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湖北代表团建议实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工程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3-03-11 12:48   [收藏] [打印] [关闭]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水运优势突出,湖北全省水路货运量、武汉港直航业务量连续三年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但湖北宜昌至武汉段现状航道水深仅3.5-3.8米,长江航道“645”工程实施后宜昌至武汉段航道水深也仅能达到4.5米,低于上下游6米以上航道水深,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受阻,减载、过驳增加物流成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认为,实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工程,将有效解决三峡枢纽“卡脖子”和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碍航的问题,是全面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由三峡水利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水利枢纽航运扩能工程两部分组成,匡算总投资491亿元。荆汉运河工程起于松滋市松滋口、止于武汉市东荆河口,拟新建236公里运河,估算总投资784亿元。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工程建成后,将与已建成投运的长江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形成有效衔接,万吨级轮船经荆汉运河、三峡水运新通道直达重庆,预计缩短航程260公里、减少运输时间约14小时、每年降低物流成本300亿元,可极大提升长江湖北段航运效率。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认为,第一,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需要。解决长江航运“中梗阻”问题,贯通重庆至长江口万吨级船舶深水航道,是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的必要措施,是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保护法》中“畅通长江黄金水道”“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要求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中游城市群与上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游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通道,符合“三新一高”的发展要求。荆汉运河将成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新主轴,沿岸可规划建设5个万吨港区和临港产业带,构建武汉至宜昌城镇化走廊,推动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助推武汉城市圈升级版打造和“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2035年、2050年荆汉运河带动形成的经济增加值预估将达到约4000亿元、7000亿元。

第二,这是构建江汉平原水网的需要。长江荆江河段北有江汉平原、南有洞庭湖平原,区域内水系发达,河湖渠网密布。受历史上江湖关系持续变化影响,江-河-湖沟通联系不畅,导致区域内部分河道枯水季节断流、河道水体流动不畅、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荆汉运河建成后,可连通形成江汉平原大水网,改善区域灌溉供水条件(受益802万人,耕地面积1033万亩),解决四口河道、四湖水系、东荆河、通顺河等河道的枯季断流问题,对湖泊、湿地和垸内河湖生态补水,提升区域的供水、灌溉、生态、防洪等保障能力。

第三,这是构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的需要。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与长江“双肾”之一的洞庭湖自然连通,河网及湖泊密布,属长江流域典型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分布有长江旗舰物种白髂豚、长江江豚、中华鲟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区和“四大家鱼”种质资源保护区,所涉河段占总河长的58%。大规模航道整治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非常大,且随着未来航运需求增长,影响将进一步加大。荆汉运河建成后,不仅助推“能耗低、污染轻、运能大”的绿色航运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而且形成“双水道”格局,有助于给长江干流“减压”,长江现状河道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区域航运,将长江干流2050年船舶通过量从12.8万艘次降低至2.8万艘次,落实对珍稀水生生物的抢救性保护。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建议:一是恳请国家相关部门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尽早开工。二是恳请国家有关单位尽快启动荆汉运河项目预可行性研究,从通航、灌溉、防洪、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和城镇化布局以及对全流域影响等多方位论证其可行性,并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规划之中,待条件具备后尽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