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人大聚焦》第九十三期 | 省人大常委会部署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

来源:湖北综合   时间:2023-04-27 16:59   [收藏] [打印] [关闭]

百姓视角,关注人大!欢迎收看由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承办的电视专栏《人大聚焦》。

人大要闻

省人大常委会部署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

4月19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部署会。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各市县设分会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艳玲作动员部署,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马国强主持,秘书长张爱国参加。

会议指出,以“聚力共同缔造”为主题开展代表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是人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力抓手,是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有效途径,是提升代表履职实效、推动新时代湖北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推动代表行动深度融合,加强调查研究,高标准开展代表行动,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汇聚智慧和力量。

会议强调,代表行动是全省四级人大整体联动、五级代表共同参与的集中聚焦履职。要聚焦主题,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小切口”,以代表小组为活动基本单元,注重把握总体要求、方式方法、节点步骤,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制度成果。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学习宣传,改进工作作风,确保代表行动有特色、出成果、见成效。

“代表行动”是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品牌活动。从脱贫攻坚的冲刺,到乡村振兴的启航;从疫后重振,到优化营商环境。多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期盼的问题,每年聚焦一个“代表行动”主题,组织全省四级人大、十万代表上下联动,推动全省“代表行动”持续深入开展。让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举行专题交流会

4月23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举行专题交流会。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常委会党组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王艳玲主持并作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这次专题读书班,大家紧密结合思想实际、工作实际,谈体会、谈收获、谈打算,站位有高度、学习有深度、措施有力度,取得了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积极成效。理论学习必须作为首要任务,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要在全面系统、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其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人大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会议强调,“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政治保证。要在学出忠诚、学出担当上下功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在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践中担当作为、奋勇争先。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思路举措,与常委会“一要点三计划”、深化“四个机关”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聚焦先行区建设这个总目标,扎实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要大兴调查研究,扎实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实际成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马国强,党组成员、副主任刘雪荣、刘晓鸣、胡志强,党组成员、秘书长张爱国,副主任杨云彦交流学习体会。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举行集中研讨交流

4月23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举行集中研讨交流。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张爱国主持会议并作读书班小结。省委第三巡回指导组组长姚德新、副组长邹德文一行到会指导。

会议指出这次专题读书班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成效明显。大家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的理解和领会,更加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了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实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进。

会议强调要持续抓好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永恒课题,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以读书班为新起点,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效。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作交流发言,机关厅级干部、各处室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聚焦立法基地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推动“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高质量运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2018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依托武汉地区优质法学资源,联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四所高校共建“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5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四个统筹”,指导基地在发挥智囊作用、推进开门立法、推动学术研究、培养立法人才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提高地方立法质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省人大机关,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着我省立法条例的修改情况,这也是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所属高校学生的一项重要实习实践活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 孙诗丹:今天我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来自于省人大以及各市州人大,他们实务上的一些(经验)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思想碰撞。

武汉大学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 孙文龙:通过对此次(修改)工作会议的参与,使我也能深入了解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的(相关立法)工作机制和具体的流程,让我了解立法文本之外的立法实践,清楚(立法)活动是怎么运行的。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于2018年,由省人大常委会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四所高校共同建设。5年来,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紧紧围绕“一库三基地”功能定位,即立法工作高端智库和立法实务论证咨询基地、立法理论研究与创新基地、立法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人大立法实践和高校法学资源“两种资源”,探索实践了校地合作、“立法智库+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为我省探索区域协同立法 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1年,武汉大学立法基地和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共同承担湖北省委2021年度重大调研课题《地方区域协同立法问题研究》,为我省区域协同立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2年12月28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这也是湖北率先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探索跨区域协同立法。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武汉大学)为决定的出台,积极提供立法论证咨询等。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武汉大学)联络秘书 彭超:主要通过联席会议的机制,由涉及到(协)同立法的设区市人大和立法基地的专家共同起草协同立法的文本,共同对文本进行论证、评估。

5年来,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武汉大学)受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府部门委托进行法规草案起草、修改工作26项,法规论证评估工作44项,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对法律法规提出立法咨询建议工作36项。基地坚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原则,统筹立法实务论证咨询、立法理论研究与立法人才培养工作。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武汉大学)主任 江国华:我们现在与广东的清远(市)、青海省还有贵州省相关地市州(等)都建立了比较好的业务咨询的关系,未来我们将主动做这方面的工作,抓实立法实务论证咨询,为地方立法提供智力支持。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立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华中科技大学立法基地与随州市人大常委会有着深度和长期的合作,基地成立以来,连续多年受随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修改了《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随州市古银杏树保护条例(草案)》《随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等多部地方性法规草案。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华中科技大学)联络秘书 李薇薇:我们根据随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每一年立法计划项目,至少每一年(接受)一项立法委托,这些随州市的地方立法是能够真正兼顾了民生保障、市容(城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相应的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地方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成立5年来,接受委托修改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6部。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秘密法》立法议案,被列为全国人大正式议案。接受委托组织开展省、市和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决定、立法计划等论证评估活动31场次,以基地名义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改建议、《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有关条款适用咨询意见等立法咨询建议60余件。

同时,基地在立法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立法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主任 曹海晶:《立法与政策设计》这门课程,应该说是率先开展的立法思维培养和立法人才训练(课程),以这个课程为依托开发了《立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仿真实验过程当中,立法草案咨询评估、模拟立法计划论证等方面,这样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升立法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创新培养模式 培育优秀地方立法人才

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的,是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设立的校级刊物《地方立法研究理论与实务》,自2019年创刊以来一共发行了17期,目前正在筹备第18期。同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地自2019年以来还创办“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由基地的学生助理们全程自主运营,定期推送立法基地动态,以及国内外立法理论与实务界的相关研究成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博士生 林威光: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充分利用立法基地的平台创办内刊、运营公众号,在这个过程中不光锻炼了我们的学术写作能力,还训练了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不断强化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4月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立法基地举办了第三届“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南湖论坛”,该项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搭建了地方立法理论研究者与立法实务工作者交流研讨的桥梁,已经成为湖北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一张闪亮名片。

除了人才培养外,(字幕版)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成立以来,先后受委托承担立法调研和起草、修改项目23件项,协助省内外立法机关组织开展立法论证评估活动50多场,有效发挥了地方立法参谋助手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湖北省地方立法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任 胡弘弘:(基地)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融为一体,由立法团队的老师进行立法学的(理论)教学,另外我们积极地回应社会需求,如果有立法起草的意向,立法论证、立法评估等委托任务,我们积极地进行服务。

为民族地区的地方立法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培养立法人才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277万人左右,加强民族工作法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族法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湖北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南民族大学)统筹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参与基地研究和地方立法服务工作,整合相关学科的研究骨干共同参与论证,提供立法专家建议。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南民族大学)主任 段晓红:基地自成立以来,立足“一库三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立法实务,特别是湖北省“一州两县”立法工作,组织开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草案三审稿)》等立法论证评估十余场,基地专家为国家和地方提出立法咨询建议50余次。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南民族大学)承办的《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条例》,是我省首个史前文化遗址保护地方性法规,开创全国地方立法鼓励海外统一战线工作基地创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河。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 潘红祥: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去开展顶层研究(设计),挖掘统战资源,有利于持续激活屈家岭文化的生命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多维凝聚侨心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高度重视立法学课程建设,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理论、法律硕士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开设立法原理与实务的课程。

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南民族大学)主任 段晓红:在人才培养方面,基地为恩施州人大常委会培养法学博士1名,基地开设立法原理与实务课程,自2019年开始利用暑假时间,选派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族法学专业的部分硕士研究生,赴恩施州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实习,参与民族地区立法实务工作。

推动“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高质量运行

2018年以来,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域协同立法、流域立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等方面献计献策,有效发挥了地方立法参谋助手作用。先后协助召开立法计划及地方性法规评估论证会130余场次,参与57部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的草拟和修改工作,为国家和省内外相关单位提供立法咨询建议146件次。

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综合法规处处长 郑文金:下一步,省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充实调整基地,继续探索基地参与协同立法等工作,健全立法实习实践基地,为湖北以高质量立法促进高质量发展、服务和保障先行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未来,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将继续发挥好“一库三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省、市两级人大机关与各基地在立法参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为我省地方立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