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工作交流 >> 文章详情

发挥“三个作用”推进“三个转变” 襄阳人大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10-20 10:53   [收藏] [打印] [关闭]

人大信访工作是党和国家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大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和依法履职的有效阵地。近年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发挥“三个作用”、推进“三个转变”,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信访法治化向“前端发力”转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这些也是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注重前端发力,真正把“预防法治化”落到实处。

以往,襄阳人大主要依靠信访窗口接待群众,相对比较被动,大多是“头痛医头”处理个案诉求。现在,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思路、勇于破题,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打好源头治理“主动仗”,拓展完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渠道和机制,从“抓末端、治已病”转向“抓前端、治未病”。

思路一转天地宽。回应群众诉求是人大机关应尽的职责,但工作绝不能仅停留在处理个案上,不处理个案并不是不解决群众的问题,而是更多地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解决大多数群众急难愁盼,从前端发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全市建成500余个“一站两点”即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社会建设观察点,既是代表履职平台,又是根植基层的民意表达平台,还是延伸信访工作的“触角”和解民忧、聚民力的“关键枢纽”。“神经末梢”直抵“最后一公里”,让民声入耳、民意落地、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触手可及”。

为了推进“站点融合”构建“一站式”集成体系,2025年8月,市人大机关出台《关于推进“一站两点”融合建设的工作方案》,确立了阵地共用、队伍共建、活动共推、成果共享的融合机制。站点的“小窗口”映照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舞台”,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赢得了广泛认可和好评。

搭建民意“连心桥”。常委会组成人员带头联系代表、代表广泛联系选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线下+线上”架起双轨“连心桥”。如今,511个代表联络站“大门常开、代表常在、选民常来、活动常有”正成为代表履职新常态,人大代表通过制度化渠道参与信访工作。南漳县和襄城区分别还开通“网上人大代表联络站”“数字人大”小程序,实现“线上提”“码上办”,群众指尖轻点即可把意见建议抵达代表案头,代表及时响应群众心声,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全天候。

今年,全市90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参加“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和“代表集中活动周”,聚焦民生诉求“前置化”解决,将“群众关切”转化为600余件代表“金点子、好办法”,助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难点问题。4月23日,老河口市孟楼镇曹营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开展“代表集中活动周”专题活动,聚焦鄂豫边界矛盾纠纷联防联调难题,深入边界村及法庭、司法所等治理一线调研,并积极建言献策“建立省际联防联控专班,设立24小时联动热线,深化‘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从而推动边界治理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共治”,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防火”。

驾起立法“直通车”。市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延伸“触角”建立了21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今年,让联系点收集的200余条意见建议搭上“国字号”立法“直通车”,同时收集对《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的意见建议300余条,把群众意愿变成立法“金点子”。3月25日,襄城区民主路社区组织开展《襄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修改征求意见活动,群众代表围绕文明养犬、机动车停放管理、公共场所噪声管控等民生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这是襄阳人大推动“开门立法”的缩影。

织密社情“晴雨表”。市、县两级人大在滨湖社区、民主路社区、麒麟文创园等地点建立市级7个+县级10个社会建设观察点,打造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微单元”,以民情恳谈会、庭院协商会、“代表·群众·部门面对面”“数字人大”为形式,“线上+线下”织密民声感知网和社情“晴雨表、信号灯”。今年3月,针对市级观察点“12345热线”发现的社会保险类政策性诉求激增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现场答疑解惑、解决问题,收集意见建议130多条,宣讲政策近300人次,促使此类诉求持续下降。

来自“家门口”“接地气、冒热气”的“鲜活”建议向人大传导,群众的“呼声”就是履职的“哨声”。从观察点收集的反映“为老服务”问题较为突出,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居家和社区养老公共服务工作”列入监督议题,推动解决民生关切期盼。

发挥“专业人士”作用,推进信访法治化向“靶向施策”转变

“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受理办理法治化”是信访法治化的重点难点。在不少群众看来,人大监督“一府一委两院”并且有任免权,向人大机关反映诉求逐年增多,在交办转送上存在“大呼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放现象,也难以破解群众“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瓶颈问题。如何从“粗放”到“靶向”从而解决瓶颈问题?

答案是“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市人大机关以机制筑基,根据《信访工作条例》和上级人大相关制度,近年陆续出台与相关部门贯通协同联动机制以及“一站两点”建设等五个相关制度。今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市人大机关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实施办法》,深入推进源头预防、依法受理、依法办理、重点事项交办督办、贯通协同、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了工作流程、措施、方式方法,增强了实效性。

发挥“专业队伍”作用,法律顾问逢“周二”接访坐诊,从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角度“面对面沟通+背对背疏导”开展甄别研判、法律咨询、路径指引和释法明理,引导当事人依法依规依程序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同时把信访工作过程变为法治宣传教育的过程,有效纾解群众“心结”。建立了“人大司法在线监督平台”,法律顾问观看“线上”庭审,并对改进审判工作提出建议,为人大司法监督提供依据。

同时,建立常委会领导定期召集协调会议制度,推进类案解纷和有关部门研究改进工作。近三年,市人大机关接处信访事项上千件,对400余件涉法涉诉事项起到了化解矛盾“稳定器”、法治宣教“传播器”作用,诉求由“无解”到“优解”,群众从“信访”到“信法”,助推形成法治化良好氛围。

化解信访积案是“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面对疑难杂症、“硬骨头”“烫手山芋”的信访积案问题,市人大机关以强烈的政治担当,高位推动,精准发力,靶向施策,避免“矛盾在路上”,用“人民标尺”检验化解成效。

近三年来,常委会领导推动36件积案化解“清零”,90%以上事项变“问号”为“句号”,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积案化解多项经验列入“国省字号”典型推广。如“某小区住户要求办理产权证的事项”化解经验入选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信访局印发的《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典型案例选编》,成为全市少有荣登“国字号”的典型案例;“某村村民反映征迁资金房屋补偿事项”化解经验被省人大、省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的论述。

翻开今年“一站两点”融合活动计划,处处饱含着民生“温度”。如每月固定1天为选民接待日,安排驻站代表接待选民;每季度围绕民生议题组织开展1次专题调研,收集社情民意;组织代表对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开展专项监督等。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400多名市人大代表以“民声”定“民生”,票决确定了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等10件“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民情民意更便捷、精准、高效地融入人大工作,也让人大工作更接地气、贴民心、显民意。

发挥“聚合效应”作用,推进信访法治化向“协同发力”转变

人大在信访法治化中发挥着立法、法律监督和法治保障作用‌。市人大机关在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和专题调研等工作中注重从信访渠道收集突出问题,将信访工作中掌握的苗头性、倾向性、共性问题转化为立法和监督工作建议,推动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延伸,监督的精度和实效显著提升。

《信访工作条例》要求健全“各方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全国人大相关制度也提出加强协调联动的要求。以往的人大信访工作是“单轮驱动”,如何变“单向发力”为“多向联动”?市人大机关积极探索实践“人大+”贯通协同机制,“1+N”多元“借力思维、开方解题”,实现“1+1+1>3”聚合效应。

“人大与信访部门协同”。面对人大机关与信访部门联动不够的实际,2024年出台《关于建立人大机关与信访部门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联动机制的实施办法》,在建议征集转化、信息共享互通、协同协作处理、联席会议和大会服务协同等方面做“+”法,还强化了与属地、人大系统之间的内外贯通、左右联通。两年来,协同妥善处理了60余件信访事项,同题共答、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该项制度在全省人大系统领先,被省人大作为典型推广。

“人大与纪检监察协同”。2023年出台《襄阳市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协同工作暂行办法》,畅通了“信息共享、联合监督、问题移交、成果运用”等机制。人大与纪检监察机关在相互通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控告检举类信访事项移交处理等方面做“+”法,按照职责职能“同频共振、靶向监督”。

“群腐”问题是群众反映的“社会痛点”,成为人大“监督靶点”。2025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并交办审议意见和12条问题清单,推动聚焦“校园餐管理、看病难看病贵、养老服务、招投标”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整治,助力政策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人大与政法机关协同”。面对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8月听取和审议《关于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情况的报告》,推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面对市场主体反映较多的“涉企执行难”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10月听取和审议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涉企案件执行情况的报告》,采用“沉浸式+联动式+靶向式”的“三式监督”解码执行难。面对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在贯通协同机制上做“+”法。两年来,与相关部门协同协作处理了40余件信访事项,提升了质效。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连心搭桥梁、贴心听意见、用心解难题、同心促发展!把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法治实践,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可感可触、落地生根!”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如是说。

从处理“一个诉求”到解决“一类事项”再到优化“一项机制”,推动把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一张张“满意清单”;从“民意收集”到“民智转化”再到“民生落地”,推动将一份份“民生愿景”转化为一幅幅“幸福实景”。这份为民答卷传递的是法治的力度和温度,就像流淌襄阳的汉江水一样润物无声、奔腾不息!(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