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交流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创新“一线工作法” 提升代表履职效能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创新实施“一线工作法”,以“聚力支点建设 代表在一线”为统领,推动代表履职平台向基层延伸、服务向前迈进、成效惠及百姓,构建起“平台在一线搭建、问题在一线解决、作用在一线发挥”的代表履职新格局,实现代表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富实效。
一、平台在一线:构建三级网络,打通履职“神经末梢”
襄州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1+85+N”三级履职网络,形成“一建二用三功能”特色模式,累计开展各类履职活动200余次,推动代表履职平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赋能”转变,实现区级统筹、镇街联动、末梢发力的整体效能。
“建”强基础,构建全域覆盖履职体系。建立“区—镇—村”三级标准化履职平台,通过体系化布局、项目化运作,实现民意收集与监督落实的双向贯通。在平台建设方面,以1个区级代表履职中心为中枢,85个标准化联络站为支点,N个立法联系点和社会观察点为延伸,统一功能定位、运行标准和工作流程,确保三级平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履职常态化。在效能转化方面,创新构建“1+3+N”监督机制,即区级履职中心统筹指挥,3个镇街片区联络站协同推进,N名人大代表驻点落实。如在朱集镇“安全饮水工程”中,通过上下联动,推动翟湾水厂日供水量提升至800吨,20条建议全部落实,惠及1050户村民。
“用”出实效,激活收集处理双重效能。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民意收集站”和“问题处理站”作用,建立健全“收集-研判-交办-督办-反馈”全链条工作机制,累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78件。一是织密网络广纳民意。以代表联络站为依托,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常态化开展“五进”活动,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上半年累计收集意见建议300条,其中民生类诉求占比72%,企业发展类问题占比28%。二是精准施策破解难题。强化统筹协调功能,建立三级分类处置机制。跨部门难题“联动办”:对于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问题,由区人大常委会牵头协调相关部门联动解决。如协调解决人保公司税收流失问题,促成首笔164.7万元税款回流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民生热点“重点办”:对于涉及面广的民生问题,纳入重点督办清单,如商贸城东路整治中,协调城管、交警等部门联合执法,实现摊贩疏导与道路畅通双赢;企业需求“精准办”:对于企业发展难题,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在郜马西路建设中,多次走进际华3542 代表联络站召开现场推进会,促成6车道市政道路如期建成通车。
“功能”拓展,释放平台综合服务效能。坚持系统谋划,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履职阵地”“立法前哨”“治理平台”三大功能,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见效。一是打造代表履职主阵地。以代表联络站为载体,建立健全代表活动常态化机制。领导干部代表带头示范,推动解决洪山头公园建设、城区排涝等民生实事、民生难题;发挥专业代表小组作用,组织农业农村代表组开展《种子法》执法检查,形成5类问题清单并督促整改。二是构建立法征询直通车。贯通代表联络站和立法征询点功用,对《医疗保障法(草案)》等8部法律法规,征集103条建议。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组织代表嵌入网格,建立“代表联络站+信访工作室”联动机制,推动龙王镇96名代表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土地流转等矛盾41起。
二、履职在一线:完善闭环机制,推动问题“见底清零”
构建“调研-收集-建议-督办”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组织代表深入一线走访群众企业2000余人次,推动56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调研在一线开展,摸清社情民意“活情况”。突出调研专业性,组织代表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开展专项调研120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28份。在龙王镇“小田并大田”调研中,组织代表重点查看灌溉渠道、机耕道路等设施,推动完成1.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双沟镇特色农业发展调研中,专业代表小组提出的12条技术升级建议全部被采纳,解决8项产销难题。
问题在一线收集,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搭建“固定接待+专题活动+项目征询”立体收集网络,系统梳理道路修缮、饮水安全等民生诉求350条。指导四级人大代表在“活动周”期间建立问题台账,对房屋漏水等民生问题分类登记。在石桥镇旱改水项目视察中,代表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交流,收集的机井改造建议全部纳入办理流程。
建议在一线形成,推动民生实事“早落地”。注重将调研发现、群众诉求转化为具体建议,创新建立“建议办理—项目督办”工作机制。在建议办理环节,朱集镇试点“三色管理”工作法,对130条群众诉求按“即办(蓝)、协办(黄)、上报(红)”分级处置,镇村可办问题解决率达80%以上;在项目督办环节,实行分级督办。10个区级代表监督小组专项督导智慧停车“一张网”等10个重点项目;12个镇级代表团全程跟进27件民生实事,推动13个项目提前竣工,实现从建议收集到项目落地的闭环管理。
三、服务在一线:创新三维体系,激活发展“强劲引擎”
坚持把服务作为代表工作主线,创新建立“选民-企业-代表”三维服务体系,上半年累计开展服务活动180余次,解决各类问题78件,实现服务对象广覆盖、服务效能大提升。
为选民服务,多元解纷护民生。构建“代表+”协同服务矩阵,用服务实效赢得群众信任。一是深化“代表+法官”联动,组织代表依托法庭联络站平台参与调解,成功化解建设工程等纠纷29起。二是建立“代表+物业”协商机制,通过“代表牵头、物业响应、业主参与”的三方议事平台,破解物业费收缴、停车位管理等12类社区问题。三是创新“听证+调解”模式,通过“代表听证会”有效化解土地纠纷,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
为企业服务,优化环境促发展。一是精准对接解难题。创新建立“代表走访+专题调研+联席协商”服务模式,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精准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上半年累计开展企业走访活动60余次,收集企业诉求84条,推动解决融资、用工等实际问题23个。二是招商引资提质效。建立“常委会领导牵头、代表小组联动、专工委协同”的工作机制,全程跟进重大项目落地进程。促成浩吉铁路物流枢纽重要战略协议签署,推动总投资5亿元的襄州北站配煤基地项目落地,首发载煤3300吨,实现襄州北货场运营零突破。三是多措并举强保障。开展营商环境专题调研12次,组织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会,推动解决行政检查、政策兑现、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11个;强化法治保障,专项调研法院破产审判、检察院涉企法律监督工作,推动完善破产重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为代表服务,强基提能增本领。实施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法律知识、调研方法等专题培训6期,组织跨区域考察交流4次,拓宽代表履职视野、提升代表履职本领。年初举办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年中分片区召开座谈交流会,学习法律知识、分享履职经验。指导专业代表组开展特色活动,如教科文卫代表组开展“灵魂三问”大讨论凝聚共识,城建环保代表组邀请专家普及《大气污染防治法》,党群代表组邀请民政部门讲解“一约四会”知识,让代表履职更专业。(郑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