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第十六期 洪湖精神 历久弥新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1-06-28 08:36   [收藏] [打印] [关闭]

朱晓琴: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人大青年读书之读党史”栏目,我是来自荆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朱晓琴。

张梦杰:我是张梦杰。

朱晓琴:今天由我们和大家一起,继续重温党史故事。

张梦杰:一首《洪湖水浪打浪》,一部《洪湖赤卫队》,使洪湖成为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90多年前,在这片红色水乡,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创建了以洪湖苏区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当地百姓和红军并肩作战,至今,这些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还在流传。

血与火的洗礼让洪湖赤卫队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歌剧《洪湖赤卫队》舞台照。(资料图片)

朱晓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旧址——洪湖市瞿家湾,记载着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行军打仗的岁月。当年贺龙第一次来到洪湖,看到一碧万顷的湖泊,就说这里可以藏兵30万,适合打游击。

张梦杰:周逸群是贺龙的革命引路人和入党介绍人,他早年留学日本,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组建洪湖赤卫队。他把湖区周边的游击队员都召集在一起,进行军事训练,让水上赤卫游击队学到了更丰富的战斗经验。

朱晓琴:在贺龙、周逸群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洪湖赤卫队等革命武装,积极抵抗国民党军队与地主武装的“清剿”,在保卫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

张梦杰:为什么洪湖能诞生让敌人闻风丧胆、让百姓真心欢迎的洪湖赤卫队?

一是这里河湖港汊的地形适合打游击,二是洪湖人民有奉献精神、群众基础好,三是洪湖物产丰富、后勤补给充足。

朱晓琴:1938年,毛泽东在《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写道“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张梦杰:1959年10月,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一次进京演出,贺龙到场观看。曾在湘鄂西领导革命的他感慨万千,特地问主演王玉珍,你知道峰口的河吗?王玉珍点点头。贺龙说:“那个时候,峰口的河水都变红了,斗争残酷啊!”

共产党人的初心: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

朱晓琴:刘绍南是戴家场暴动领导人之一,他和洪湖赤卫队大队长彭国材以及贺闯、涂位云、李德珍,被后人誉为洪湖“红五子”。

张梦杰:1927年9月10日,刘绍南等率领共产党员和农民群众300余人,在此发动戴家场秋收暴动,打响鄂中地区秋收暴动第一枪。在戴家场暴动影响下,洪湖沿岸的农民、渔民纷纷揭竿而起,发动大小80余次武装起义。瞿家湾几乎全民皆兵,土地革命时期,洪湖一带牺牲的红军烈士就有数万人。

朱晓琴:刘绍南本是当地首富之子,1924年考入武汉中华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武汉回到家乡,说服父亲将家中田产全部分给农民,无私无畏地带领大家一起斗争。牺牲时年仅25岁。

张梦杰:是什么让这些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舍家弃业走上革命道路?是什么让农民群众不惧生死参加革命?

追寻、思索,答案是:信仰!是大家坚信共产党能带领大家打倒土豪,过上好日子!

洪湖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朱晓琴:在洪湖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纪念园,苍松翠柏间,矗立着一座27.6米高的纪念碑。长50米、高5米的黑色大理石烈士墓墙上,镌刻着42000多名烈士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寄托着一个献身革命、视死如归的英魂。这座烈士陵园南临长江,北望洪湖,让英魂长眠洪湖畔,听见洪湖浪,寄托了洪湖儿女对革命烈士的哀思。

张梦杰:1931年夏,洪湖苏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洪湖军民战胜艰难险阻抢修堤防、重建家园:小伙子们用独轮车推土;妇女们挑着竹筐一筐一筐地运送石头;连白发老人也提着草袋,让年轻人往里面铲土等等,一幅幅感人画面给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记忆。此后,他又多次来到洪湖,撰写了长篇巨著《洪湖精神》,记载下了洪湖儿女战天斗地的英勇事迹和精神风貌。

朱晓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这就是洪湖精神,如今,“洪湖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同为传承“红船”血脉的革命精神。

张梦杰:我们新时代青年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和发扬洪湖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努力拼搏,积极作为,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行,将洪湖精神发扬光大,让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朱晓琴:感谢您收听“人大青年读书之读党史”栏目。我们下期再会!

(策划: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青年工作委员会  指导:湖北之声  周恬  编校:蔡民伟、李雪  责编:陈熙、马华、周伟、王丹  审核:肖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