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聚焦 >> 文章详情
动起来,堵疏结合灭“狼烟”
水果湖飘散着“秸秆的味道”。秸秆禁烧决定提交大会审议,农民的声音、企业的愿望、政府的想法,在水果湖各个会议室里交锋碰撞,汇成绿色发展的强音。
再过3个月,“禁令”能否顺利落地?“狼烟四起”的景象能否成为往事?让我们走进会场找答案。
80后农场主尝到了甜头
堵疏结合,把农民需求放首位
【代表故事】
大学生农场主刘若峥总是先人一步。1月30日早晨,荆门团分组审议前,刘代表已在埋头读《决定(草案)》。
“秸秆还田,我已经做了十年了,不但没有污染,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刘若峥说,2004年他开始承包土地种水稻以来,一直使用秸秆还田机械,飞速的刀片将秸秆打碎直接铺进田里,每亩地仅增加十几元成本。
如今,以刘若峥为理事长的京山峥嵘农庄种植合作社已种植了近两万亩水稻,秸秆还田在京山一带渐成气候。
去年4月,刘若峥又从东北引进新技术,把秸秆粉碎加压后制成生物质秧盘,替代泥土,用于水稻下秧,“就地取材利用,没有增加成本,技术成熟后将在合作社全面推广。”说着,刘若峥咧嘴一笑。
秸秆禁烧,农民怎么看?作为新一代知识型农民的刘若峥,他的选择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会场上,基层代表反映,烧秸秆实属“无奈之举”。
“秸秆污染,第一受害人是农民。”天门市杨林街办主任刘娟代表做了多年农村工作,她告诉记者,“烧秸秆的日子,农民家里一个月不敢开窗,空气中都是细灰,卫生院里收治的呼吸系统患者明显增多。”“如果有更好的办法,农民也不愿烧秸秆,希望禁烧之后农民的境遇能得到改善。”刘娟说,只要配套措施到位,相信农民真心欢迎。
武汉铁路法院院长夏明权代表出身农家,说起田里的事儿,他很动情。“秸秆还田需要具有粉碎装置的收割机,费用增加;回收再利用,单靠农户难以完成;农村劳动力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对他们来说,焚烧秸秆方便快捷。”他认为,秸秆禁烧一定要堵疏结合,把农民的需求放首位,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如果综合利用的工作没有配套好,农民就会有抵触情绪。”监利县新沟镇向阳村党支部书记顾想平代表建议,要对秸秆转化利用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比如每亩地补贴10元钱用来支付粉碎秸秆的费用;加强秸秆收购储备网点布局,激励农民出售、企业收购秸秆。
老牌农企“一天吃掉600吨”
“五化”利用,还须科技和市场给力
【代表故事】
“秸秆是我们的重要原料,秸秆禁烧将给公司带来利好!”1月30日上午,中兴能源(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祥代表在分组审议时难掩兴奋。
中兴能源是一家老牌的粮油企业,去年销售额超过百亿。“13年前,我们就用秸秆当燃料,当时主要原因是买煤太难,后来发现秸秆燃料好处很多。”刘志祥告诉记者,秸秆燃烧的烟尘不含硫,净化处理相对简单;农民地里有,在收购农作物时,可以就地取材,物流快捷。“洪湖周边的秸秆都卖到我们公司,我们这里秸秆禁焚难度很小。” 2012年以来,公司加大了规模扩张的力度,在枣阳、荆门都设立了分厂。“今年下半年,公司生产线全部开工,每天要收购600吨秸秆。”刘志祥说,焚烧禁令推行以后,势必有更大量的秸秆要寻找出路,建议各地多发展类似的龙头企业,并在物流、仓储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刘志祥和他的企业在探索秸秆燃料化方面做出了示范。《决定》提出,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2020年综合利用率达到95%。如何实现?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成为朝阳产业;采取经济手段调动农民积极性,让秸秆禁烧成为农民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军事经济学院副院长杜启法代表的发言点到问题的实质。
“秸秆可以转化为猪饲料。”省农科院首席专家杨自文代表研究发现,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通过微生物转化处理,可降解为酶,生成微生物菌体蛋白,利用其中糖分做成饲料,可提供动物所需营养,其蛋白质含量可提高20%。目前技术已经成熟,借着禁令的“东风”,杨自文相信市场潜力巨大。随州广播电台副台长李成军代表提出,有一种生物腐熟剂可以加速秸秆腐烂还田,建议政府实地调研后加以推广。
“企业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体,政府要重点扶持。”省人大代表江斌、胡娟、刘应文代表介绍,赤壁的凯迪生物质发电厂可用秸秆开发绿色能源,通山的玉龙机械厂是专门生产秸秆打捆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团风的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可将秸秆变成颗粒燃料、替代天然气。
“壮腰哥”先行一步
政府主责,禁用并举谋发展
【代表故事】
去年10月9日,荆州区城南开发区三红村出现54亩“黑斑”,导致3名官员被“摘帽”,荆州区540万元工作经费被足额扣减。
昨日下午,谈到秸秆禁焚工作时,荆州区区长刘润长代表感触很深。
正在实施“壮腰工程”的荆州市去年在全省率先推行秸秆禁烧工作,中心城区17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产生24万吨秸秆,粉碎还田80%,综合利用20%,基本没有焚烧。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干部们下了苦功”,刘润长介绍,各级干部都“动”起来,到农户家里做工作,到缺劳动力的农家帮忙,24小时到田间地头接力巡查;区里拿出资金,对农户和打包收购秸秆的企业给予补贴。
“把秸秆利用做成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刘润长说,目前,区里正在跟几家环保企业谈合作事宜,争取提高综合利用率,同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贯彻《决定》,政府负主体责任,荆州的探索为各地积累了经验。分组审议时,“迅速落实、不让决定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各地行政首长的共同心声。
“建议省政府迅速出台落实《决定》的意见,明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以及相应的补偿标准,我们抓紧落实。”巴东县县长单艳平说。
“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细化目标要求,对禁烧和综合利用做得好的地方给予奖励,摆尾者予以惩罚。”随县县长毕道丽说。
“政府要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秸秆回收企业扩大规模;在回收过程中,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武穴市市长郝胜勇说。
“要依据需求研发综合利用的相关设备,扶持乡镇设立加工机构,村组成立回收站,就地就近转化利用。”黄石港区区长陈汉华说。
“要跟农民讲透道理,比如农田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与化肥使用有关,秸秆还田是有机肥,能增加地力。”江陵县县长万玲玲说。
观点
从不能到不愿才有真落实
李琼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秸秆焚烧带来的生态破坏也是时代的产物。
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让秸秆不再是农村必须的燃料和肥料,让曾经的“资源”变成了没用的“垃圾”。秸秆无处可去,成了农民手里的包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一烧了之;只堵不疏,基层干部也往往只能在“严防死守”中疲于奔命、无可奈何。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再理想的制度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就会沦为一纸空文;再刚性的规定,在现实中落不了地,也难免“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过往的经验已经提醒我们,仅仅将秸秆焚烧归结为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免偏颇,必然仅仅将秸秆焚烧问题当作单纯的“农业问题”,也不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理秸秆焚烧的污染,既要关注对“人”的严格追责,也要给“物”以恰当的归宿。
秸秆不能烧了,其他的处置方式,能不能在农村充分推广?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现有的转化方式、配套措施,能不能满足需求,能不能给“不烧”的农民、给回收的企业以足够的激励?面向秸秆的未来,多问几个“能不能”,我们就会意识到露天禁烧只是第一步,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综合利用,全社会还需多想办法,多探索新路,政府的主导、市场的推动、公众的参与缺一不可。
解决了“不能烧”到“不愿烧”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阵风”式的治理,避免落入周而复始的怪圈,走出一条农业发展和环境优化多赢的生态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