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交流 >> 文章详情
专业赋能聚合力 精准履职促发展——麻城市发挥专业代表小组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
麻城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以系统性思维创新代表履职机制,围绕“聚力支点建设”主题,组建专业代表小组,打破地域与层级限制,通过创新服务阵地、深化一线履职、构建闭环机制,深入开展专业代表小组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聚焦专业赋能,以专业编组构建履职新矩阵
为突破传统地域代表小组在服务特定领域、解决专业问题上的局限性,市人大常委会重构代表履职组织形态,打造“专业+地域”的立体履职网络。科学设置专业体系。按照全省“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工作方案,围绕“聚力支点建设”大主题,以“服务项目建设”为切入口,结合市委明确的产业倍增、科创引领、枢纽提能、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民生改善“七大行动”,市级层面组建设立司法监察、产业发展、城建环保、财政经济、社会建设、农业农村等6个专业代表小组,每组由15-30名代表组成,成员涵盖相关领域行业骨干,与全市115个地域领域代表小组交叉开展活动,让代表从“全能型”转向“专长型”,为精准履职奠定基础。创新搭建服务阵地。依托开发区工业邻里中心,创新设立工业邻里中心代表服务站。将6个专业代表小组里面涉及科技创新、项目审批、行政执法、教育管理、金融服务等相关涉企职能的行业人大代表编组进站,接入“智慧人大”信息平台。将代表履职二维码进行公示,企业只需扫码留言,就能便捷联系代表,反映诉求。同时,将相关法律法规、惠企政策、金融产品、办理流程等12类信息资料进行公开,为园区企业和员工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企业来大厅办事可现场查阅了解,获取发展所需的最新信息。自4月运行以来,服务站已接待企业咨询68次,政策查询量达163人次。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制定《专业代表小组履职规范》,建立“三定”机制:每月定期安排选民接待活动;进站代表定向结对联系相关企业;要求每名代表每年至少提交1件专业领域建议、参与2次专题调研或专项视察活动,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宣传惠企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同时推行“履职公示”制度,每月在服务站公示代表活动次数、解决问题数量,接受企业监督,倒逼代表从“被动履职”转向“主动服务”。服务站成为全市首家设立的专注服务项目建设、助企纾困的新站点,拓宽了政企沟通新渠道。
二、深耕一线破题,以一线履职服务企业零距离
专业代表小组的生命力在于行动,价值体现于实效。各专业代表小组深入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积极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专项议题以及作出相关决议、决定提供专业化意见建议。专业领域代表通过走出会议室、沉到最前线,构建“代表精准把脉、部门协同会诊、现场闭环办理”的一线解难新机制。沉浸式调研摸实情。6月25日,财政经济专业代表小组组织23名人大代表和相关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深入经济开发区企业园区开展“聚力支点建设·服务企业”代表活动,实地走访湖北腾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北楚韵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现场查看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设备以及运营状况,听取企业代表意见建议,切实为园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协同式办理解难题。“随着规模的扩大,我们企业招聘了不少外地员工,还有很多家在乡镇的员工,子女就学问题是员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希望政府能够在学校资源的协调、入学政策的优化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让员工们能够安心工作……”企业负责人围绕人才引进、用工需求、要素保障、政策落地等方面,提出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各自工作职能职责,宣传政策要点,现场答疑解惑,对企业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答复,针对暂未解决的问题,明确了责任部门与办结时限,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精准化宣传送政策。针对企业“政策不知晓、知晓不会用”的痛点,财政经济专业小组人大代表化身“政策宣传员”,立足财税、金融领域专业优势,把惠企政策的“专业术语”转化为企业能懂的“家常话”。组织工作专班按“税收优惠、金融支持、要素保障”三大类梳理汇编《惠企政策实用手册》。为了让政策“随时可查”,还将手册内容录入“智慧人大”平台,生成专属二维码张贴在工业邻里中心代表服务站,企业扫码即可在线查阅、下载电子版,让政策“听得懂、用得上”。
三、构建闭环机制,以机制创新激活履职源动力
专业代表小组的生命力,在于常态化运行和可持续成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度建设,将“阶段性活动”转化为“长效化服务”,确保助企纾困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建立履职激励机制。将专业小组履职情况纳入代表履职评价体系,从“活动参与、建议质量、问题解决”三个维度量化评分,结果作为代表评优、连任推荐的重要依据。设立“专业履职之星”,在代表联络站公示,增强代表责任感。同时,为专业小组配备联络员,提供调研经费、资料支持,保障代表“履职无忧”。完善跟踪督办机制。不断完善代表建议办理跟踪督办机制,对代表行动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办理情况持续跟踪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在要素保障、社会服务、科技赋能方面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对调研收集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和预期效果,由对应专业小组跟踪监督。财政经济小组建立“企业诉求办理进度表”,每月通报;司法监察小组对涉企案件办理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案结事了”。构建成果转化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对各专业小组调研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明确目标、集中力量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切实将法律要求、民主实践转化为助企纾困的实际成效,推动代表行动更有深度、更具实效。代表小组活动实现从“分散履职”向“精准发力”转变,从“泛泛建言”向“专业献策”转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
下一步,麻城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化专业代表小组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履职效能,让专业优势更突出、服务企业更精准、发展助力更强劲,为麻城 “建成中心、建功支点”贡献更多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