倾”路线无辜杀害的无数先烈,如共和国一号烈士、中国共产党军事家、红九师师长段德昌,红九师参谋长王炳南、红四军第五路军指挥陈年振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有一门忠烈、前赴后继,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范家五虎”;有壮烈英勇堪比“狼牙山五壮士”的“锣鼓山三十二烈士”……

张莉:1928年至1935年,在长达七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恩施地区8个县有5个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团组织。除红军外,各地活跃着游击队、赤卫队近百支,有三个县建立了独立团,组织了三个联县边防司令部。全地区有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两万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有1200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潘浩:鄂西革命老区同其他革命老区一起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老区人民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用鲜血凝聚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舍生忘死、慷慨赴难的“鄂西革命精神”,是淬炼于血与火洗礼的战争岁月的红色基因,也是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传家宝”和“压舱石”。

作为革命老区的人大青年,传承这种宝贵精神,要继承先烈遗志,凝聚奋进力量,推进恩施高质量发展,在实现老区绿色崛起的征程中展现人大担当、实现青年作为,方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张莉: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人大青年读书之读党史”栏目,我们下期再会!

潘浩:再会!

(策划: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青年工作委员会  指导:湖北之声  周恬  编校:蔡民伟、李雪  责编:陈熙、马华、周伟、王丹  审核:肖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