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媒体聚焦 >> 文章详情

湖北省人大代表放谈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2-01-14 01:13   [收藏] [打印] [关闭]

汉口江滩让江城更秀美

湖北日报讯      记者孙滨卢平川 李剑军

1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在武汉代表团强调,武汉一定要牢固树立全面复兴大武汉历史地位的雄心壮志,成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核心城市。

省长王国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与长江中游省份合作,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培育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成为两会热度最高的一个新词汇。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向世界敞开,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随之提高。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工厂。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率先发展,成为公认的中国经济增长极,谓为“三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由外向型转向内外并举型。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提高和中产阶层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活力的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已成必然。新形势下,生产中心、流通中心、交换中心正加速向内地转移。去年,中部六省全部跻身“万亿俱乐部”,中部整体崛起已成大势。

目前,中国的国土开发格局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或称中三角)崛起正逢其时。顺应大潮,我们应当在共筑中国经济第四极中大有作为。

东风公司党委副书记范仲

产业第一 提升竞争力

“只有坚持产业第一,才能带动经济发展,增强中三角竞争力。”提及“中三角”构想,省人大代表、东风公司党委副书记范仲直言。

范仲说,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而言,无论哪个增长极,都是以经济高速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是核心。”范仲说,中三角最终是干出来的,只有自身强了,才有足够的底气,将这个“第四极”的城市集群变成现实。

在他看来,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是一个地区产业升级和优化的关键。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要加大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向高新技术、战略性方向推进。以湖北汽车产业为例,明年4000亿元的目标足够宏伟,单靠一二个产品或企业是难达目标的。中部产业体系也是这样,只有一批千亿元、甚至万亿元的产业群形成,才能整体崛起。

目前,东风公司在省内已形成以武汉基地为龙头,串联十堰基地、襄阳基地的汽车产业集群。他说,在打造中三角的进程中,湘鄂赣的城市群之间会形成一种磁场效应,吸引资源聚集,像东风这样的中部大公司更有机会延伸产业链。“我们愿意在三省的产业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带动整个中部汽车产业的腾飞。”

省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唐良智

武汉愿大开城门服务中部

复兴中的大武汉,如何在“中三角”中定位?省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唐良智说,“中三角”是个区域概念,形成新的资源核、经济核,才是发展的关键。

“三极”时代,伴随西部开发战略中成渝区域的凸起,中部地区资源受到一种“向外”的拉力。而今,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中,这种“向外”的拉力将逐步转化为“向内”的拉力。

唐良智形象地把“中三角”比作一场“集体舞”,只有武汉、长沙、南昌三市共舞,盘活区域市场、资源,拓展协作渠道,形成联动发展合力,才能形成要素资源聚集的“加法”效应。如果各自为政,分兵突围,只能是要素资源的“减法”。一加一减中,有着天壤之别。

在“中三角”的战略角色中,唐良智将武汉定位为“服务中部”。

他明确表示,作为中部支点城市,武汉会带头开放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医疗、交通、工业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助推城市集群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武汉以全新姿态融入改革开放大潮,打开城门,实施“两通”战略,呈现一派“江汉朝宗天际流”的景象。如今,喊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口号的大武汉,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唐良智表示,武汉要打造全国重要的铁路主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内陆国际门户机场服务中部,推动中部走向世界、吸引世界走进中部;建设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服务中部,促进中部的改革创新;构筑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服务中部,促进中部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市场要素向中部聚集,提升中部经济实力。

唐良智表示,“中三角”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武汉要有大担当、大作为。

刘经南院士

中游城市群必然崛起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崛起是一种必然。”出席省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表示。

这位出生在湖南长沙的著名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初发表言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即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可见,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中国和平崛起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体现在一批由龙头带动的城市群兴起。这种进程第一次浪潮在沿海兴起,目前在沿海地区形成三大城市群,其趋势正由东向西推进,形成第二次浪潮。我国中部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雄厚的人才技术储备、旺盛的市场需求等,在东部发展的带动、辐射下,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快速期。其中,长江中游流域有近2亿人口,拥有丰厚人才、人力、水利、矿产资源,具有特别的优势。这些基础和条件决定了长江流域中部必然是下一个城市群崛起的中心。

中国前三个城市群发展都是协同发展的产物,都是通过大量技术、资金、物流聚合,同时重新配置,实现整体效应放大。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即“中三角”要发展,也要突出协同发展。只有实现资源要素聚集、优化、提升、重新配置,体现信息共享、利益均沾,才能形成突破性发展。

刘经南认为,协同发展是有序化发展,“中三角”协同发展的形成需要一个领头羊、凝聚核,否则群龙无首,难以形成群体优势。只有龙头与其他相关城市地区协同发展,才能形成辐射中西部、影响中国乃至带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