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代表风采 >> 文章详情
杜芝凤:一间工作室 一份为民情
在沙市区胜利街道王板桥社区,有一间看似普通却声名远播的工作室。这里没有豪华的装修,却充满了家的温暖;这里不处理宏大的议题,却精准对接着百姓最切身的诉求。这就是沙市区人大代表杜芝凤的“杜妈工作室”。
自2018年挂牌成立以来,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已成为杜芝凤代表履职为民的坚实堡垒,成为连接党心民心、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枢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杜妈工作室:“退休书记”的新岗位,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2018年,对于刚从社区书记岗位退休的杜芝凤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本可安享晚年的她,选择以一种更富激情的方式重新“上岗”——以一名人大代表的身份,挂牌成立“杜妈工作室”。这个决定源于她扎根基层四十年的深厚情怀,更源于她对人大代表职责的深刻理解:代表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必须有一个常态化、制度化、贴近群众的平台来承载。
“杜妈”,是居民们对她最亲切、最信任的称呼。以这个名字命名工作室,寓意着这里将延续她一贯的工作风格——像家人一样倾听,像长辈一样调解,像挚友一样帮扶。工作室创新设立了“杜妈热线”“杜妈说事”“杜妈课堂”三大功能板块,将法律宣传、矛盾调解、民生服务与代表履职深度融合,旨在探索一条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杜妈课堂:法治思维的“播种机”,基层队伍的“练兵场”
杜芝凤深知,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法治是根本保障,干部懂法、群众信法是关键。为此,她将“杜妈课堂”打造成了系统性普法育人的主阵地。课程内容极具针对性,《民法典》、人民调解技巧、社区治理法规等是必学内容。她从不照本宣科,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用一个个鲜活的社区故事,帮助干部、群众理解生硬的法律条文。一位新入职的社区干部小陈,面对一起因不文明养犬引发的激烈邻里冲突一筹莫展。在“杜妈课堂”上,杜芝凤以《动物防疫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为切入点,生动讲解了此类纠纷的法律责任界定与沟通技巧。小陈现学现用,依法依规进行调解,最终成功化解矛盾。她感慨道:“杜代表让我明白,法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截至目前,“杜妈课堂”已为街道培养社区骨干70余名。它像一座熔炉,为新一代社区工作者系好了服务基层的“第一粒扣子”,极大地增强了他们依法办事的使命感和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培育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杜妈说事:情法交融的“调解室”,社区和谐的“稳压器”
基层矛盾错综复杂,往往剪不断、理还乱。“杜妈说事”是杜芝凤代表运用其四十载群众工作经验,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线窗口。她调解纠纷,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情理为纽带”,力求案结、事了、人和。胜利街道有两户居民,因卫生间漏水问题争执数年,邻里关系降至冰点。杜芝凤接手后,没有简单评判,而是多次上门查看,并请专业人员鉴定责任。在“杜妈说事”调解室里,她一方面告知双方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分析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又从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责任方心悦诚服地承担了维修费用,两家人重归于好。这样的案例,在“杜妈说事”比比皆是。
近几年,她带领团队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21起,内容涵盖家庭、婚姻、邻里等方方面面。她敢于担当、公正公派的作风,真正将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化解在基层落到了实处,赢得了“金牌调解员”的美誉。
杜妈热线:民声民意的“直通车”,排忧解难的“连心桥”
如果说“杜妈课堂”和“杜妈说事”是主动出击,那“杜妈热线”则是杜芝凤代表倾听民声、汇集民意的“神经末梢”。她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这条热线打造成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快速通道。最典型的案例是困扰社区内一小区171户业主多年的房产证办理难题。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涉及面广、成因复杂,业主们情绪激动。杜芝凤通过热线获悉后,立即深入调研,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协调会,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提交区人大。同时,她还以人大代表身份积极奔走,督促开发商履行义务,协调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厘清症结。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业主们得以分批次办理网签和入住。不仅如此,通过热线汇集到的民意,还转化为一件件具体的民生实事。她先后推动开辟“就业一条街”、建成功能完善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引进专业的家政服务和居家养老平台。王板桥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等5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自1998年当选人大代表以来,杜芝凤累计提交70余条建议意见,大多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等民生关键领域,并推动问题解决。如今,“杜妈工作室”不仅是一个门牌标识,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工作品牌,它诠释着一位人大代表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欧阳雅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