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于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4-11-28 01:54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4年9月22日在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乐成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我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关于《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服务业指标完成情况

《湖北省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涉及服务业发展指标有两项: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和服务业占GDP比重。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指标有望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万亿元。“十二五”前三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7206.13亿元、8210.94亿元、9398.77亿元,年均增速为11%。今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19.19亿元,同比增长9.5%。按照这个速度和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即可突破万亿大关,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服务业占GDP比重”指标有较大差距。《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十二五”前三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6.8%、36.9%、38.1%。从目前情况来看,预计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实现43%的预期目标难度较大。

总体上看,我省服务业发展仍然处于良性发展轨道,保持着稳中趋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二、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省政府在狠抓新型工业化不放松的前提下,坚持把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保民生的大事来抓,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督促各市州建立了抓服务业工作的协调机构,加强了省直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初步形成了左右配合、上下贯通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把服务业发展占比指标纳入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政绩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研究出台了《湖北省市州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和《湖北省部门服务业工作评价考核试行办法》,进一步提高了各地、各部门发展服务业的责任意识。

二是编制实施服务业专项发展规划。与《规划纲要》相对接,我省率先在全国编制印发了《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强化服务业各行业与《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规划目标在专项规划中得到落实。省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组织实施,2013年还专门就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工作召开全省性大会进行部署。国生省长亲自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协提案作为自己的重点提案领办,并就加快服务业发展专门召开了重点提案办理座谈会。为确保规划落到实处,针对全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3年,省政府在认真总结梳理原有促进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借鉴外省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好政策、好措施,立足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3〕 10号),从激励政策、市场准入、土地供应、税收优惠、金融政策、价格政策、品牌和标准化、人才扶持等八个方面,出台了20条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对文件进行了责任分解,省政府还专门派出督查组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督查。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在我省开展服务业试点示范,先后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江汉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财政部和科技部在东湖高新区开展现代服务业试点,财政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在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设立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区,这三家试点得到了国家部委的高度肯定,在全省也发挥了非常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省内积极开展各类服务业试点示范,省发展改革委先后组织评选了25家综合改革试点区和45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省文化厅先后评选了7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商务厅先后评选了3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几年来,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全省服务业始终保持稳步健康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一是服务业发展保持着稳中趋好的发展态势。近几年,全省服务业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二五”前三年,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速为11%。今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呈现开局平稳、后势可期的发展态势,增速为9.5%;服务业占比为41.6%,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业主要行业竞相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服务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规模稳步扩大;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地位,在中部有较大优势;电子商务、研发设计、动漫产业、云计算服务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生力军。金融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685.59亿元,比年初增加3782.76亿元,增长17%;贷款余额24147.56亿元,比年初增加2148.35亿元,增长14,2%。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2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8%和18.55%。房地产呈现量增价稳态势,今年上半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212.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商品房销售额实现1241.06亿元,同比增长18.7%。物流业发展迅猛,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货运量7.19亿吨、货物周转量2752.44亿吨公里;邮电业务总量313.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商贸服务业持续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74.33亿元,增长12.9%;汽车类消费成为新亮点,上半年全省实现汽车消费558.8亿元,增长18.9%,成为仅次于粮油食品类的第二大消费。

三是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提高。近年来,服务业在促进增长、增加财力、保障就业、方便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在促进增长方面,2013年,全省服务业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在增加财力方面,2014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税收累计完成 901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省税收增速2.2个百分点。占全省税收收入比重达到48.5%,比2013年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对税收增收贡献率达到55%。在保障就业方面,截止2013年底,服务业从业人员1316.2万人,增长3.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支撑和带动相关产业方面,全省金融、物流、科技信息、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已占服务业总量的43%,已成为涵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在方便居民生活方面,电子商务、商贸超市、家政服务、社区养老、体育产业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

四是新兴服务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2013年,全省服务外包企业达527家,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1.1亿美元,同比增长145.8%;今年上半年,全省服务外包企业新增46家,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7.8亿美元,同比增长59%。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3年实现增加值630亿元,增速14.9%。动漫影视、游戏类及相关行业企业数为779家。科技信息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2014年上半年,全省软件企业营业收入402.11亿元,居全国第12位,中部第一位。会展业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全省会展行业从事展览法人企业62个,展馆数量达到31个,组织举办展览会数量892个。武汉市举办的机博会、光博会、食博会、文博会、医博会、房博会、汽车展、种子展等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展会深受社会欢迎,已呈现出武汉品牌展会的雏形。电子商务迅猛发展,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法人企业数为1155个,从业人数3.0万人,企业完成交易额1941.47亿元,比上年增加25.8%。

五是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全省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10585.57亿元,增长26.4%,增幅比上年高3.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2.5%,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819个,比上年增加813个,增长40.5%,完成投资5106.21亿元,增长35.9%。14个服务业门类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2%,金融业增长69.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37.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9%。现代服务业和民生类服务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服务业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总量的增加,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当前全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高。当前,基于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认识,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服务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商贸领域,对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认识不够,特别是对生产性服务业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牛鼻子”作用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支撑和涵养作用。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抓服务业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缺乏实招和硬措施。相当一部分同志对如何推进服务业发展感到茫然,抓工业、农业驾轻就熟,抓服务业无从下手。

(二)机制不畅。目前,我省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服务业行业门类多,涉及面广,各项职能散见于各个部门。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行业发展需求,发展方法不同、推进工作力度不一致,没有形成像抓工业和农业一样的整体推进机制和合力。

(三)环境不顺。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各种生产要素更多地倾斜于工业、农业,在土地、价格、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对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面临诸多困难。

(四)结构不优。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未能发挥促进我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作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软件信息、研发设计、高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比重较低,既影响了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省近一半,“一主两副”三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了全省的三分之二,其他市州服务业整体实力较弱,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发展不够。服务业企业龙头品牌不突出,总体上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缺乏一批实力较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知名度高的龙头服务业企业和品牌。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发展服务业是一个大战略,关系到湖北发展大局。为努力实现“十二五”提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习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要求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必须“靠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克强总理特别重视服务业发展,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既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从我省阶段性特征看,我省既要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做大总量,又要调整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我省缺煤、少油、乏气,环境承载力不强,产业结构偏重,转型升级压力大。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等一系列优势,有利于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与发展,有利于带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显著推动服务业供给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增长、繁荣市场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切实抓好机遇,引导全省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起服务业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动力、新引擎的观念,树立服务业GDP是绿色GDP、民生GDP理念,深刻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牛鼻子”作用,认识到生活性服务业在“促障就业、改善民生”过程中的“稳压器”作用,把服务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抓,既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又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使服务业成为促进湖北经济增长、引领湖北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二)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全省服务业提速升级

按照“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体要求,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是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按照“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体要求,遵循我省生产力布局、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城市功能定位,推进“一主两副”服务业加快集聚发展,增强辐射功能,支持各市州大力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各异、错位发展、联动互促的服务业,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集聚中心。

——支持武汉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支持武汉市立足全省、面向中部乃至全国谋划服务业发展。重点打造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与商务、金融、工程设计、会展、文化创意、软件和信息技术、大数据、旅游、公共服务等10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工程设计之都、区域金融中心、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全国教育服务中心和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性服务业辐射中心。支持襄阳市构建“一带两核四区多点”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带动鄂西北区域服务业发展,辐射川渝、豫陕。支持宜昌市构建“一带两轴”空间格局,形成以文化旅游、物流、商贸为支撑,以高技术服务、健康服务、商务会展、电子商务及服务外包为特色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中心和消费中心,培育和增强其区域集聚辐射功能,带动鄂西南区域服务业的发展,辐射湘渝。

——支持市(州)建设区域性服务业集聚中心。支持黄石市打造水路联运中心和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的现代物流中心;支持十堰市发挥汽车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生态旅游,建设辐射鄂陕渝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支持荆州市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支持荆门市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通用航空、商贸会展,围绕荆门石化、“中国农谷”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支持鄂州市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和中部电子商务基地(产业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支持孝感挖掘孝文化内涵,建设武汉“后花园”,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持黄冈市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着力打造“大别山水、人文黄冈”旅游品牌和华中地区“云商之都”,建设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和鄂东物流节点城市;支持咸宁市打造“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都”品牌,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和休闲产业;支持随州市打造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建设炎帝故里、编钟之乡、西游神话世界、养生天堂大洪山“四大品牌”;支持恩施州依托生态环境、地质奇观、民族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武陵山区物流集散中心和休闲养生基地;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围绕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特点和自身定位,重点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支持神农架林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充分利用湖北制造业加速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契机,适应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加速、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升级。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加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文件精神,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立足我省制造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突出重点、统筹有序,重点推进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软件信息、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涵养和支撑,促进我省制造业发展向依靠创新优势转变,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我省产业综合竞争力。利用我省农业发展的优势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建立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和农资配送网络,搭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平台,重点发展良种繁育、农技服务、农机租赁等涉农生产性服务业。同时,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升级。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有关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旅游业等政策文件,重点发展我省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需求旺盛的现代商贸、旅游业、文化创意、体育休闲、健康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步伐,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升级。

三是在工作抓手上,突出“五个一百”。省政府以“五个一百”工程为重要抓手,即重点抓好100个服务业改革试点和示范园区,重点培养100名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重点扶持10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00个服务业知名品牌,重点推进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立健全“五个一百”工程工作推进机制,将“五个一百”工程各项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地、各行业主管部门,检查督办,加强考评,年终结账,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同时,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示范园区为窗口,支持试点单位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优化流程和加强监管、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整合省财政预算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投向改革试点区和服务业示范园区,支持改革探索、推进产业集聚。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是不折不扣抓好国家政策的落实。2013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3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等,目前正在研究计划近期出台的有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国务院密集出台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文件,力度之大,频率之密集是前所未有的。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敏锐性。要深入研究,吃透国家上述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出台细化措施和贯彻意见,重点在财税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价格政策、人才支持政策、品牌政策等方面强化政策落地。同时,积极落实好“营改增”税收政策,抓住“营改增”政策机遇,为服务业企业减轻税负,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服务业加速聚集,促进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

二是切实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策划工作机制,积极谋划一批事关发展大局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服务业行业。扎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的开工实施,力争早日建成见效。加大财政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强化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整合使用力度,建立基金运作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是及早谋划“十三五”服务业发展思路。按照“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适应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湖北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理念融入整个“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突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在要素保障、组织保障、思想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在未来“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和突出作用。

(四)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内生活力

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简政放权。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全面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襄阳高新区、宜昌高新区、神农架林区、洪湖市等5个区域,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最大限度的为服务业发展“松绑”,对服务业企业全面推行“先照后证”制度,全面落实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进一步激发服务业企业创业热情。

二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科教、文卫、体育等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打破部门所有,为服务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和引导服务业发展。

三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积极吸引外资投资服务业领域,重点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等方面加快利用外资,努力提高外商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比例。加大中央商务区(CBD)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发展资金、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为服务业对外开放搭建载体平台。同时, 积极培育发展行业组织,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服务的社会化,夯实服务业扩大开放基础。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组织机构。强化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能,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能,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做好参谋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形成政府统筹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格局。

二是进一步加大服务业考核评价力度。认真开展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工作,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增加服务业发展指标在政府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结果运用,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进一步夯实服务业基础工作。积极推动服务业统计改革,探索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模式创新,摸清湖北服务业发展家底。加强服务业综合研究工作,筹建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研究院、服务业发展协会等社会组织,深入研究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省服务业提供决策服务。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实施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建立湖北服务业培训基地,搭建全省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