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从《长安三万里》看职场人生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3-12-13 10:04   [收藏] [打印] [关闭]

《党员生活》杂志12月中旬刊刊发了一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王润涛的署名文章《从〈长安三万里〉看职场人生》。作者从热映电影《长安三万里》出发,分享了对职场工作的一些经验看法。

从《长安三万里》看职场人生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王润涛

电影《长安三万里》今年在各大影院热映,在掀起全民诗词高潮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关于为人处世的一些思考。

我国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历代文人大都坚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希望平生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学而优则仕”的职业道路。而一旦踏入政坛,这些文人的命运却多有波折起落。《长安三万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讲述了身处乱局之中的高适与李白几次交集,向我们展示了两位著名诗人由于不同家世、不同性格、不同人生态度所造成的不同人生际遇,鲜明比照令人觉醒。

李白才情横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被后人尊为“诗仙”。他的一生裘马清狂,诗酒逍遥,“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似乎很是潇洒快意,其实早有入世之心。为了出名,他求仙学道,交游天下,希望得到当权者的青睐。好不容易入了翰林,却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平日只能起草个官样文件、填填应景阿谀之词,深感怀才不遇,于是呼酒买醉。他时常因醉酒而耽误工作、因酒后失言而得罪权臣,不得不辞官去职,炼丹问道,云游四方。李白的晚年异常凄凉。由于政治上不得志,长期酗酒,纵情声色,挥金如土,身体受到极大摧残,最终在贫困中离世。

电影中的另一个主角是高适,他是盛唐时期的一位边塞诗人,诗歌以雄浑豪放、慷慨悲歌为特点,被誉为“诗中烈士”。盛唐多少人才华横溢,却只有高适一个凭军功封侯——先后任淮南节度使、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参与平定多场叛乱,最后回朝任职,做了散骑常侍(正三品,相当于皇帝顾问),封渤海侯。高适从一介草民逆袭成功,殊为不易,确有其过人的处世之道。

——坚守初心,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高适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战争,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对大唐的忠诚,他的志向在于通过从军从政找到一条富民安邦的道路,“大丈夫,当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电影中,高适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余生虽短,有朝一日,我面对列祖列宗,我能告诉他们,虽然不能像他们一刀一枪拼杀沙场,只成了个小小的文人记室,却也曾一笔一画一样地驰骋疆场。”他时时提醒自己手中的枪不为舞蹈作乐、不为讨权贵欢喜,为的是杀敌,这是他的初心。他的诗作多数都在表达对于国家、民族和战争的深刻思考。

——审时度势,看问题入木三分

识时务者为俊杰。高适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能够洞察时势变化,很早就看到大唐浮华之下的满目疮痍。筵席散后,杯盘狼藉,他是留下收拾残局的那个人。“本是军人出身,出生入死,博得一名,是他高家的命数”,于是他坚赴塞外蓟州,置身沙场。李白想要寻仙问道,高适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李白询问“入赘一事当否”,并最终选择了“当”,而高适留下一个大大的“否”。安史之乱爆发时,高适随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高适连夜投奔避难蜀地的玄宗而去,受到重用。永王反叛,攻打扬州。高适只用一张地图,就看出李璘是偏安守成之主,难成大事,断言永王必败。而李白却稀里糊涂地以为李璘是对自己行“三顾之礼”的一位明君,跑去为他歌功颂德。由此可见,李白在政治上是多么幼稚!

——头脑清醒,时常反躬自省

高适没有李白的天赋,却懂得勤能补拙。影片中展示少年高适最初一读书,就觉着书中的文字像水中蝌蚪一样游来游去,乱作一团,用现在的说法他就不是个读书的料。可是,就这么一个“笨孩子”,却在读书的艰辛之路上从未放弃过自己。应李白之约他来到扬州,与裴十二(裴旻)以刀对剑,一较高低,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这时候的高适不是怨天尤人,失败的理由找一大堆,反而是败得服气,省悟到自己还是年少轻狂,自以为是,才学不够,武艺不精。于是退回商丘梁园,一住就是十年。人最难得的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把握,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然后闻过则喜、知错即改。有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旧唐书》记载: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这表明,他在50岁之后才着力于文词之事,潜心诗词创作,却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创作了大量传世诗篇。

——有勇有谋,进退之间见智慧

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身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适指挥唐军,费尽心力攻下四川松州云山城,却忽然下令弃之,转而退守泸水关。这让观众一时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直到电影快结束时,才借持节监军程公公的口道出了其中的玄机:原来在高适看来,出或守都是败局。他不出也不守,反而退后一步,将吐蕃军诱入峡谷,再绕小道夺回云山城,断了吐蕃军后路,让那七万吐蕃军成了瓮中之鳖,而早先围困长安三个月的那支吐蕃军就该掉头来救这只“鳖”了。高适以退为进、围魏救赵,足智多谋、建下奇功。

——重情重义,值得信赖和托付

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素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江夏黄鹤楼一别,李白前去扬州,并邀约高适将来也去那里,高适表示“一年之约,绝不食言”。一年后,长安失意,他果然跋涉千里来到扬州,与李白相见。后来高适从军蓟州,在一个驿站,为救郭子仪军营失火之死罪,动用高家与哥舒翰的旧谊,只身找到哥舒翰为之求情,最终免得郭子仪一死,为大唐留下一位中兴大将。为此,高适承诺十年后要投身于哥舒翰帐下。十年之后、嵩山之上,见证了李白醉吟《将进酒》后,高适说到我要赴十年之约,然后出塞而去。高适杀出重围,奏明朝廷哥舒翰没有投降安禄山,既还了哥舒翰一个清白,也为自己获得了一个被皇帝赏识的机会。高适用自己的靠谱告诉后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成就他人

高适和李白年纪相仿,李白因才情出众而被朝廷重用,成为皇帝的近臣,而高适却仍然是一个普通的人。尽管如此,高适并没有嫉妒李白的才华和成功,而是继续坚持一步步前行。吐蕃牢据云山城,高适以巧寻捷径轻松克之,接下来本可顺势攻灭早已陷于峡谷、成了瓮中之鳖的7万吐蕃大军,然而他却对程公公说后继者严武年轻勇猛,将彻底击破吐蕃的浩荡军功云淡风轻地留给了严武,自己则与书童悠悠然地返京了。在辉煌的荣耀面前,能做到功成不居,反而胸怀他人、关照后生,这是多么难得的境界!

——内心强大,能够抗拒声色犬马的诱惑

高适与李白虽为挚友,并没有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逍遥自在所感染,反而对李白挥金如土的放恣任性很是反感,由衷鄙弃这种千金买笑、夜夜笙歌、醉生梦死般的生活。高适时时排拒诱惑,从未改弦易张,矢志不渝追寻诗和远方。“只要那些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会在。”“长安呐,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诗人的慨叹发人深省。

高适是脚踏实地的、是有人格魅力的、是勇于担当作为的……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才有了“心中的锦绣总有脱口而出的那一日”,才成就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从职场角度看,高适是较典型的“政治家人格”,其特点是冷静而世故,是适应为官致仕的,干得功成名就、人生圆满,可谓职场高手。李白是较典型的“侠义人格”,其特点是激情而天真,世事难洞明、人情欠练达,是典型的职场“小白”。这也暗合了两人的名字。从把高适放到讲述人的首要位置来看,编剧是更倾向于高适这种人生态度的。难怪有的观众和网友说,看完电影,我们既爱李白,更敬高适。在羡慕豪放不羁的李白时,别忘了多想想高适,这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影片的叙事效果和共情效应。影片中文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坚持和抉择,必将激励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