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工作交流 >> 文章详情

破局·重构·跃迁——黄冈智慧人大解码数字时代基层民主新实践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7-10 09:49   [收藏] [打印] [关闭]

公文流转周期锐减80%,民生诉求72小时响应……在湖北省黄冈市,一场以数字化赋能人大工作的深刻变革,正有效破解基层民主运行中由来已久的信息梗阻、监督迟缓和履职脱节难题。黄冈市人大常委会构建的市县乡三级智慧人大系统,通过“制度赋能、技术驱动、用户导向、数据融通”的融合创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重塑民主参与深度与广度,为数字时代发展扎根基层、高效运行、富有活力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极具示范意义的“黄冈样本”。

一、破局:数字化转型破解基层民主“三重困境”

基层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长期深陷“信息衰减—监督滞后—履职失联”的恶性循环。黄冈市人大常委会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制度创新,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智慧人大系统,全面再造“信息流—监督链—履职网”。

全域覆盖的数字基座: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视频会议系统,保障跨区域议事决策高效畅通,疫情封闭期间法定会议能够正常召开。系统全面接入五级人大代表、市县乡三级人大工作者、议案建议承办单位、代表联络站管理员等4类主体,用户总数达17310个。

数据驱动的融合中枢:环保监督平台实时接入全市大气水质数据,成功预警化工园区污水排放9次。预算联网系统通过大数据横纵向对比,精准捕捉2024年预算执行问题35个。在麻城市盐田河镇,代表走访发现的破损道路问题,通过系统流转迅速转化为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坑洼小路蜕变为象征民意的“民主路”。

集约共享的建设路径:采用“市级统建、三级共用”模式,避免县乡重复投入。791个线上代表联络站、11978名五级代表纳入数字化网络,代表家站点平台延伸至最基层。黄州区路口镇选民通过扫码反映“早餐店缺失”问题,系统72小时内响应解决,验证了“指尖民主”的现实生命力。

二、重构:数字技术驱动履职体系“三维跃升”

黄冈智慧人大系统绝非简单的工具替代,而是对人大核心职能进行了深层次的数字化重构,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立法、监督、代表履职效能。

立法民主的全链条再造:在《黄冈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和管理条例》立法中,平台将草案推送至各代表联络站,一月内汇集建议300余条,其中25条直通法规文本。创新实践《养犬管理条例》“数字普法”,向代表推送法律图解、开展饲养普查,引导对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形成“立法—普法—监督”闭环。

监督效能的穿透式升级:环保监督平台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实时追踪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进度。预算联网系统对35家单位执行异常自动触发函询。在英山县石头咀镇,民生实事监督形成“年初问选题、年中问进度、年底问效果”的数字链条,代表分片扫码监督项目施工,实现资金流向全程可追溯。

代表履职的沉浸式体验:代表通过APP实现“码上见选民—随手拍问题—线上评履职”全流程数字化。2024年,417名代表通过“随手拍”提交环保问题612件,办结率达84%。履职平台自动生成“数字档案”,全年乡镇人大发起活动624次,8144人次扫码签到。在英山县,代表通过平台接收选民诉求后直接约见政府部门负责人,高效推动“百姓盼”转化为“政府办”。

三、变革:机制创新构建数字民主“闭环生态”

黄冈智慧人大的创新本质在于“制度—技术—社会”的三维耦合。通过三大核心机制创新,构建起“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完整闭环,推动民主参与从“形式化”向“实质化”跃迁。

民生实事“闭环生成机制”:在武穴市石佛寺镇,镇政府2023年通过平台“海选”征集建议115个,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征选”,进站接待群众1700余人次,最终联合政府“筛选”,按“五个不纳入”原则确定6个精品项目。这种“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机制,精准对接民需。

监督议题“双向生成机制”:黄冈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评议通过平台发动10万余人次投票选定被评部门;2024年监督计划吸收公众建议150余条。在营商环境监督中,平台征集企业意见后自动生成问题清单,推动政府“刀刃向内”整改,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问效。

民意转化“全时响应通道”:2024年,平台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汇集代表建议110余条,推动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学生家长通过网上代表联络站反映午睡难题,2025年全市投入2100万元选定40所中小学试点“趴睡”变“躺睡”。国资监督平台融合预算、审计数据,创新“公物仓管理”模块,促进资产高效流转。这些实践有力验证了数字技术对民主深化的乘数效应。

四、启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四维密码”

黄冈实践揭示了人大数字化成功转型的深层逻辑:四大要素构成“技术—制度—社会”的稳定三角结构,有效规避“唯技术论”的形式主义与“制度滞后”的效能损耗。

制度赋能的刚性支撑:湖北省人大将其列为试点并给予资金支持,黄冈市委纳入改革项目。黄冈市人大常委会推行“五问工作法”,首问即“是否用智慧人大”,建立“三个所有”应用要求,所有人员必须使用、所有委室必须接入、所有重点工作必须依托。关键性制度保障如《预算联网监督数据报送规范》,明确数据报送内容、时间、方式和标准。

用户导向的设计哲学:系统开发坚持“好用、实用、爱用”原则。OA平台让公文处理人员减少三分之二。“扫码见代表”操作极简,老年人可轻松掌握。乡镇代表通过APP签到自动生成履职档案。在蕲春县,人大代表经培训后,已能熟练使用平台开展立法调研。

数据融通的突破创新:环保平台整合7个部门监测数据,建立水质变化预警模型。预算系统开发横纵向对比算法,精确定位执行偏差。立法平台嵌入文本智能比对工具,自动标识法规修改差异,数据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民主内核的价值坚守: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民主深化。在麻城市盐田河镇道路改造项目中,从选民反映到竣工全程平台留痕。在团风县,代表“随手拍”解决垃圾堆放问题后,系统自动向群众推送办理结果。技术成为民主实现的加速器,而非替代品。

五、进路:从“工具赋能”迈向“制度变革”的跃迁路径

站在新起点,黄冈智慧人大面临从“工具赋能”向“制度变革”的深层跃迁,需构建“技术驱动制度创新、制度保障技术效能”的良性循环。

数字能力升维:打破数据孤岛,推动与“一府一委两院”平台全面对接。探索开发AI立法辅助系统,自动识别法规冲突条款。运用区块链建立议案建议溯源机制,确保民意真实完整。

制度创新深化:推动制定智慧人大相关条例或决定,明确数据权责边界。探索建立“代表数字工作室”,培育数字化履职先锋。制定线上议事规则,规范网络听证、电子表决流程。

民主效能飞跃:开发“政策沙盘”,让群众模拟民生项目资金分配。建立监督议题众筹平台,由公众票选年度监督重点。创设“民主效能地图”,可视化呈现每项建议的落实轨迹。

路口镇早餐店的炊烟、盐田河“民主路”的车流、预算系统拦截的警示,这些来自黄冈的基层图景,共同诉说着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其探索深刻昭示,技术红利唯有深植制度土壤,方能催生民主治理的蓬勃生机。在这里,民主化为可感知的效率、可参与的决策、可监督的权力。黄冈实践,不仅为基层民主深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路径”,更以其制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标注着中国式民主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杨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