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聚焦 >> 文章详情
人大代表陈天会:多一点措施做好移民外迁安置工作
十堰是全国移民大市,全市350多万人口中,有新老移民65万,不管是相对数还是绝对数,在全国中等城市中都少见。
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大局,十堰将在3年内再移民18万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确保完成7.38万移民的外迁安置工作。如此高强度的移民搬迁,十堰准备好了吗?昨日,记者就此求解于省人大代表、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
多一点认识:国家工程、移民苦衷、刚性任务
“元月已过,2月春节农村习俗不搬家,省政府工作计划要求8月底前完成任务。这样算下来,7.38万移民要集中在6个月内完成,平均每天将有410人走在外迁的路上。”甫一坐定,陈天会就算了一笔账。
在我国水利移民史上,18万人的移民量或许算不上惊人。但从强度来看,三峡工程移民100万人,举全国之力移了18年。丹江口大坝工程国务院要求2013年完工,2014年向北京供水。十堰在今年完成7.38万外迁移民工作后,还要在两年内后靠搬迁10万人,从水位线下搬到线上。
“对此我们的认识是:首先,这是国家重点工程,移民搬迁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其次,数万移民,故土难离,他们要迁移的不仅是有形的房屋,更有数代人积累的人脉关系、数百年形成的风俗习惯,移民有苦衷、有牺牲;再次,这又是一项必须按时间节点完成的任务,没有任何弹性空间、回旋余地。”陈天会表情凝重。
多一点理解:移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移民搬迁,隔断了他们对故土的依恋,改变了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移民的心情需要理解,移民的贡献社会要认同。
“移民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搬一个家。他们世世代代在一地居住,搬迁后,小孩要转学、语言要调整、与当地人要合群。融入一个社会不是一代人的事。因此,移民们有这样那样的想法,都不为过。”陈天会说,“我们干部调动工作,都难免思想波动,何况连固定收入都没有的移民?”
除文化差异外,生产方式、耕作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也需要移民去面对。“在这里养鱼的,迁去后可能要种旱地;在这里种包谷的,在那里可能要种水稻。”陈天会举例。
多一点措施:办好民生天字号工程
移民搬迁与民生相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
大到房屋面积、房屋结构,小到大树小树各有多少棵、鸡有多少只、猪有多大、山林有多少亩、水里有多少网箱。细琐烦杂,却关乎民生。
这就需要在移民作出奉献的同时,全社会给予支持,迁出地与接收安置地要相互配合、良性互动。
“我们建立了层层包干负责的领导机制,加强了与接收安置地的对接工作,确保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损失减少到最低。对补偿,我们实行三榜公示、移民100%签字后才最终确定。”陈天会说。
对此番移民,陈天会很有信心,“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十堰多年积累的移民经验,我们有信心把这项民生天字号工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