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十堰:从“六件事”入手,助力乡村蝶变美如画
新建改建农厕15580户,配备垃圾分类桶35000余组,排查整改污水处理设施故障464个;建成投用农村养老互助照料中心131个、托幼中心232个;新建扩建农村公路1300公里、公用充电设施6350个,建成村级邮政快递服务站点1746个......
一串串数字,连接着十堰市8500多名人大代表推动解决的一件件民生实事。行走在秋天的十堰大地,乡村蝶变美如画: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清新亮丽,一处处设施齐全的“安幼养老”中心里传出欢声笑语,一条条宽敞洁净的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绿水青山间的十堰处处好风光。
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师永学介绍,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从改厕、治污、养老、托幼等乡村建设“六件事”入手,组织开展“聚力共同缔造•代表六查”活动,把乡村振兴的投票权交给群众,办法一起想,事情一起干,让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村庄“颜值”美起来
“做梦也没想到如今能有这么大的变化。”今年,家住竹溪县肖家边村的徐振建起两层小洋楼,还将5间闲置房间改成民宿,每月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曾经的肖家边村贫穷落后,村庄环境差、矛盾纠纷多。年初,竹溪县人大常委会把该村作为首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县人大代表、第三代表小组组长罗运江带领7名人大代表,在肖家边村召开10余次群众院坝会和村民代表会,认真调查群众对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了解大家所思所愿所盼,和村民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筹资金,一起修路、改厕、治污,推进垃圾分类。如今的肖家边村,宽敞平坦的沥青路通村入户,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掩映在苍翠欲滴的古木林中,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办起农家乐、民宿、商铺等,不出远门就能赚钱增收。
“一处美”不足道,“美成片”才叫好。肖家边村“颜值”大提升,只是十堰市人大代表推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刘家湾村是郧西县“天河水乡・七夕画廊”的重要节点。这几天,镇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杨飞正和村里家家户户一起,抢抓晴好天气和砂浆、改厕所、建庭院,一派繁忙的秋季乡村建设图。走进该村5组汪传勤老人开办的“天河人家”农家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菜园绿意盎然,客栈里人头攒动,提起现在的生活,汪传勤有说不尽的满意:“我们向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村庄环境变化太大了,好多外地人跑到这里玩,说刘家湾建得好!”今年9月,刘家湾村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更坚定了乡亲们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竹山县龙井村地处秦巴山腹地,是全国文明村。时下,群山环抱的山村里,农家院幽静雅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美人蕉青翠欲滴,人工湿地绿意盎然,就连环保公厕也自成一景。“自从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房前屋后干净了,苍蝇蚊虫少了,环境也更美了。”县人大代表李可介绍,她提出的关于在龙井村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议正在落实中,目前该村已铺设污水处理管网8700米,建成污水处理系统22套,计划再建31套,“确保生活污水100%统一管网收集处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芸说,各级人大代表以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为突破口,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脏”的问题基本消失,“乱”的现象有效遏制,“差”的状况全面改观,“美”的感觉明显增强。
“一老一小”笑起来
今年73岁的李帮兰是竹山县西河村独居老人,身患慢性病的她,从前买药也是一件麻烦事。“现在村里给我们配了个手环,有啥事把手环一按,村上就会安排人来解决。”李帮兰笑眯眯“炫耀”她的手环。县人大代表向继明说,手环的终端连接着村里的智慧养老平台,在这个人大代表多方过问督促下建起的可视化大平台上,村里像李帮兰这样需要看护的35名老人,住址和生活状态一目了然。“有了这个平台,村组干部、村医能第一时间收到老年人发出的就医、就餐等信号,及时给他们提供针对性服务,外出的子女也可以随时掌握家里老人的各方面情况。”在郧阳区黄柿坪村,每天上午10点是村里幸福食堂最忙碌的时间。根据安排,这里的伙食每天不重样。“午餐有牛肉、猪肉、豆腐、豆芽,两荤两素和一个汤 。”村民徐守敏对幸福食堂的饭菜赞不绝口,“味道好,也吃得饱!”。区人大代表、区人大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张兴亮说,在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共同推动下,村里不仅建起了幸福食堂,还建有老年公寓、活动室、卫生室,“吃饭每天只要10元,住宿免费,经费采取民政补一点、集体担一点、乡贤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方式解决。”书法、扑克、象棋,丰富老年人的文体生活;专用防滑地胶、标准的护理站、智能监测系统,全方位构建老年人照护体系……今年以来,该市各级人大代表全面调研乡村老年人生活情况,推动各县市区探索形成了以村民互助为主要特征的六种乡村养老服务模式,新建改建了131个养老互助照料中心,日均服务老人达到2万人次,为解决乡村养老问题提供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十堰经验。
老年人乐其乐,婴幼儿也不缺关爱。一间间功能区,供幼儿开心学习舞蹈、美术,锻炼体能;一餐餐精致可口的饭菜,幼儿吃得津津有味……这是分布在全市农村366个托幼中心、乡镇未保站的情景。今年5月以来,每天早晨8点,郧西县杨家湾村二胎宝妈赵娅,就会准时将二宝送到村里不久前建起来的“儿童之家”。“这个‘儿童之家’是为1至3岁孩子量身打造的,教师都经过专业培训,把孩子放在这里尽管放心。”镇人大代表刘瑞华说,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发展,镇人大代表及时反映育龄青年的育儿需求,村“两委”积极行动,将村民让出的200平米闲置房屋,精心改造成属于孩子们的天地,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安心托育。34岁的房县上湾村村民李尾也有两个孩子,大的3岁,小的9个月。她原本在广东打工,二孩出生后,只好回老家照料两个孩子。“村里的托幼中心帮了我大忙。”李尾说,她把老大送到托幼中心,老二交给家中老人照看,自己就在村里的蔬菜基地工作,下班后接老大回家,带娃工作两不误。“托育一个孩子,就是守护了一个家庭,更是留住一个劳动力。”在县人大代表、化龙堰镇镇长刘勇看来,托幼中心释放了家庭劳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保障。
“一老一小”的幸福平安是千家万户的期盼。各级人大代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百姓期待,推动织牢织密“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惠及了千家万户,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拥有了稳稳的幸福。
“三网”融通快起来
11月5日,家住竹溪县关垭子村的村民敖小丽娴熟地在村物流网点寄出20余件快递后又迅速赶回家开始直播带货,“现在村里有了物流网点,寄收快递不出村,价格也便宜,我边带孩子边做抖音销售农产品,待在家里创业信心更足。”她高兴地说。敖小丽忙碌的身影,是竹溪县加快推进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的缩影。市人大代表、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说,去年7月,竹溪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寄递物流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印发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举措,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县级寄递运营处理中心1个、乡镇配送中心14个、村级快递站点313个,“进村寄递”覆盖率达到100%。便捷的寄递物流体系,离不开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今年5月,在市人大代表、郧阳区城关镇党委书记肖帮伟多年呼吁推动下,连接该镇堰河、翻山堰等5个村的泰堰路正式通车。这条投资9300余万元、全长17.5公里的双车道柏油马路,将周边的桃花园、农耕民俗文化馆、红色先锋馆等10余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沿路4000多户村民走上发展“快车道”。“用自家的房子开农家乐,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和安居。”翻山堰村村民张大生说。除了寄递物流体系、农村道路建设,丹江口市还以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共建共享的方式,全力推进农村充电桩建设。早在5月底,随着丹江口市牛河林业管理区充电桩交付使用,该市充电桩实现乡镇全覆盖。在丹江口市带动下,其他县市区充电桩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市人大代表、国网十堰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栾杉介绍,截至10月底,国网十堰供电公司已在全市建设充电站361座,交、直流充电枪1045把,“乡乡全覆盖,服务百姓出得了城,下得了乡,回得了家。”位于张湾区柏林村的充电站建成后,村民杨兴有就成了常客:“原来开油车100公里要70多,现在不到20元,非常合算。”
农村公路网、寄递物流网和充电设施网的完善发展,打通了十堰城乡“客流、物流、商流”的循环通道,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通村路建成后,来我们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做的豆制品深受游客喜爱,产品供不应求。”房县军店镇村民程攀的豆制品加工厂日产干豆油精50余公斤,吸纳5名村民常年在工厂务工。县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赵强说,该镇紧扣“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用公路串联起秀美风景、特色美食和优势产业,让游客通过游玩景点、品尝美味、感受文化,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美丽乡村独特魅力。在竹山县,路网联通后,山区群众“抬脚上路、出门坐车”变成了现实,目前该县17个乡镇、244个行政村通公交率分别达到100%和91%。“以前出远门租车往返得200多,现在坐公交车才5块钱,65岁以上的不要钱,方便多了。”深河乡两道村村民雷国太说。(刘永 李小锐 李明泉)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