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聚焦 >> 文章详情
湖北省“两会”展望:白发垂髫不再困守孤灯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黄璐
白发老人,垂髫稚子,归心似箭的旅人。
正逢春运,熙熙攘攘的大军中,很多人已很久没见过父母和孩子。与此同时,襄阳市谷城县,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1万人,子女不在身边的60周岁以上老人约5万人;鄂州市阮湾村花山红湾,每天都有老人孩子在村口眺望徘徊……
这一幕,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类似场景。
“一老一小”的重大课题
省政协委员、宜昌市政协秘书长尚葵,多年从事妇女儿童工作。到农村调研时,她遇到一个十分孤僻的孩子,不论跟他说什么,孩子始终不开口。
这孩子是一个留守儿童。今年的省两会上,尚葵向省政协提交了“关注留守儿童”的提案。
出门一把锁,归来一盏灯,与留守儿童一样需要亲情的,还有空巢老人。据统计,2010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97.4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135万人,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数的8%。这“一老一小”两个庞大的数字,引起代表委员们高度关注。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苏征耀介绍,目前社会焦点大多集中在城市养老上,对农村养老的更严峻状况却有所忽视。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我省农村老龄化问题严峻:“有的村,杀猪都找不到人干。”
长年扎根农村的省政协委员、潜江市渔洋镇金城村村主任、金城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承平说,留守儿童由隔代老人照顾,祖辈给予过多的宽容放纵,孩子们缺少健全的关爱和引导,遇到困难不能获得安抚,出现差错得不到及时纠正,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同样,空巢老人的精神依托也存在缺位。
省政协委员、宜昌市得胜街小学教导主任陈芝慧说,老人孩子们独自呆在家乡,即使物质条件充裕,但内心空虚寂寞,精神上缺少慰藉、没有心理疏导。关注“一老一小”,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多方合力构建阳光家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省政协委员、民盟武汉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陈彩凤建议,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修建和新建一批养(敬)老院,使更多空巢老人得到照顾和服务;搭建“安全网”,建立老年人应急求助信息系统,老人如遇突发事故,社区服务中心即可火速上门。
郑承平委员认为,消解城乡壁垒,使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让他们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学习、生活;通过产业调整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尽可能改变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是这一问题的治本之道。
如果政策到位,养老育小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吗?尚葵委员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全社会积极参与。”
针对这两个特殊群体,我省志愿者已相继开展了“爱心妈妈”、“阳光家园”等帮扶活动,通过集中关爱与心理辅导,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依。代表委员们还建议,弘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政府引导下,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互助志愿者团体网络,工作之余,在自己工作的城市暂行照料他人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也由当地志愿者代为照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两会之后就是春节,代表、委员们希望,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保障体系到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能获得更多的亲情慰藉。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