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一名人大干部的“四不忘”答卷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3-12-07 09:32   [收藏] [打印] [关闭]

11月16日上午9点,冬日暖阳。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驻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谭志丹,穿着迷彩服、骑上摩托车,前往相邻的咸池沟村,查看水池泵房设备运转是否正常、进水口周边有无堵塞等情况。

“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军转干部作风,把我们为老百姓谋划的实事办好!”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退休干部、驻村原第一书记胡福先临别太和街村时的殷殷叮嘱,时刻萦绕谭志丹耳畔,鞭策他以村为家,怀一颗“见不得群众受苦”的真心,以“一根筋”的执拗劲头,干一堆“群众欢喜”的实事、好事,用心、用情书写他不忘共产党员初心、不忘人大干部身份、不忘军转干部本色、不忘农家子弟出身的“四不忘”答卷。

民生要事,他不遗余力

初冬清晨,太和街村民拧开水龙头,“哗哗”的清水或接入水壶烧开,或流入盆里淘米、洗菜……

2022年临近过年还因缺水不能筹备年夜饭的经历,仿佛是一场梦。谭志丹“水不进村,我不回家过年”的铿锵誓言,却萦绕耳畔、恍如昨日。

太和街村平均海拔1300多米,高海拔、低气温导致该村每年10月至次年2、3月季节性缺水,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2022年,为解决群众饮水难,自治州人大办公室驻村工作队一边向上争取资金,一边安排谭志丹牵头寻找水源。

在与太和街相邻的咸池沟、青岩等村,谭志丹带领群众翻山越岭,穿行深山老林勘察、寻找水源。一次独自在青岩山寻找水源时,差点与野猪正面交锋。历时半个月寻找,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商定:从青岩村建水池引水。

2022年7月18日,项目动工。谭志丹放弃周末假期、奋战施工一线,监督施工进度、质量,两个多月没回过一趟家。为让清水早日进村,他“无情”拒绝村民们回村吃饭的请求,自己骑着摩托车,每天往返5公里,从食堂打包送饭到工地,风雨无阻。9月29日,水池建成,引水进村,该村近900余人的饮水困难得到有效缓解。但因遇极端干旱天气,这处水源又逐渐变小直至枯竭。当年底,谭志丹又带领群众在咸池沟村实施引水工程,天天泥里来、雨里去,与村民及施工人员一道奔忙于风雪中。

眼看农历腊月二十三还没通水,有村民急了,施工队也想打退堂鼓,谭志丹当着全村人的面立下军令状:“水不进村,我不回家过年!”

村民及施工人员深受鼓舞,愈加齐心协力加油干。农历腊月二十九,汩汩清水终于引进太和街村,彻底解决了困扰该村群众多年的饮水难题。当天凌晨三点,在群众再三催促下,谭志丹才连夜赶回家中,倒头就睡。那是他大半年来睡得最安稳的一觉,哪怕不足4个小时。

伴随一管清水一路欢歌流进村民家中,谭志丹的名字,也流进了村民心田。

烟叶、蔬菜是该村两大主要传统产业。为畅通产业循环路,改变过去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看得到、喊得应,会面要走五六里路”的状况,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将畅通产业路提上日程,向茅田乡、建始县及恩施州交通部门提出修路需求,并号召群众投工投劳、捐地捐山修路。

谭志丹和队员们天天做群众思想工作,骑着摩托车上门入户宣传修路的好处。在他们的努力下,群众积极配合,占山占地不要一分钱,该村三条产业路得以顺利修通,成了当地烟农、菜农的致富路。

急难险重,他冲锋在前

“是小谭第一个想到了我们,没有他,我们早就不在了。”这是70岁村民吴定菊如今常常挂在嘴边感谢之言。

今年7月4日凌晨五点,谭志丹被暴雨声惊醒,第一反应就是村头几户人家会不会被淹,尤其是地势最低处的吴定菊家。想到她家三位老人,谭志丹一蹦而起,冒雨骑车冲到村头。

赶到吴定菊家时,只见灌满水的院坝里,桶粗的水流还在放肆涌入。来不及细想,谭志丹就近搬来10多块水泥砖,用铁锹将一旁花坛的泥土夯筑牢固,一铲一铲……终于将水流引向了大门外。这时,在邻居呼唤声中起床的吴定菊,心里既后怕又感动,激动地拉着对谭志丹的手说:“小谭,感谢你啊!没有你,我们三个老家伙就被水吞了!”

万大清屋旁的水沟被木板杂物堵塞,洪水冲进田里。眼看庄稼即将被淹,谭志丹不顾危险,冲进雨里清除杂物,差点被带进洪流,所幸旁边一村民眼疾手快将他拽了过来。

“出于本能,没想那么多。”一旁的村民问他害怕不,他应道。

看到茅田集镇受灾严重,谭志丹顾不上疲惫,又组建党员清淤突击队奔赴受灾现场抢险救灾;为精准统计灾情,他逐户上门查看房屋、庄稼等受损情况,详细统计受灾数据,及时把救灾物资送到受灾群众家中、把党的温暖送到受灾群众心坎上,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救灾一线。

群众冷暖,他常挂心间

11月16日下午两点,谭志丹乘车来到太和街村一组方家垭,步行21分钟近1公里坑洼不平的机耕路后,来到一个小地名为坛包的地方,这是该村72岁独居老人金启菊的家。

“大娘,上次的面条、鸡蛋吃完没?我又给你带了几筒面。”远远地,谭志丹和金启菊打起了招呼。

“还没吃完呐,我一个老婆子能吃多少?你又破费。”坐在院坝晒太阳的金启菊一边嗔怪着回应,一边起身高兴地引着谭志丹走进家门。一阵嘘寒问暖,谭志丹又拿出手机,拨通金启菊儿子孙武斌的视频电话,让母子俩开心地视频……

上善太和,上善如水。驻守这片善文化浸润的上善之地,谭志丹时刻把全村575户1756人装在心里,“把每个村民都当作亲人”,两年多来他奔忙于田间山野、村寨院落,骑坏3辆摩托车、骑行路程两万余公里,矢志不渝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以善作善为诠释着“善”的时代新注解。

去年引水进村、埋管挖沟过程中,谭志丹天天紧盯工程质量不说,还拿着皮尺测量深度,这让挖沟师傅不高兴:“谭主任,你对我们不信任。”

“不是不信任。如果挖浅了,老百姓种田时挖破管子就麻烦了。”

有人劝他:“你太认真了,别人以后不想帮你做工了。”

“老百姓欢喜就行!”谭志丹“一根筋”的执拗背后,是他对群众利益的百般维护。

留守老人、困难群众时时牵着他的心,他时常自掏腰包购买牛奶、鸡蛋、面条等生活物资,骑车送至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众家中。

得知一组吴修旺老人手脚水肿,谭志丹及时上门,拉过老人的手、撸起老人的裤腿,认真查看、询问症状,想方设法为老人送去泡脚消肿药品;九组村民张绍平不慎摔伤,谭志丹隔三差五就带着生活物资去看望他;九组斯光华老人养的猪、种的玉米,谭志丹都如数家珍……

为带动“亲人”们过上好日子,谭志丹还组织村民开展直播带货,助力土特产销售;启动“后备箱”工程,发动州人大机关干部职工及身边亲朋购买村里土豆、蔬菜等土特产。依托太和街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就民宿产业提建议、做规划,做强村集体经济;结合邱家老屋善文化底蕴及太和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借力快手、抖音等推介该村康养旅游产业,助力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今年5月,得知谭志丹驻村帮扶期满,村民纷纷来到村委会挽留:“你不能走!你走了我们都要想办法把你请回来。”

“把没修好的路修好,把民宿产业发展得更好。”面对群众质朴的期待,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谭志丹,主动申请继续驻村后,继续奔忙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上善之地,书写他对太和街人民的上善答卷。(蒲丹 张莉 山磊)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