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交流 >> 文章详情
荆门市东宝区:在支点建设中彰显代表作为
荆门市东宝区五级人大代表自觉投身“聚力支点建设·建功‘两个先行区’”代表行动,收集民意、反映民声,调查研究、视察监督,为人民群众代真言,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立足双岗建功,争做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加快发展的参与者、推进基层民主治理的实践者。我们通过实地走访代表联络站、与人大代表及群众座谈、查阅相关工作台账等方式,对全区人大代表参与行动的情况开展调查,既总结了实践中的亮眼成果,也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一、主要做法
(一)建强联动机制,凝聚行动合力。常委会牵头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动员部署、多元履职、特色推进、督导提升”全流程步骤,构建领导小组统筹、专班推进、代表小组落实的三级联动体系。624名五级人大代表按区域、行业组建33个代表活动小组,实现全员入组、任务认领;同步建立常委会领导片区督导、专工委室跟踪问效机制,通过实地走访、台账核查等方式动态纠偏,确保行动方向不偏、节奏有序。
(二)拓宽履职路径,架起民生桥梁。以“深入基层、精准服务”为导向,推动代表履职走深走实。一是开展“三进三访”活动。组织代表进企业、进村居、进一线,访民情、访民意、访民智,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直面群众与发展需求。二是发挥行业优势。引导代表立足职业特长履职,如环保领域代表推动生态宣传、乡村建设领域代表领办示范点建设等。三是优化履职阵地。推动33个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社区服务中心等融合建设,打造“一站一品”特色品牌,同时通过“选民接待日”“代表码上见”等线上线下渠道,畅通民意收集全天候通道。
(三)创新特色载体,激活治理效能。推出一批靶向性强的特色行动,让代表履职更具穿透力。创新“人大代表·社区居民议事面对面”工作法,组织代表、群众、部门等“五方”参与,以“接、访、议、督、评”闭环解决民生问题,衍生出“周四说事”“荆城意站”等特色形式;推行“局长进站”,推动20余个区直部门负责人进站与代表面对面,现场回应校园安全、街区治理等关切,形成“问题收集—交办—反馈”闭环;引导代表“聚焦小切口”发力,围绕产业发展、农旅融合、生态保护等领域组建专项服务团,开展精准调研、建言献策。
二、实践成效
(一)民生难题“逐项破”,群众获得感升温。通过“三进三访”“议事面对面”等载体,代表累计开展行动46次,接待群众589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87余件,推动解决民生难题36件。仙居乡代表发现李坪村等村泵站失修、沟渠淤堵问题后,协调部门及时维修清理,解决20件农田用水问题;龙泉代表小组通过“荆城意站”推动团结社区98户居民下水道改造,彻底解决雨天积水难题,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地见效。
(二)基层治理“活力增”,协同效能提升。特色行动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周四说事”“代表来了”等议事品牌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办结率达94%;“局长进站”推动部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如竹皮河代表联络站聚焦荆楚理工学院北门“小吃街”规范问题,通过“代表搭台、部门现场办公”形成专项报告,获领导批示后推动问题解决,部门响应效率显著提升。
(三)发展大局“精准嵌”,助推战略落地。代表主动对接“六大攻坚战”重点领域,以“小行动”服务“大发展”。子陵铺镇产业发展代表服务团围绕楚宝黑头羊种业产业园等项目调研6次,提出建议12条,推动凯龙钙基产业园提前开工;泉口代表小组调研仙居乡农旅项目,建言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助力城乡互动;栗溪镇代表开展防灭火专项行动,劝返携带火源群众120余人次,龙泉代表小组参与漳河保护宣传覆盖群众三千余人,在产业、生态等领域形成代表推动、多方跟进的良好局面。
三、薄弱环节
(一)代表履职主动性有差异。少数代表对行动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将参与视为任务完成,存在被动配合现象;新当选代表因对履职流程、政策要求不熟悉,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底气不足,主动调研、深入思考的意识有待强化。
(二)活动深度广度待拓展。多数活动集中在解决具体民生小事,对支点建设中产业升级深层瓶颈、“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公共服务均等化长远难题等系统调研、精准建言较少;部分活动存在走过场倾向,调研浅尝辄止,建议缺乏数据支撑与可操作性,难以触及深层次问题。
(三)部门协同联动不紧密。涉及多部门的问题办理中,存在“人大推动,代表呼吁,但部门衔接不畅”的新情况新问题。如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相关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主办单位统筹协调不力,协办单位敷衍推诿,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导致代表合理建议落地缓慢,影响群众对行动的整体评价。
四、几点启示
(一)“思想引领+能力提升”是代表履职的动力源。代表的主动性与专业性直接决定行动成效。需通过专题培训、典型宣讲等强化思想认同,让代表认清履职与发展民生的关联;同时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对新代表抓基础流程教学,对老代表抓专业领域提升,赴先进地区考察,让代表想履职、更会履职。
(二)“对接大局+聚焦民生”是行动实效的落脚点。代表行动既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唯有引导代表主动对接“支点建设”“两个先行区建设”等战略方向,在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开展靶向调研,同时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将小民生与大发展衔接,才能让履职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三)“机制协同+氛围激励”是长效推进的保障网。破解部门协同难题,需建立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定期会商机制,对复杂问题提前沟通、明确分工;完善代表履职评价激励机制,将行动参与度、建议质量等纳入评价,对表现突出的代表表彰宣传,营造比学赶超的履职氛围,让代表行动持续有活力、见实效。(张红星、袁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