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地方人大新媒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3-04-10 22:59   [收藏] [打印] [关闭]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将人们置身于信息的包围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可接受的信息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抓住新媒体发展的契机,利用新手段、新方法解决新挑战、新问题,为人大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提供舆论阵地,切实提高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质效,是摆在各级人大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推进新媒体建设和运用的黄冈探索

黄冈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建设和运用,通过新媒体全方位、多形式反映全市人大工作、展示代表风采、进行深度报道,较好地提升了全市人大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建设发展历程。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始终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加强人大新闻宣传和信息公开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2004年,黄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通了黄冈人大信息网,期间历经多次改版、升级,2020年全面对标省人大网站再次升级,并以全新面貌与广大网民见面。“黄冈人大”官方微博于2012年正式开通上线,黄冈人大新闻宣传开启了“微传播”。2017年4月15日,“黄冈人大”微信公众号转发了《新中国史上第一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出炉》,拉开了黄冈人大系统微信公众号建设运营的序幕。2023年3月28日“黄冈人大”微信视频号开通,并视频报道了黄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各县市区人大也陆续开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主要板块设计。黄冈人大网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布黄冈人大权威信息、广泛征集社情民意、深度宣传人大制度、积极普及法律法规的线上平台。自开通以来,先后设立了“人大概览”“新闻中心”“履职重点”“互动平台”四大板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代表行动”“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嵌入了“代表建议办理平台”“立法与备案审查信息平台”“预算监督平台”等端口,受到代表和网民的肯定。黄冈人大微信公众号主动适应当前信息传播即时性、移动性、互动性的大趋势,设置“人大要闻”“基层人大”“微信矩阵”三大栏目,开设《人大要闻》《通知公告》《县乡人大》《代表风采》《以案说法》《数字说法》等专题,并收录成合集。

平台管理制度。新媒体时代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近年来,围绕管好、用好新媒体平台,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一手抓网上新闻宣传,一手抓新媒体平台管理”。制订《机关宣传和信息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信息宣传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激励措施等,为做好人大新闻宣传提供了有力支撑。每年坚持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印发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宣传思想工作要点,明确每月的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和责任单位,压实工作责任。制订《黄冈市人大常委会新闻信息发布三审制度》,印发《加强和规范人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信息报送工作通知》,加强人大新闻信息报送和发布的审核。出台《黄冈市人大机关电子显示屏管理办法》《黄冈人大网站管理制度》《黄冈市人大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制度》《黄冈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制度》《黄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信息平台信息发布操作规范》,加强人大机关宣传阵地的规范化管理。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人大机关新闻宣传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规范信息发布。全市人大系统建立了新媒体信息发布微信群,市人大网站每日动态更新,实现全系统政务传播的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整体发声;微信公众号侧重市、县、乡三级人大工作经验的推介和各级人大代表的典型宣传。以2022年微信公众号数据为例,累计发布各类人大新闻信息450余条,每日推送消息平均1.5条,实现了重要消息及时推送,阅读浏览量达20万余人次,公众号整体活跃度稳步上升。

二、加强人大新媒体建设和运用的现实考量

3月2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1次《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线上办公用户规模达5.40亿。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特点十分明显。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中具有更加独特的优势。

(一)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传播速度更快。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量更大更多更快,也更加方便。以往,人代会、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和各种人大会议的报道,主要依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时效性较差,传播面较窄。通过快速、及时、便捷、立体的新媒体,人大新闻得以第一时间推送,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取人大工作的更多信息,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受众覆盖面广。传统媒体囿于时间、地点、版面的限制,导致人大工作播出密度低、方式不够灵活、收听收看不便。新媒体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载体,能够让所有关心人大工作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人大的最新信息,充分了解人大工作,提高人大工作透明度;双向互动性强。传统媒体基本都是单向传播,新媒体则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新媒体可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用户之间无障碍沟通交流。广大群众不再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可以利用人大新媒体轻松留言、评论、反馈意见,各级人大也可以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极大地增强了互动性。

(二)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要求。新形势下,运用新媒体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是公开人大信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需要,是强化人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需要,更是人大接受人民监督的需要。首先,中央有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宣传工作,讲清楚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讲好中国民主故事。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第二,法律有规定。权威信息发布是人大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事项向社会公开是地方组织法、立法法、监督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情况予以公开。立法法第五条: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监督法第七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新媒体方便了人大扩大信息公开,方便了人民依法、及时、全面获取人大工作信息,成为保证人民知情权、监督权的新途径。第三,人民有期盼。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意愿越来越强烈,对人大工作越来越关切,更加迫切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了解。新媒体把传统的人大工作拓宽到虚拟空间中去,在与人民群众互动中共谋发展之策,共谋发展之路;在提高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政治的参与度的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人大工作的政治性、法治性、人民性。

(三)运用新媒体加强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正当其时。运用新媒体加强人大新闻宣传,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情况、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故事告知人民群众,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促进人大在法治建设中有效履行职责的有力举措,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能够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的必然要求。新媒体传播的海量性、共享性和及时性,打破了空间局限和时间限制,因此,我们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主线,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让地方人大新闻宣传更实、更活、更新是时代大势所趋、事业发展所需、党心民心所向。

当前,地方人大在运用新媒体宣传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观念滞后,不少地方人大对运用新媒体保持着较为谨慎态度;内容严肃,以程序性、结论性报道为主,缺乏深度报道且语言风格严肃;单向发声,“闭环运行”,缺乏互动与反馈机制,加上舆情应对能力不足,不敢、不善于引进公众互动参与;人才匮乏,人员力量有限,大多没有受过新媒体运用专业培训,同时,日常管理机制也不健全。正因如此,导致部分地方人大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新闻宣传时存在不敢用、不会用等情况。

三、推进人大新媒体建设和运用的几点思考

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适应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等方面发生改变的新情况,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在创新中发展,让新闻活起来,信息顺起来,关注多起来,扩大人大宣传工作的影响和效果。

(一)准确定位,构建市县一体的新媒体平台

一是要更新理念。新媒体时代下的人民群众对信息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方式,网络时代瞬息万变,人大新闻宣传要积极适应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在思想观念上破除不合时宜的、生硬的宣传方式,用开放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做宣传工作,及时关注当下最流行的传播形式、最顶流热门话题,提升内容品质,坚持守正创新,以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视角谋划人大新闻宣传品牌创建工作,提升新媒体品牌内容品质。同时要守住底线,增强分析研判能力,避免宣传工作引发负面舆情。

二是要明确定位。充分利用新媒体可视化、冲击力强、传播范围广等优势,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打造集发布权威信息,宣传人大制度,普及法律法规,联系人大代表,征集社情民意,服务人民群众等为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充分利用各个平台的不同特点和优势,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新语境,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用品牌建设的理念、方法和机制提升新媒体时代人大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深入报道各级人大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建言献策的经验作法,不断扩大人大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要构建平台。加强机关“一网一微一屏”三大自有平台的建设,以主题更加突出、管理更加科学、使用更加便捷、特色更加鲜明、系统更加开放为目标升级改版门户网站,开通微信视频号,发挥视频新闻的引流作用,推动视频新闻的二次传播,打造视频资料库。积极争取上级人大和党委宣传部门的支持指导,坚持上下联动、市县一体,推动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新媒体矩阵,组建新媒体矩阵管理员微信群,具体负责新媒体的维护管理、指令传达、信息发布、链接转发等,持续优化发布内容,推出鲜活、灵动、接地气的新闻精品,牢牢掌握人大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二)动态提升,打造集体发声的宣传主阵地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增加了技术操作上的要求和难度,必须配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维护才能正常运营。注重培养和引进新媒体技术人才,打造新媒体人才队伍,提升技术人员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同时,定期组织新媒体技术培训、研讨交流等,做到认识新媒体、掌握新媒体、使用新媒体,增强信息编发、回应引导、应急处置、服务群众等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政策法规、掌握传播规律、运营能力较强的专业化队伍,为做好人大新媒体矩阵运营提供坚强队伍保障。

二是健全制度机制。新媒体品牌要有成效,离不开合理的制度规范。新媒体矩阵平台建成运行一段时间后,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责任制,不断建立健全人大新媒体宣传联动机制、舆情联处机制、资源联享机制和管理考核机制,严把政治关、法律关、政策关、保密关、文字关,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建立与主流新闻媒体和地方新媒体的联动机制,相互关注、相互转发,相互推介新闻宣传资源和宣传素材。对内容管理、安全管理、值班值守等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督促提升新媒体运营水平和运维能力,确保政务新媒体的政治安全和规范运营,实现市、县两级新媒体宣传平台“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上”。

三是加强信息赋能。结合“智慧人大”建设,立足融合贯通、协同高效,贯通三个平台。开发完善新媒体矩阵管理监测服务等功能,让投稿、审稿、发稿三个环节都能通过“智慧人大”实现,提升信息发布质效。打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传播通道,让广大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与门户网站之间随意切换,增强用户体验,加大用户粘性。优化调整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在微信公众号界面下方是开辟的三大便捷通道,分别为“微网站”“微矩阵”和“履职平台”;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中设置“会场传真”“代表先锋榜”“主任笔谈”“民生聚焦”“县市区人大工作动态”“调查研究”等栏目,并收录成合集。

(三)品牌运营,营造活力创新的强大气·场

一是坚持体现人民性。新媒体具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特性,是推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力量。利用新媒体为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民意收集平台,加强人大与群众的互动,了解群众需求,并将群众反映强烈且数量较多的问题作为议案建议收集上报。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回应民意,以免产生新一轮的舆论热点。对于人大的考察、调研、质询等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群众可以全程参与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不断开发新的新媒体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多的选择、需求和服务,促进人大和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通过互动交流,促进人大的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为核心,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打造新媒体矩阵“中央厨房”,针对受众群体不同,注重内容供给方式推陈出新,在了解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善于运用新媒体语言,用足用活融媒体新闻资源,构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差异表达、多平台发布的新媒体运行格局。把握某一时期的宣传重点,注重宣传报道的前期策划,提前策划并制定可行计划,保证人大工作开展到哪里,宣传就能及时跟进到哪里。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入到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和基层人大这些“矿区”中去采“真金”,在宣传内容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运用视频、直播、图解、数说、问答、弹幕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以科学理性驾驭情感,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代替深奥晦涩的条款,把道理讲得入情入理,以达到人民群众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

三是坚持品牌化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人大新媒体的发展定位不应当再只是人大宣传工作的补充,应当着眼于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人大新媒体矩阵品牌。坚持以受众为中心不断改进服务和体验,提升“用户与品牌”关系的质量,增强人大新媒体矩阵给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相互学习借鉴新媒体矩阵建设经验,取长补短,提升创建水平;大力宣传新媒体推广运用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提炼新媒体矩阵品牌创建新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互动互促、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放大品牌效应,扩大社会影响。运用新媒体矩阵对全市人大工作品牌进行宣传、推介,扩大人大工作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最终实现人大新媒体矩阵品牌化发展与人大工作水平整体跃升的融合。(黄冈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徐锐 夏五一)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