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湖北日报|去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3.3万亿元
当前,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按照“五个以”的实践路径,坚持以实施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9月2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实施强县工程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我省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县域地区生产总值3.3万亿元,规模过百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增加到40个,72%的县有了三级医院,75%的中小学纳入教联体,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全省新增返乡创业5.5万人
“双集中”发展是解决县城“人口不集聚、城镇不集中、产业不集约”的关键举措。推进就地城镇化,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重点。
去年,我省在黄梅、嘉鱼、阳新等10个县(市)开展试点,探索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今年7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的指导意见》,举办全省县城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专题培训班。
报告显示,目前,全省实现了由人口外流逐步向县城集聚的转变,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新增返乡创业5.5万人,带动16.47万人就近就地就业。上半年,49个工业大县贡献了全省117.6%的营收增量,推动了产业由粗放分散向根植性主导产业转变;仙桃市无纺布产业集群、京山市智能轻工装备等5个县域产业集群进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公示名单。
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县市全覆盖
县城既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县域公共服务中心和人口集聚中心。
我省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报告显示,全省累计建成教联体1558个,评选确定省级示范性教联体99个;累计组建县域医共体128个,基本实现县市全覆盖;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建成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点19955个,提前2年完成“村村通快递”目标任务。统筹推动县乡村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政务服务网实现全省“一张网”建设、可网办率达到99.17%。推动防返贫监测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两套机制并轨,做到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清零。
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我省印发优化基层治理单元导则,以村民小组(居民小区)为单元推进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有效结合。报告显示,去年以来,全省党员干部下基层248万人次,解决问题43.2万个,排除矛盾纠纷3.02万件,群众安全感测评达到97%、同比提高4.06个百分点。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我省突出农村厕所、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报告显示,全省每年建设和美乡村200个,累计建改卫生户厕82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累计完成1096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9.14%,今年已完成111条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达到44.98%。
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34家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是突破口。
当前,我省全力打造潜江龙虾、仙桃黄鳝、江汉大米、楚天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打造随州香菇、秭归脐橙、洪湖莲藕、蕲春蕲艾等行业重点产品品牌,先后组建小龙虾控股集团、赤壁青砖茶等大型企业集团,招引中粮、正大等头部企业在我省增资扩产。
报告显示,今年全省新增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34家,农业上市企业达到14家。着力构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创建24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省级龙头企业带动43.89万人稳定就业,带动329万农户发展订单生产。加快建设集政策、服务于一体的惠农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供应链平台深度融合,建成并运营湖北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我省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全力推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洪山实验室建设生物育种科技创新中心,推动襄阳市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核心种源、农机装备开展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突破性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合成、智慧农业、农业微生物等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同时,积极引进农机头部企业,建设全国农机装备产业园,在25个县(市、区)开展“小田并大田”试点。报告显示,全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3622.4万亩,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57万个、托管面积2374.47万亩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62.44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75.01亿元、同比增长7.9%。
报告还深入剖析了我省强县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够强,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产业现代化程度不够,城乡发展不够均衡。下一步,将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持之以恒推进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推进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争取多元投入支持,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