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十堰:依法履行职责 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5-07-01 16:16   [收藏] [打印] [关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重要生命线,自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超70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四省市人口超过1.14亿。近年来,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殷殷嘱托,综合运用各项法定职权,打好保水护水工作“组合拳”,当好南水北调的忠诚“守井人”。

一、以立法工作构建大框架。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将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日,依法确定为十堰市生态文明日。自2016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6部生态环保领域地方性法规,从山体到地表、从大气到水源,十堰市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一是出台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立法守护“城市绿肺”。这是十堰市制定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了山体保护的系统措施,划定了山体保护红线,设立了禁止行为清单,对破坏山体的违法行为作出了严厉处罚规定,中心城区300多座大小山体有了“护身符”。二是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立法守护“生态红线”。条例规定了最严格的水、气、土保护管理制度,将保护水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增设多条规定,放置于最突出位置,对违法行为设置了最严厉处罚措施。三是出台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守护“蓝天白云”。条例从加强工地围挡、遮盖、喷淋措施等方面,压实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明确施工单位主体责任,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筑牢了法治防线。四是出台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立法守护“恐龙遗迹”。该条例是湖北省首部聚焦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与已有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定相比,保护对象更加精准,保护措施更加全面,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法律责任更加明晰。五是出台绿松石资源保护条例,立法守护“松石之乡”。十堰作为全世界绿松石集聚度最高、品质最好的富矿区,做好绿松石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意义重大,条例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线,彰显了十堰坚持小切口立法、建设绿色示范市的立法特色。六是出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守护“一方净土”。该条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首部专门规范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将十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的一些突出问题,为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环保类地方性法规的公布实施,有力推动十堰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丹江口库区水质连续多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二、以监督工作推动大整改。精心谋划监督工作,坚持把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是开展专项监督。每年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督促市政府将丹江口库区4468平方公里面积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对10个三级流域片区、23个四级单元实施分级分类治理管控,推动历次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的521件信访件全部办结。二是组织专题视察。以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市县联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湿地保护情况等专题视察,督促有关部门查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违法案件7起,整改具体问题20余项;开展湿地资源巡护4万余次,防范化解湿地生态风险167个。三是强化执法检查。先后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10余部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560家,清理网箱18.2万只,关闭规模化养殖场134家;推动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污水处理系统和河长体系,1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2800余名河湖长常态巡河,2000余座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使用,10万多吨危废物安全处置,水源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2024年,全市2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三、以代表行动促进大提升。保水护水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连续两年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围绕守水护水开展代表行动,带动全市参与环保的志愿者达33万多人,营造了全市上下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的浓厚氛围。2023年,聚焦农厕改造、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开展“代表六查”活动,提出书面建议970件、督办解决落实938件,推动完成农厕改造14450户,排查整改污水处理设施故障464个,全市1682个村全面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2024年,聚焦守水护水开展“清源”“洁厕”“净河”“美家”“润心”“兴业”六大行动,提交建议1124件、督促落实1035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守水护水实际问题,推动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王迎鑫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