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媒体聚焦 >> 文章详情

湖北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放宽小城镇落户条件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3-01-26 01:21   [收藏] [打印] [关闭]

长江商报消息 过去五年来,我省城镇化率达到53.5%,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今后五年,我省将强化城镇化支撑,城镇化率要达到58%。城镇化要怎么推进?城镇化有没有注意事项?两会委员们积极讨论,为城镇化建言献策。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省城镇数量达816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县城规模及建制镇城镇人口数较少,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了40%。致公党湖北省委为此递交集体提案,建议提高我省农村城镇化质量。

要注重四个方面的转变

提案介绍,湖北县城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建制镇城镇人口平均不到1万人,规模效益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40%。

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城镇化质量不高,比较粗放。

致公党湖北省委认为,提高城镇化质量,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村就地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进经济增长的引擎。应注重四个方面的转变:由粗放式发展向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关注建设规模和人口数量向关注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整体素质转变;由自身完善和发展向推动城镇间相互联动和开放式发展转变;由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动向尊重经济规律、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促进发展转变。

将进城农民的生活纳入总体规划

“我省在今后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城镇化质量,尤其是顶层设计中要首重质量。”集体提案建议,省内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我省各地小城镇建设中好的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对我省农地利用的变化及其趋势、农地利用与保护等问题加强研究,为我省推进下一轮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决策参考。

“进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户籍问题。户籍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或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致公党湖北省委建议,我省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放开农村小城镇的户口迁移限制,允许农村人口自由地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只要在城镇有固定住所、职业和固定的收入来源,都可以转迁落户;其次要提高进城农民就业的稳定性,对已交回农村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应给予住房补贴,参加社会保障,实现劳动力的真正转移;此外,要将进城农民的居住、生活纳入城镇建设和管理的总体规划,明确改善进城农民生活环境,包括进城农民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责任。

城镇化应因地制宜

致公党湖北省委介绍,目前我省农村城镇化发展概括起来有三种模式:一是依托大中城市发展,这类小城镇地处大中城市周边,承接大中城市的经济、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于大中城市;二是工业主导型小城镇,这类小城镇是以乡镇工业为带动力,通过工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人口聚集的小城镇;三是旅游服务型小城镇,依托本地区原始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优质绿色食品等产业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汇集人流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在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提案指出,我省发展小城镇应结合当地产业优势与资源特点,分别选择小城镇发展模式,走有“荆山楚水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本报记者 周舜尧 罗婷

省政协委员陈邦利——

宁肯慢一点也不能牺牲环境

“城镇一体化建设绝不能开污染的口子,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政协民革界别小组讨论时,针对 “允许一开始有一点污染”的言论,曾在鄂州市担任副市长的省政协委员陈邦利马上反驳。

陈邦利表示,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环境优先,“哪怕刚开始路走得稍微慢一点,也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城镇化建设急不得,要做好规划、稳步推进。鄂州市就是一次性做了15年规划,“先把新集镇建好,环境营造好,农民自然就愿意来了”。

陈邦利建议,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要找准突破口。可优先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开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开展,在基层组织能力强的地方开展。而对于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老村庄、古建筑不能破坏,要保存下来。

“很多地方一搞城镇化就把房子设计和规划做得和城市完全一样了。”陈邦利提醒,城乡一体化千万不能搞成城乡一样化。各地的产业背景不同,对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可以重点扶持,如洪山菜薹、东沟珍珠等。

省政协委员王树忠——

要发挥好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城镇化不是推倒一切重来,也不是整齐划一的钢筋水泥房子。”省政协委员、洪山区政协副主席王树忠建议,城镇化要尊重各乡镇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延续性,保持本地特色。

王树忠老家在吉林省的一个小村镇,他在湖北已经生活了30多年。“几年前,我回了一趟东北老家,下火车后,却再也找不到村口那棵上百年的大榆树。”王树忠说,一些村落,在几百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要模仿和套用其他地方的村镇,要对山水、环境、历史、文化统筹考虑,每个乡镇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几百年的祖屋,参天的古树,村落的生态环境都要合理开发和保护”。

“湖北在全国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农业资源丰富,二是江河湖泊多,湖北城镇化一定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王树忠建议,在产业布局方面,湖北城镇化要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高科技农业,不要搞重复的工业建设。本报记者 王碧涛

省政协委员丁志明——

特色产业为龙头带动城镇化

“我们这可以说是‘贫穷的美丽’。”省政协委员、湖北远东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志明说。丁志明老家在黄冈农村。

“城镇化应当首先在落后的地区进行。”丁志明说,城镇化有望成为新的发展引擎,过去“错过了”的地方对发展更是期盼已久,干劲十足,应当首先受到政府的关注。

丁志明建议,以黄冈为例,在已建成的高速路、铁路出入口、站点附近大力建设10万人口的小城镇。这样可以吸引农民工回流,一定程度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选择这种地方,因为它们具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交通条件。

“我也在做一个产城结合的项目。”丁志明在黄石市长江大桥对岸的黄冈市散花镇,投资了一个面积达2000亩的办公耗材产业园,除每年上交逾千万的利税外,还吸引了地产、零售等现代服务业者入驻,将一个只有一条大街的集镇发展成商贸物流发达的小城镇。

“发展小城镇要有产业带动。”丁志明说,树立一个特色产业或许是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根基,这样才能加大政府投资基建的积极性,同时给未来农村人口转变生产方式后提供就业保障。

(本文来源:长江商报 编辑:牛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