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武汉市江夏区:“江夏里”出圈背后的“人大力量”
开业5天接待游客22万人次,20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江夏区全新打造的文旅地标——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下称“江夏里”)惊艳亮相,迅速成为市民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这个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营,不仅为江夏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成为激活乡村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人大代表们的积极履职与担当作为,“人大力量”始终贯穿项目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唤醒沉睡资金 人大代表破解发展困局
走进位于江夏区五里界街道锦绣村的“江夏里”,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古色古香的市集错落有致,民俗表演轮番上演,45个美食档口香气四溢……夜幕时分,点点灯火映照水面,桨声灯影摇曳,诗意与烟火在此完美交融。“在这里品美食、赏美景、看民俗,实在是一种享受。”来自咸宁的游客万先生由衷赞叹。
曾经闲置十多年的土地和破旧农房,如今已蜕变为区域文旅新地标,书写着锦绣村泉井刘湾的华丽转身。
锦绣村背靠“锦绣山”,周边有江夏黄氏大宗祠、锦垅水库等人文地标。村里有6个村湾,户籍人口1700多人,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也十分便利。2009年,五里界街道引入房地产项目,锦绣村的泉井刘、郭家坡、程家坊等村湾土地被征用。部分村民搬进了宽敞的安置房,村集体也获得了征地补偿款。
但多年来,这笔补偿款的分配和使用成了村“两委”一班人的难题。区人大代表、锦绣村党支部书记刘兵透露,“由于多方原因,补偿款在分配上很难做到公平合理,稍有不慎便极易引发矛盾纠纷。”自2011年补偿款到位后,便一直“躺”在账户里,无法发挥作用。
“一直这样下去,问题很多。”刘兵说,一方面,资金监管存在极大风险;另一方面,村民们期望补偿款能公平合理分配,用于改善生活或支持村里建设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五里界辖区人大代表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代表接待室、代表联络站、主动进村入户等,认真倾听群众的想法,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有村民提出,村子交通位置好、资源丰富,建议开发景区增加村民收入。刘兵把这条建议记录下来,第一时间反馈给了江夏区人大常委会五里界街道工委。
然而,引入何种项目?当时的刘兵和人大代表们仍处于摸索阶段。
引进优质项目 代表履职促成合作落地
2022年,转机悄然降临。
“真的是机缘巧合。”刘兵回忆说,当时一位长沙的甲鱼养殖户来村里洽谈租赁事宜,原本只想租用两栋农房开餐馆。刘兵敏锐地意识到,与其零散出租,不如整体开发。在他的建议下,对方邀请街道人大代表、村党员代表和村小组长一同前往长沙考察“湘江里渔村”项目。
考察团队初到长沙,便被湘江里渔村热闹的场景震撼。曾经破旧的村湾,已成功转型为集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热门打卡地。这里游人如织,商业氛围浓厚,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刘兵等人深入项目各处,仔细观察建筑风格、运营模式、游客接待流程等细节,将每一处可借鉴之处都详细记录下来。回到村里后,刘兵等人迅速向上级部门汇报了引进类似项目的想法,并先后向区人大常委会五里界街道工委提交了《关于锦绣村引进“湘江里”项目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集体资金监管的建议》等。
如何让村民同意动用资金?刘兵和五里界街道人大工委负责人召集村小组组长现场算账。“投入这个项目,村集体每年有保底收益,远超现有利息。还能盘活闲置农房,带动村民就业,激活农产品销售。即便项目遇阻,固定资产也将持续增值。” 经过几番讨论答疑,村小组组长们消除疑虑,最终全体同意投入资金,为项目落地扫清了障碍。同时,他们成立采购、监督、后勤保障、财务等小组,村民积极参与,既保障项目高效推进,又增强了集体事务参与感与责任感。
此后,经过5次与项目运营团队的深入接洽,双方终于达成合作意向。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锦绣村将2000多万元村集体资金统筹整合,组建强村公司——武汉春申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8月与湖南省有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2024年4月12日,“江夏里”项目破土动工。
该项目选址锦绣村泉井刘湾,总占地面积110亩,采用“村集体+企业+专业团队托管”的运营模式,秉持“产业前置、运营先导”的理念,盘活38栋闲置农房和110亩土地,集主题院子餐厅、特色小吃、民俗文化、沉浸式演艺活动等功能于一体。
项目建设期间,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定期调研施工进度,严格把关资金使用,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同时通过走访座谈,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确保项目既符合规划要求,又能带动村民增收,实现多方共赢。
共享发展红利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历经不到一年的紧张建设,2025年5月1日,“江夏里”正式开街营业,曾经闲置破旧的38栋农房,经专业团队精心改造后焕然一新,这里的消费场景融合乡土特色与现代潮流元素,开街首日便吸引4万多名游客,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新亮点,被誉为江城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人,真是太好了。”56岁的陈大妈自4月中旬在景区从事保洁工作,劳动强度适中、收入可观,她的喜悦正是众多村民的真实写照。
据悉,该项目已带动200多位村民就近就业,涵盖餐饮服务、民俗表演、景区维护等岗位,月均工资达6000多元。目前,二期儿童无动力游乐场及周边地块开发已提上议事日程,未来将持续吸引新投资,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该项目不仅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村集体每年保底收入300余万元,且随着运营商盈利增长,收益将进一步提升。
“作为人大代表,我们应当关注群众需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回顾“江夏里”项目从洽谈、签约,到选址、手续办理,直至落地建设开业的全过程,刘兵等代表深有感触地说。
“江夏里”的火爆还产生了显著的“集聚”效应。数据显示,自开街以来,受其辐射带动,周边梁湖漫乡、龙湾半岛、拾光牧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激增3倍,形成了以“江夏里”为核心的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江夏区全域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江夏里’的建成,是江夏区人大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江夏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总结推广“江夏里”项目成功经验,搭建更多代表履职平台,引导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发展诉求,推动资源整合与政策落地,让更多乡村闲置资源 “活”起来,培育更多乡村文旅新样板,为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武汉市江夏区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