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详情

2014年上半年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湖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4-11-27 08:57   [收藏] [打印] [关闭]

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狠抓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夏粮夏油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整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的不利情形下,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凸显了农业的基础作用、稳定作用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夯实了建设农业强省的基础。

一、上半年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上半年,我省三农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农业生产发展稳定。农林牧副渔增加值达900.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9%左右,比去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夏粮夏油再夺丰收。预计全省夏粮总产101.58亿斤,同比增产1.38亿斤,增长1.4%,其中小麦总产85亿斤、增1.6亿斤;油菜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预计全省油菜面积1873.05万亩,亩平单产137.9公斤,总产258.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33.6万亩、1.7公斤、7.4万吨,总产有望连续十九年居全国第一。春夏播生产进展顺利。据农情调度,全省春夏播粮食面积达到4432万亩,同比增133万亩。根据农业基点调查,今年全省早稻生产呈现“三增”态势,预计面积613.4万亩,单产391公斤左右,总产48亿斤左右,同比分别约增6%、1.3%、7.4%。预计全省中稻面积1900万亩,持平略增,总体长势好于上年。畜牧业平稳发展。5月上旬以来,随着国家启动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全省生猪价格止跌,整个畜禽生产趋于平稳。据部门预测,上半年全省肉类总产量220万吨,禽蛋产量78万吨,同比分别增4.1%、5.5%;全省生猪出栏2100万头,增4.6%,家禽出笼22300万只,增1.8%。能繁母猪存栏230万头,同比减少4.3%;家禽存栏2.2亿只,同比减少1.9% 。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全省各地投入开发资金29.5亿元,改造标准化池塘40万亩,新建水产板块基地194个,新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9.3万亩。预计上半年全省水产品产量204.3万吨,同比增11.7万吨,增幅6.1%。经济作物稳定增长。全省大宗蔬菜、水果、春茶面积同比分别增长2.16%、6%、6.5%。林业经济加快发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超额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量质齐增。上半年完成人工造林253.8万亩,封山育林107.8万亩,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01.5%、119.8%。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691亿元,同比增长10.38%。9家龙头企业晋升为首批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进度加快。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1万余处、土石方11亿立方米;新增、改善、恢复各类灌溉、除涝、节水渍害面积共计1992万亩,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110%。审批立项土地整治面积461.65万亩,完成基本农田项目验收115.26万亩,验收低丘岗地改造项目13.93万亩。科技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完成41个农业领域新品种重大成果的初审,上报31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科技平台建设,全省涉农两院院士达12人,国家级、省级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7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1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全省农产品质量总体合格率100%,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新申请注册商标8727件,32件地理标志通过初审公告;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达30个,面积315.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29.96万亩,农户219.49万户。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早稻集中育秧面积达到3万亩,栽插大田255万亩,占早稻面积的40%以上。全省共组织500万台(套)农机服务春耕、三夏生产,机耕面积3500万亩。小麦、油菜机收水平分别达91.5%、42.5%,早中稻机插水平达44%。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达97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万家,比去年底增5482家,增长13.9%;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84家,比去年底增加68家。

3.农产品加工业持续较快发展。1-5月,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增幅超过工业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据各市州统计预测,1-6月,武汉市、孝感市、荆门市、荆州市、鄂州市、黄冈市、十堰市、随州市、恩施州及仙桃、潜江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幅都在12%以上。根据对95家重点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监测,1-5月销售收入719.82亿元,同比增23.43%;累计净利润28.85亿元,同比增19.02%。农垦系统实现生产总值457.11亿元,纺织、米业、家具等龙头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今年全省农产品流通工程建设项目达472个,其中批发市场73个,农贸市场222个,商流链条177个;十堰、仙桃、天门等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新网工程”加快推进。1-5月,全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67.19亿元,农副产品购进总额180.46亿元,同比增长15.8%、 41.3%;乡村日用消费品零销售额76.3亿元,再生资源回收额25.74亿元,同比增长23.7%、56.7%。“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支持荆楚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建设50家“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和500家连锁店,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和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全省有8个市州、25个县市把“放心粮油”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十件实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3000家村级综合服务社新建和改建列入2014年省政府十件“实事”,截止6月底,已新建544家,改建1319家,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2.1%,建成集农资供应、测土配方、农技推广、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庄稼医院96家。

5.劳务经济稳步增长。务工人数增加。截止5月底,全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046.73万人,新增54.93万人,增长5.5%。其中,省外务工人数623.33万人,省内务工人数423.4万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9.6 %和40.4%。薪酬水平提高。据调查,大部分企业普岗薪酬为2000-3000元,比去年同期提高10-20%。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省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6元,增幅13.3%。从部分市州农民增收调查情况看,预计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6.农村改革全面提速。改革力度加大。成立省农业农村专项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出台《湖北省2014-2020年深化农业农村专项改革重点内容》、《2014年农业农村专项改革工作要点》,层级清晰,目标明确,全程督导,高位推进。试点工作“亮点”突出。10县市农村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逐步在全省面上推开。33个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改革成效初步显现。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工作强力推进,制定了全域发展规划,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城镇面貌明显变化,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亮点。户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计划年内转移农村人口70万,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60万张。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范围覆盖4144个村、181.9万农户,涉及耕地面积1635.7万亩。上半年,武汉市农村产权交易214宗,交易金额11.19亿元,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41笔,涉及金额1.27亿元。鄂州、荆门等12市(县)农村产权交易所(中心)挂牌运营。水管机制进一步创新。制定出台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护和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已明晰产权的小农水设施70余万处,颁发产权证书50万份。林权改革不断深化。启动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试点,简化自营商品林采伐审批手续,提升林政服务质量和效率。上半年,全省新增林地确权面积31.36万亩、发证面积27.65万亩、发放林权证7.9万本;新增林权抵押面积32.64万亩,贷款金额6.53亿元。农村金融创新蓬勃发展。出台县域金融创新产品评审办法,鼓励农业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目前各地共推出支农创新产品、信用模式70余种,“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正在积极试行推广,上半年全省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60亿元。省供销系统与省建行、省移动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湖北供销裕农电子商务公司“裕农网”平台探索为农民提供政策性补贴、存取款等金融服务,目前已在大悟、汉川开展试点。省社资产公司联合武汉市社等成立湖北供销小额贷款公司,为全省供销系统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省农垦系统完成农垦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初步完成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开发经营项目的公司化改造;垦区集团化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农垦现代农业集团为核心,以联丰海外和联丰种业为引领,集合 30多家农场优良资产、优势产业抱团发展的非集团化垦区“集团化发展模式”;同时,形成了以农场为核心,以资源性经营公司和资产性管理公司为主体的近百家股份制公司的农场“企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多产业、全链条发展,垦区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7.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省直联系部门加大对各个层面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试点地区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大别山试验区今年三月份召开了第四次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三年实现明显变化”的可喜成绩,围绕“五年大变化”的奋斗目标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热潮。仙洪试验区、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竹房城镇带和中国农谷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上半年发展成效明显。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正在开展五年规划实施情况综合评估和总结,将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发展。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村通过示范乡镇、示范村评选,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规划编制全部完成并通过省级审查,规划项目正在落实推进。省直工作队完成驻点村调整,新一轮帮扶已经展开。

8.农村民生加快改善。农村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继续推进30个贫困县(市)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启动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全省235.16万农村低保对象和26.98万农村五保对象被纳入保障范围,并受资助全部参加新农合;全省城乡居民参保人数2231万人,综合参保率99.5%,621万人领取养老金;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66万户;解决31.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参合率达到95%,共拨付“新农合”医疗补助95.5亿元、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2.4亿元。农村基础建设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934公里,占目标任务的49%;完成农网投资13.2亿元,新(扩)建变电站18座,新建、改造输电线路累计4567公里,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98.9%,同比增长 0.38%;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完成280万人安全饮水任务。

9.三农工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截止6月底,省发改委共争取国家发改委下达我省中央预算内农林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318752万元(其中:农业37568万元、水利191074万元、林业90110万元),预计占全年计划的55%;安排下达省预算内农林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27110万元,占全年计划的90.4%。财政部门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和“三个持续加大”的要求,落实省级财政支农投入,2014年省级农林水事务支出预算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安排专项转移支付预算43.2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投入,截止目前,已争取中央财政支农专项资金68.6亿元。

10.惠万民活动成果丰硕。“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全省共投入资金127.57亿元,植树造林1.62亿株、疏挖塘堰5.98万口、清理沟渠10.26万公里、新建或维护通村公路2.48万公里、新建沼气池8.24万个、垃圾池10.70万个,改造危旧房屋10.68万户,解决246.7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81%的村开展了网格化管理建设,80%的村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开展便民服务,处理事项91.44万件,受益群众166.92万人次。新一轮“三万”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前几轮“三万”活动成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认识到,当前我省三农发展仍然投入不足、欠账较多,受到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质量安全三大风险威胁,受到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约束趋紧、劳动力紧缺因素制约,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应对解决。

1.粮食生产压力大。主要表现:一是农民种植意愿降低。目前,国内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油等传统农产品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普及推广,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抛荒、复种指数降低、粗放经营等问题。据黄冈市调查,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从事粮食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少,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的压力逐年增大。二是耕地资源紧张的趋势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 “非粮化”倾向并存。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地的矛盾日渐突出。另一方面,从当前各地土地流转以后经营状况来看,一些地方大面积流转土地用于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非粮化”、甚至是“非农化”生产经营。这些现象蔓延开来,将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三是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十年丰收,容易出现麻痹松懈思想。

2.农民增收难度大。从收入结构看,政策性增收的空间有限。各项惠农政策已实行了多年,效应递减。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多,加大了增收的难度。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农民发展生产无所适从。上半年,农产品价格大部分处于大幅波动或价格低迷的状况。棉花价格低位运行,油料价格遇冷,效益不佳。生猪价格从去年底开始进入下跌通道,4月上旬猪粮比价跌至4.2:1最低点,生猪养殖户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养殖户出售活猪,每头亏损在350-450元左右,近期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养猪户仍处于亏损状态,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威胁大。当前,正值入夏高温季节,干旱和洪涝灾害并发的风险较高。据监测分析,水稻“两迁”害虫将呈重发态势,动物疫病也将进入易发重发阶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低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劳务经济增收。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就业方向受到限制,大多集中在建筑、餐饮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收入普遍较低,就业稳定性容易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据十堰市调查,受房地产、矿产开发等产业政策调整影响,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流,直接影响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锐减。竹溪县汇湾镇溜口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00人左右,目前有近320多人返乡回流。财产性收入虽然增幅较快,但所占比重不大。综合分析,创收渠道有限,拓展增收空间还缺乏强有力的突破口,实现全年增收目标压力较大。

3.农产品加工业增势放缓。从各地农产品加工统计上报的数据看,虽然基本上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受国内市场剧烈波动及经济下行压力、金融环境紧缩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增速放缓、后劲不足等问题开始显现。随州市反映,今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再度显现,同时,融资环节多、成本高、时间长,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咸宁市上半年高档礼品茶的价格和销量均有大幅度下降。襄阳市1-5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酒类、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大米加工业增速下滑明显,纺织业持续低迷,部分造纸企业和包装企业产值出现负增长。十堰市各地新引进开工的企业少,纳入全市扶持范围的企业掉产、减产情况明显,1-5月份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产值2.8亿元,仅占年度任务的28%。

4.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较弱。上半年,自然灾害共造成全省11个市州48个县市区农作物受灾144.5万亩,成灾57.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81亿元。入梅以来,仅7月3日至5日的第三场强降雨就造成全省19个县市区受灾,农作物受灾60.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1亿,其中水利水毁1.1亿元。二是农业生产效益还不高,节水、节地、节种、节肥、节能等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很不够。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态安全面临较大威胁。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的难度越来越大。据环保部门监测,仙桃市受沿线城镇生活、工业、养殖等废水污染, 13条主要内河劣五类占80.5%;整个江汉平原地下水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四是农业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各类服务组织发育还不充分,基层农技服务缺乏新生力量,特别是农村基层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制约。融资难、用地难、缺技术、缺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六是农村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信贷支持方面除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发行外,其他金融主体对农业生产环节的信贷支持极为有限,贷款难、贷款贵、额度少,难以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养殖、设施种植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下半年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时期,要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对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意义,抓好农业生产,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改革。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对照全年目标,查找薄弱环节,凝聚工作合力,强化措施落实,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为全省保发展保稳定大局作贡献。

1.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增产目标。当前要着力抓好在田作物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预测防治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扩大晚稻种植面积,确保种满种足;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确保夺得全年粮食丰收。同时,提早谋划秋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压减冬闲田,优化种植模式,为明年农业生产打好基础。

2.抓好防灾减灾,全力促增产保发展。针对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极端自然气候,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始终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抓好防汛抗旱,密切关注水雨情走势,加强灾情预测预警,及时制定预案,及早落实关键措施。抓好农作物病虫防治,做好病情虫情监测,强化技术服务,落实防治责任。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时开展秋季免疫,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防疫情通过流通环节传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坚持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农民增收。要树立抓增产就是抓增收的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增收。抓住当前生猪和家禽价格止跌回升的时机,大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管理,开展农产品优质高产创建,确保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增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组织好农产品产销对接,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产供销平衡。要抓好农产品市场的动态管理,相关部门要敏锐把握市场信息,成立价格波动预警机制,及时提供正确的生产导向信息,有效规避风险,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要根据市场变化,作好预案,适时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效应,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针对宏观经济调整等可能对农民务工收入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深化区域劳务合作,建立长期的转移就业渠道,稳定转移输出规模。围绕市场需求,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切实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大江大河治理,加大中小河流治理、中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抗旱应急水源等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减灾能力。利用秋冬农闲时机,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增强水利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保障能力。扎实做好土地连片治理、农村道路、农机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5.深入推进“四个一批”工程,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潜江现场会为契机,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突破万亿元为新起点,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原料大县发展产地加工。进一步落实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推动龙头企业的整合重组,提高行业领军企业实力。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精品名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新突破,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为全省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6.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根据农村改革任务目标、节点要求,重点抓好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龙头,以“1+8”城市圈为核心,推进全省联网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步伐。积极稳妥推进水利、林业、扶贫、粮食、国有农场、供销合作社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建立起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扶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及时总结基层在农村金融服务、产权交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撬动社会资本等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加以规范、引导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