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宜城市:将“代表行动”打造成楚国故都的靓丽名片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3-11-21 16:39   [收藏] [打印] [关闭]

坐落在湖北腹地的宜城市是千年古县、楚国故都。自省人大常委会“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开展以来,宜城市人大常委会闻令而动,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党代会精神和上级人大安排部署的重要抓手,突出群众共性需求,积极发挥代表作用,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助推代表行动走深走实,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在这座千年古县绽放了新光芒。

围绕中心精准发力,在一盘棋中谋定位

宜城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民生实事、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以及和美乡村建设等全市重点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谋划代表行动,将代表行动融入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强化部署明思路。宜城人大常委会聚焦中心任务,将代表行动列入人大常委会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一体推进。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制定年度代表行动方案,成立代表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常委会领导具体分管,依托代表联络站,将全市860名四级人大代表分为14个行动小组,并将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分别编入代表行动小组,带头参加活动,带头宣传政策,带头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做到上下联动、紧密衔接,形成“一把手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代工委常态抓、各乡镇协同抓”的工作格局。

健全机制促长效。建立一月一推进、半月一协调、一周一调度的“三个一”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分析研判代表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统筹部署下一步工作。定期下发工作清单及工作提示单,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人抓。建立考评机制,将代表行动开展情况与基层人大工作相结合,纳入各镇(街道)人大年度考核、述职内容和代表履职考评范围,激发人大干部、广大代表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内生动力。活动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共召开推进会5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6次,发布工作提示单7个。

跟踪督办提效能。代表行动领导小组全程参与指导代表行动,明确14名监督员跟组监督,确保代表行动不跑偏、不变形,有成效。定期或不定期采取明察暗访、重点抽查、实地查验等方式,对代表行动各方面、全过程进行检查,累计列出代表行动问题清单11条。将代表行动和监督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回访群众,广泛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发现问题、找准原因,并将收集的意见建议作为依法监督的重要依据,及时将代表行动成果转化为推动人大工作的实效。

用好履职主阵地,在脚印万家中汇民智

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参与“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的重要载体、推动代表行动走深走实的重要阵地。宜城市人大常委会紧盯“建、管、用”三个关键环节,按照“代表联络站+”的思路,充分结合地域和选民群众现实需求等特点,精准对接代表行动中面临的多样性需求,做到分类引导,突出特色,引导人大代表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一线,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建立了以农业龙头企业梅缘农资、楚大鸭业为活动阵地的乡村振兴专业代表行动小组,围绕宜城市农业十大重点产业链精准发力,采取“代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助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鸭产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及时收集鸭产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提供精准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在人大代表的参与带动下,今年该市“养鸭产业链”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

建立了以工业龙头企业阿泰克、天舒纺织为活动阵地的企业家代表行动小组,组织多位企业家代表走访化工园区企业,摸清企业底数和企业主诉求,撰写了《助推襄阳(宜城)精细化工园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提出了包含园区规划、产业发展、两基建设、运营管理等内容的21条意见建议,被纳入政府重点工作。

建立了以龙头街道办事处学苑社区、雷河镇民主村为示范的基层治理代表行动小组,通过接待选民、与选民开展民主协商、走访联系选民、选民参观基地、代表在线访谈等多种方式,让群众找得到代表、反映得了情况,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跑出民意“直通车”加速度。

把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发展经济和协调问题矛盾的一线,形成了“市级特色站+镇(街道)中心站+村(社区)联络点”的全覆盖格局。各特色站点以“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为抓手,围绕相关领域,充分发挥代表特长优势,精准发力,抱团发展,成为了助推产业发展的“加油站”、经济战场的“生力军”、基层治理的“红细胞”。

紧盯小事不松劲,在矛盾一线中解难题

“我们村有了爱心食堂后,花小钱就能吃上热乎饭,再也不用担心做饭难了!”雷河镇民主村多位80多岁的老人高兴地说,“我们老人再也不用为做饭发愁,小孩放学也有临时课堂辅导作业,年轻人在外打拼能少操不少心。”

民主村是该市雷河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因无特色资源、无交通优势、无支柱产业,被人戏称为“三无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也让这个村独居老人就餐和留守儿童放学无人管等情况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

代表行动开展以来,人大代表们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主动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湾组板凳会、议事小瓦房、周五诸葛会等方式,把村民们的意见原汁原味记录了下来,和大家在面对面、零距离中找准问题、询问对策。

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人大代表们以民主村建设国家数字乡村为契机,在钉钉平台建立了包含“五务公开、征求意见、村民办事、村民交流、矛盾化解”五大功能板块的“乡村钉”,收集在外务工村民的意见建议,让远在外地的村民也能参与共同缔造,更加真实感受到“民主离得很近、代表就在身边”。

如今,线下的走访问询成为了村民参与村务的“大舞台”,线上的信息收集窗口成为了诉求民生的“回音壁”,两者结合更为人大代表们提供了清晰的履职方向。今年以来,民主村代表行动小组提出了村庄规划、道路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5条,其中有18条意见建议被市、镇吸收,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代表力量。

走千家、进万户,人大代表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鲜活事例不只在民主村发生。代表行动开展以来,宜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扎实下沉、深入走访,悉心捕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从关爱弱势群体、整治人居环境等“身边事”着手,着力破解民生难题。

走进该市的郑集镇,极具楚风古韵的牌楼、整齐划一的民居映入眼帘,尽管通向镇上的主道路两旁就是田地,但整条路上干干净净十分清爽。

该镇是古时候楚国的都城,历史悠久,镇里更有2022年省内获批的唯一一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动性项目。让千年古迹重现人间成了镇上的头等大事,更是代表们参政议政的重要切入点。

干什么?怎么干?宜城市人大常委会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依托,组织代表们带着问题召开起了“湾组夜话”,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房前屋后堆放杂物多,影响美观。”“村里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子太多,有安全隐患。”参加夜话的人大代表发现村民们提的问题不少。于是更有针对性的走村入户收集意见、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多次召开协商会,最终“搞遗址保护开发首先要先从整治村湾人居环境入手”成为了村民们一致意见。

自己动手主动拆窝棚,修路时主动捐工出力,昔日的养鸡栏被改造成小菜园,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建设使用,260个大型垃圾桶被定点投放……决策共谋凝聚民智,激发共同缔造内生动力。很快,郑集镇的村湾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宽敞明净、路旁绿植修剪如新、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截止目前,代表进站(点)开展活动142次,代表参与1338人次,接待选民2168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10件,解决173件,在脚印万家、常来常往中助推代表行动走深走实。(刘贤东 顾靖)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