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媒体聚焦 >> 文章详情

67公里江汉运河财富巨大 望纳入“一元多层次”战略

来源:荆楚网   时间:2014-01-19 07:36   [收藏] [打印] [关闭]

打造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

67公里流金淌银 67公里财富之河

南水北调、引江济汉,造就一条连接长江和汉江的江汉运河。今年,随着引江济汉工程的完工,江汉运河将沿线荆州、荆门、潜江、天门4市11个乡镇串珠成链,一条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新型城镇带呼之欲出。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建设荆州—荆门—潜江—天门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意义

重塑江河生态与资源利益格局

引江济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三大工程之一,江汉运河全长67.23公里,兼具水利、交通运输、防洪、灌溉、生态补水等功能。运河流经荆州、荆门、潜江、天门4市11个乡镇,辐射带动荆州区、沙洋、潜江等地12个乡镇。

省人大代表、潜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明刚说,建设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是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后,省政府提出建设的首个城镇带,希望省委、省政府将其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

据了解,江汉运河沿线的11个乡镇,大多距离市区较远,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为配合引江济汉工程,修建江汉大运河,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改变,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目前,江汉运河沿线城镇,缺乏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缺乏统一的旅游规划,缺乏投资主体,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小城镇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采访中,许多代表、委员认为,江汉大运河的建成,不仅改变了流域间关系,也将重塑流域内江河生态与资源利益格局。这一城镇带既是“两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连接“两带”的重要纽带,文化、生态、社会、经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优势

产业基础+文化旅游资源

江汉运河地处江汉平原走廊地带,这里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和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省人大代表、沙洋县县长揭建平说,“这一城镇带的社会经济基础发展较好,产业基础厚实,这是其生命力所在。”

“推进这一城镇带,必须坚持生态、文化、旅游三轮驱动。”省人大代表、天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杰建议,建设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要以其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业为引擎,有效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促进沿线四地又好又快发展。

“江汉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人文、乡村休闲、水利景观兼而有之。”刘杰说,江汉大运河沿线分布着楚都纪南城、荆州古城、石家河考古遗址、熊家冢、龙湾遗址等历史文化景点,还有江汉园林、长湖、油菜花海等乡村旅游景观和项目。运河上架设有59座代表各个时期、形态各异的桥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桥梁展览带”,与船闸、渠道一道构成独具特色的平原水利景观。同时,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位于武汉、宜昌、荆州、荆门等城市中间,属于周末休闲圈的辐射范围,非常适合自驾游。

期盼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惠及沿线百姓

一些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设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我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

资料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德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横向转移支付,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美国,为激励流域上游地区农民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采取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即由流域下游水土保持受益区的政府和居民向上游地区作出环境贡献的居民进行货币补偿。

省社科院副院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秦尊文认为,江汉运河的修建,对沿线乡镇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可依托运河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百姓就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由于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涉及多个区域,应由省里统一协调,并在编制规划、基础设施、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特别是在交通设施建设上,应该先行一步。

秦尊文表示,江汉大运河沿线群众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出了巨大奉献,党和政府要关注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合理的生态补偿。建议通过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这个平台,争取国家扶持,让江汉运河成为沿线百姓的绿色发展之河、财富聚集之河。

四地代表纵论运河城镇带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省人大代表、荆州市委书记 李新华

江汉运河是湖北“两圈两带”发展战略的中脊线和连接轴,在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荆州地处江汉运河工程的入口和上游,是城镇带建设的引擎和支撑。发挥江汉运河承东启西、通江达汉优势,抢抓城镇带建设机遇,对于荆州加快推进壮腰工程,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积极主动担负起建设城镇带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荆州打造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以江汉运河引水口、李埠港区为依托,加快临港工业新城建设;发挥江汉运河沿线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以楚故都纪南城、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为依托,打造集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示范区。

主动作为 特色发展

省人大代表、荆门市委书记 万勇

建设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丰富湖北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的长远构想和现实需要,是沿线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融合发展的共同愿景。

荆门自然禀赋好、生态环境优、地处湖北中心,既是优质农产品主产区,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建设城镇带的一员,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荆门将充分发挥优势,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在城镇化建设中主动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探索中国农谷建设的新路径。

精心规划 整体开发

省人大代表、潜江市委书记 张桂华

江汉运河是南水北调重要工程,建设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是形势所需,群众所盼,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将领衔提出《关于将江汉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纳入省级战略支持的议案》,建议省政府支持建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议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议省政府积极向中央争取将汉江中游及运河沿线县市纳入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享受国家定额补助。省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全流域民生保障和生态涵养。此外,还要精心编制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投资主体,扶持小城镇建设。

文化为魂 产业支撑

省人大代表、天门市委书记 柯俊

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核心是城镇化,特色是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产业支撑。天门作为城镇带的重要一员,一方面要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发展沿江产业带,为城镇带建设打牢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彰显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保护好汉江及沿江生态,发掘好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天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有名的文化之乡。如“石家河文化”、陆羽茶文化、侨乡文化,还有蒸菜、花鼓戏、渔鼓等品牌。目前,我们围绕开发保护利用好天门的文化资源,正在组织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生态城镇带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记者江卉整理)

串珠成“带”还需走多远

记者蔡朝阳 江卉

一条人工运河“挽起”4市11个乡镇,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该如何建?

纳入省级战略

省人大代表、荆州市荆州区区长刘润长说,从国内外经验看,产业融合使得原有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发生迁移,多个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组合,这一过程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从国家、省级层面出发,加强区域合作,多地互动、多部门协作,共同推进。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纳入省级战略,在组织领导、生态补偿、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

特邀二组委员、天门市政协主席李华表示,推进城镇带建设,要有时间表、路线图,制定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应科学编制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规划,同时编制相关交通网络、生态保护、文化发展、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

铁水公“大步走”

“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对生态、交通、产业都是一次全新重构,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省人大代表、沙洋县县长揭建平建议,在江汉大运河沿线乡镇,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将省道汉宜线纳入一级公路建设规划,将荆门—潜江经沙洋或武汉—天门—荆门经沙洋城际铁路纳入省级铁路规划,将蒙西铁路至沙洋港中心港区铁路支线整体纳入蒙西铁路建设规划,将沙洋汉江二桥规划调整为公铁两用桥梁,为城际铁路拉通创造条件。改造、新建运河及汉江沿线的一批重要旅游码头等。

“建好,也要管好。”代表、委员们还提出,尽快建立健全桥梁交付使用的对接机制,落实常年养护管理,确保桥梁通行安全。对沿江涵闸和排涝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建议对两侧绿化景观带予以专项扶持,进行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打造。将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列为重点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

四地人大代表均建议,引进投资主体,打造适宜的投资平台,给予政策倾斜,进行整体开发。

打造黄金旅游线

江汉运河与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理应高度契合。沿线各地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禀赋相近,在科教水平、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基础相似,均有同样的发展愿景,都渴望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荆州团多位人大代表建议,争取连通引江济汉渠道与荆州泵站、柳门泵站,引长江水入荆州护城河,打造一处水生态修复系统示范点。依托引江济汉通航功能,形成一条具有荆楚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同时,打造一条滨水人文景观带和一条景区辐射带。

省人大代表、天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杰建议,把以兴隆大坝为轴心的汉江风景区开发建设纳入省级层面,利用大坝特殊的地理位置,借助“引江济汉”宽阔水道,与荆州古城、荆门漳河、钟祥的黄仙洞、明显陵等景点连片开发打造黄金旅游线,作为全省旅游公司安排的固定旅游线路。

省人大代表、潜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明刚建议,加大旅游招商引资步伐。合力招商引资,把大坝旅游做大做强,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融合,为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打造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