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媒体聚焦 >> 文章详情

在发展中转变 ——湖北省走上质量效益经济之路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0-01-30 08:31   [收藏] [打印] [关闭]

荆楚网(记者樊晓燕) 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下,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正逐步走上一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新路。   

布局 :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历程看,湖北工业在较长时期内是一个“偏重型”的工业结构,主要依靠投资、出口需求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维持经济增长。这种结构,在国际金融危机袭击下,成为经济发展的“软肋”。   省委书记罗清泉指出,越是在形势严峻的时候,越要注意着眼长远,毫不放松地推进结构调整、积蓄发展后劲。   

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深化审视省情,通过实施“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开始了新一轮产业调整新布局。   

“两圈一带”,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湖北未来全面繁荣,堪称“近施”与“远谋”完美结合的范例。   

武汉城市圈率先发力。   

大东湖水网生态工程、花山生态新城、临空经济港……156个项目陆续启动,总投资5289亿元,个个都“打基础、管长远”。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紧跟其后。以生态为基础,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总投资1534亿元的81个重点项目立项,12个已开工的重点项目进展迅速。   

鄂东,总投资450亿元的武汉城市圈四条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半小时经济圈即将形成。   

鄂中,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实施,武汉新港率先起锚,迈向“亿吨大港、千万标箱”……   

“低碳”、“绿色”……出现在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布局上。“让湖泊修养生息”的《武汉宣言》出台,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开始推行,降低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写入地方施政目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化造林、循环经济成为2009年最亮丽的字眼。   

落子 :调优升级   

去年7月,大冶有色启动了总投资15亿元的铜冶炼节能减排项目。今年底项目投产后,可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0吨,减少50%的能源消耗,企业年增效益2亿元。   

大冶有色的选择,代表了我省传统支柱产业正积极探索全新发展路径。   

危机中,保增长、振兴产业,成为头等大事。   

省长李鸿忠指出,保增长不是保粗放增长,不是保落后企业,不是保无竞争力的产品,而是要增强产业、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省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产业结构调优升级方案。   

在钢铁、有色、汽车等10大重点产业中,全省优选2546个重点支持项目,总投资额5597亿元。重点产业的重点布局被凸显出来。   

以此为框架,我省出台千亿元产业工程、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到2011年,轻工、石化分别突破3000亿元,汽车、钢铁、装备、电子信息分别过2000亿元。   

产业振兴,关键是结构调优,实现产业升级,培育先进生产力。武钢三冷轧、东风自主品牌汽车、中国南车武汉基地、宜昌全通冷轧涂镀板……一大批能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先后获得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是结构调优的另一高地。   

去年底,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紧紧抓住示范区的机遇,举全省之力,支持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消费类电子和环保等五大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湖北发展的新引擎。对新兴产业扶持的“千亿元产业续集计划”迅速出台。   

结构调优、产业升级的另一面,是淘汰落后产能。2009年全省共关闭污染企业155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计划。   

出招:拉动消费   

外需急剧下滑,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迫在眉睫。   

省委、省政府为拉动湖北内需提出了“一揽子”计划。   

在农村,通过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建设,加大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的落实力度等措施,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2009年,我省农村市场消费潜力被充分释放,其零售额增幅连续12个月超过城市。   

在城市,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程,扩大社区居民消费;落实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发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消费方式,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模式。   

去年,物流业第一次被列入全省10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出台,催生了"金融谷"、创意产业基地、天河临空经济区等新的产业园区。去年,全省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长水平10.5个百分点。   

2009年,我省消费市场和消费品双双强劲发展。一个内地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中心和消费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