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工作交流 >> 文章详情

​宜城市:产业链上建小组 人大赋能促发展

——关于“代表小组建在产业链上”的实践经验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9-15 14:59   [收藏] [打印] [关闭]

当郑集镇鸭农扫描二维码获取生态养殖方案时,当楚大鸭业的鸭产品通过数字平台发往全国18个直供仓时,当东方化工产业园的硝化项目以“48小时决策速度”敲定落地时,宜城正以一场深刻的“履职革命”,让人大代表的身影活跃在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这场将代表小组嵌入7条重点产业链的创新实践,不仅让“宜城板鸭”溢价三成、“宜城米”品牌价值倍增,更以142名代表的专业力量,筑起了产业强市的坚实根基,为基层人大服务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一、精准嵌链:构建履职闭环,筑牢发展基石

以产业链布局为经纬,宜城将代表履职的“根系”深扎产业土壤,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精准服务体系。围绕硝基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7条核心产业链,精选142名深耕一线的各级人大代表,组建7个专业代表小组,实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代表履职就覆盖到哪里”。

为确保机制高效运转,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以精准化、闭环化、协同化、实效化为核心的“四项机制”:通过紧扣产业链时间节点、工作要点、技术关键点、联动结合点实现精准锚定,让代表履职靶向聚焦产业核心需求;以“五张清单”(问题、建议、责任、督办、销号清单)实施闭环管理,年初精准选题,活动后形成全链条履职路径,确保过程可追溯、成效可量化;依托联络群打通沟通壁垒,通过代表联动、面对面协调等凝聚政企学研多方合力,破解跨领域难题;围绕市委产业部署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点对点”调研等活动,推动代表现场“问诊把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彰显履职价值。各级代表紧扣市委产业部署,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调研,通过执法检查、专题座谈等形式,邀请政企学研多方共商发展大计,累计提出前瞻性建议80余条,破解土地、技术、资金等瓶颈40余个,让代表履职从“泛泛而谈”转向“精准滴灌”。

二、专业强链:激活创新动能,锻造产业筋骨

依托代表的行业深耕优势,宜城推动人大履职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以专业力量破解发展梗阻。在鸭产业链,襄阳市人大代表、楚大鸭业董事长任玉保牵头拿下“宜城板鸭”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业领域代表主导制定的《肉鸭生态养殖规程》成为行业标杆;粮食产业小组推动“宜城米”种粮一体化基地建设,品牌价值实现翻番;硝化产业小组促成产学研协同攻关,废水循环技术让企业成本降低三成。

代表小组更以监督利剑打通产业链堵点:小龙虾产业小组的市场监测报告筑起风险防线,瓜果产业小组在方雪梅代表带领下推广高端黄桃3000亩,亩均收益超4000元并延伸出采摘经济;鸭产业链小组围绕“养殖升级、加工提能、品牌塑造”,推动楚大鸭业扩建屠宰线、提升即食菜品产能,年增产值超2亿元。从郑集鸭链联络站到刘猴葛根基地,代表活动阵地扎根一线,让履职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三、赋能兴链:数字驱动变革,共享发展红利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擎,宜城为产业链装上“智慧大脑”。郑集镇鸭产业链联络站的数字平台整合交易撮合、技术服务、金融支持等功能,实时对接全国市场,降低物流成本25%,2024年线上交易额突破3.2亿元,占产业链总产值三成;“鸭农贷”累计授信3000万元,让32户主体获得发展活水。

在项目攻坚战场,企业家代表跑出“宜城速度”:朱艳丽、系祖斌等代表梳理硝化产业招商图谱,成功引进中国兵器集团近百亿投资;面对30亿元H项目的多地竞争,代表小组推动市政府48小时敲定关键决策,助力东方化工产业园项目全面开工。

利益联结机制让发展成果普惠民生:鸭产业链“公司+协会+合作社+电商+农户”模式带动2500户年增收1.5亿元,孵化27个直播团队,吸引120名大学生返乡、130名脱贫户就业;葛根产业链“代表+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模式催生绿色种植基地;“鸭文化节”“黄桃采摘节”联动直播带货,日销超百万单,让“宜城板鸭”“宜城米”成为富民强市的金字招牌。

从精准嵌链筑牢根基,到专业强链激活动能,再到赋能兴链共享红利,这一探索既让代表履职有了精准坐标,也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持久动力。未来,宜城人大将继续深耕这一实践路径,不断完善机制、优化服务,让人大代表在产业链上的履职更精准、更高效,以持续的制度创新,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美好生活保驾护航。(宜城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