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荆门:依法履职担使命 砥砺奋进谱新篇——荆门市人大常委会2024工作综述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1-06 09:11   [收藏] [打印] [关闭]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2024年,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的时代浪潮中踏歌而行,以使命为笔,以担当为墨,于漳水之滨勾勒出荆门高质量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绚丽篇章。

回首2024,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民生福祉、厉行法治保障的足迹坚实而有力:全年召集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1次,召开常委会会议8次、主任会议13次,制定和修改地方性法规2件,听取审议工作报告21个,开展执法检查4项、调研视察27项,作出决议决定4件,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9人次……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无不记录着荆门人大履职尽责的点点滴滴,书写着荆门人大赶考新征程的为民答卷。

提高站位,把好“政治方向盘”

“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深秋的荆楚大地正是一年好“丰”景,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片改革沃土提出殷切期望和要求。

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要对标对表总书记重要指示,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以人大之力推动各项部署要求落地落实。”荆门市人大常委会随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重点工作为牵引,将人大工作全面融入改革发展大局。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这也成为常委会“思想引领、学习在先”制度化安排的一次生动诠释。

这一年,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党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党组成员更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学习走深走实,让党的声音在基层落地生根。

这一年,聚力推进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铁片区建设等中心工作,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点题走”,人大力量活力迸发;

这一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寻迹溯源、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人大制度绽放光彩。荆门市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大会热烈召开,在回顾和展望中,人大各项工作趋行蹐驰;

这一年,通过法定程序将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荆门方案转化为全市人民共同意志,《荆门市战略规划》第一时间摇旗奋进,人大担当循新而动;

……

以党的全面领导领航,担责扣中心,为民顾大局,溯源扬自信,荆门人大工作迈向辽阔天地。

护航荆门,筑牢“法治压舱石”

“通过!”2024年9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荆门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消息传来,群情激昂,欢欣鼓舞。这意味着,荆门人民的“母亲河”有了守住“绿色底线”的“法治红线”。

这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立法硕果,针对流域管理的难点痛点精心设计,对漳河水库水环境保护专设一章,回应民生期盼,成为我省二级流域片区协同立法的典范。

法治,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从在全省市州率先完成立法条例修改工作,到紧跟决策步伐,将《荆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条例》增列为年度立法计划审议项目;从民生部署干货满满,有序推进电动自行车管理、城市餐厨油烟污染防治等立法项目前期基础研究工作,到广泛开展立法调研、论证评估、立法协商,让地方性法规更“接地气”……市人大常委会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蹄疾步稳。

为了使“长出牙齿”的法律更好地“咬合”,荆门市人大常委会以有力的执法检查与监督,给法律法规实施加上了一道坚固的“钢套”。

通过严格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细致检查多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率先试行备案审查建议制度,持续加强任后监督和司法监督,常委会推动宪法精神深入人心,让地方性法规真正进入执法、纳入监察、融入司法、列入普法,促进了公平正义,守护了法治蓝天。

精准监督,激活“发展助推器”

监督权贯穿人大工作始终。2024年,围绕“发展”“改革”“绿色”“民生”四项靶心,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精准发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以监督实效助力高质量发展。

紧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提出建议,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督,加强国有资产和政府债务管理监督,督促政府管好全市人民的共同财富,确保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紧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能源千亿产业集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荆门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等改革目标,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审议报告,激荡改革热潮,升腾发展气场;

紧扣绿色发展理念,聚焦汉江流域水环境、漳河水库水质、磷石膏综合利用、噪声扰民治理、耕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依法行权,持续深入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紧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青少年暑期“看护”难、中医药事业发展、网络餐饮外卖食品安全、中心城区物业管理等群众关心关注的“身边事”,推动问题解决,力促学有所教、病有所医、食有所安、住有所居、居有所乐。

奋楫经济浪潮,稳行绿色道路,擎稳民生幸福,人大监督的身影无处不在,以实际行动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将“发展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情系民生,搭建“民意连心桥”

“代表您好,工商街建筑屋顶琉璃瓦松动,请督促相关部门尽快消除安全隐患。”

“好的,我们马上来反馈督办!”

……

这一幕对话发生在2024年5月22日,4名人大代表在荆门人大主题公园的“荆城意站”门前坐下,收集民声民意。这是主题公园建成后,在此开展的首个“选民接待日”活动。

“进入公园,我们受到法治教育、民主理念、人大制度的熏陶,了解了身边正在实施的民生实事,还能随时反映心声!”附近居民朱必珍高兴地说。

探索建成全省首个市州人大主题公园,是荆门市人大工作创新的一个生动案例。它与研学、实践、展示、宣传、辐射等功能持续释放的荆门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双赋能,进一步深度拓展了民主民意表达平台。

收集民情、汇聚民意,荆门市构建了“以家站为主体、以联系点为补充、以基地为特色、以公园为亮点”的代表活动阵地建设格局。截至2024年底,常委会指导各县市区高标准建成代表联络站226个、网上代表联络站110个、代表联系点8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11个,充分激发了代表履职活力。

“通过深度参与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立法工作,我们提出建议20余条,其中70%被采纳。”作为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深有所获。

为了让代表履职更有劲、更有为、更有感,常委会不仅在平台建设上铆足劲,在建机制、强保障上也下足功夫。

“两个联系”工作机制的深化落实,国家机关与代表的常态化联系率先迈入制度轨道、“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的深入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的逐步全覆盖,保障和见证了代表履职的能力、活力、合力、效力,也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民主就在身边。

同时,代表“好声音”不断转化为发展“最强音”——“代表行动”中,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出动5520余人次,走访联系群众20000余人次,提出建议2340余条,推动解决实际问题970余个;各方努力下,代表在人代会上提出的196件建议全部办结并答复代表,所提问题137件已解决或基本解决。

筑牢根基,争做“时代奋进者”

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是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的核心课题。

一年来,常委会牢牢把握“四个机关”定位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磨砺出一支新时代的奋进队伍。

由心入行锻自身。党纪学习教育、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以及“提能力、转作风、抓落实”活动的开展,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干部队伍的成长;岗位大练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开展,似厉兵秣马,激励人大干部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

多点开花铸品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理论研究、新闻宣传等各方面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崭露头角,人大工作彰显卓越风采,人大干部以智慧和汗水不断提升履职之质。

协同推进聚合力。从沙洋县的“局长进站”,到钟祥市的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探索,从京山市的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互转办理,到东宝区的社区居民“议事面对面”,再到掇刀区的建议办理“回头望”,以及漳河新区和屈家岭管理区的积极作为,在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下,全市人大系统齐心奏响一曲和谐共进的乐章,为城市发展汇聚起强大合力。

风劲扬帆正当时,踔厉奋发踏征程。

走过监督与支持共进的一年、传承与创新交织的一年、代表与群众心手相牵的一年,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五个必须统筹好”和九大重点任务、省委“五个统筹”部署,锚定全市“一枢纽四基地”功能定位,荆门发展又迈开新的步伐。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将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体人大代表和全市人民,鼓足干劲、奋发进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以高质量人大工作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荆门篇章!(李蕾蕾)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