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宜都市:票决“民生之盼” 收获“群众之赞”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时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是发挥代表作用、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抓手。2019年,宜都市首次在红花套镇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试点工作,2022年,实现9个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全覆盖。七年来,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宜都不断发展完善,有力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宜都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也是着力推进民生福祉改善的生动实践。
肇始:试点先行 稳步推进
“累计新建柑桔田间操作道共计20公里,已基本实现从田间到柑桔集中收购点无障碍运输,为年产15万吨柑桔运输提供了交通保障。”
“渔洋溪3公里道路扩宽改造项目建设资金共181万元,目前已完成改造建设,有效破解了因年久破损、车流量大导致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
“马家店小学住宿楼以及红花中学食堂改造工程项目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条件。”
……
2020年6月,在红花套镇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时任该镇人大主席的廖贵平向全体代表的报告让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报告的内容是2019年度该镇人大代表票决产生的17件民生实事项目的进展情况,这17件民生实事犹如一份份精彩的民生答卷,踩着时间节点郑重地交到全镇人民手中。
“下面,票决产生红花套镇2019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时针回拨到2019年该镇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时,58名镇人大代表按照“急需先立、成熟先立、好中选优”的原则,票选出17件民生实事项目。由此,这场在宜都市率先开展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试点工作顺利拉开帷幕。
为确保票决制工作的顺利进行,2018年,红花套镇人大主席团先后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借鉴吸收浙江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前期考察学习基础上,先后召开2次镇党委会、2次镇人大主席团会议、6次专题工作研讨会,围绕项目征集、票决方式、差额比例、监督流程等关键环节反复论证,广泛征集市镇两级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和职能部门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镇人大主席团在宜都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了《红花套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试行)》,经镇人代会审议通过,为票决制试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发展:全面覆盖 精心实施
历经三年的探索,红花套镇共票决民生实事项目37件,涵盖文化、教育、医疗、环保等诸多领域,无记名测评满意度达到了100%。红花套镇人大主席郭先华说:“民生实事办哪些,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想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必须弄清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无疑是奠定坚实民意基础的最好方式之一。”
效果初显,乘势而上。2022年,宜都市9个乡镇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由原先的“政府自己定自己办”转变为“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领单、人大督单、群众验单”的全新模式,实现了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高度融合。
当年2月,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明确了项目征集、初定、审议、票决、监督和评估等内容,指导各乡镇规范化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为宜都市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8月15日,陆城街道先试先行,召开第一届议政代表会,50名街道议政代表票选出“老旧小区构筑生命防火墙”等7件民生实事项目,将群众的“民声”正式变成街道的“民生”。从此,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议政代表)票决制在宜都实现全覆盖。
为确保票决工作从“头道工序”就突出人民属性,10个乡镇(街道)依托五个常态化路径问需于民(常态化征集政府官方网站等线上云端留言意见、常态化收集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进村入户调研发现、组建专班常态化深入村(社区)听取群众心声、常态化综合分析历年人大代表建议、常态化依托“家站点”开展活动)。同时借助每月“5号见”代表接待日活动、“双联”工作等载体,深入村(社区)、企业开展接待走访活动,全方位多层面收集意见建议,实现面对面听民声、零距离汇民智。
自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议政代表)票决制实行以来,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始终以高站位、高标准支持该项工作,通过党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纳入全年重要议事日程。从项目征集、筛选移交、酝酿协商、审议票决到监督评估,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广纳民意为先,始终保持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紧密联系和高效配合,从而形成上下联动、凝聚合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格局。
跃升:多措监督 跟踪问效
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把人大的决定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了重大事项决定权更为具体的形式,让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形式更加丰富、审议内容更加充实、人大的监督更具实效。
如何将人大代表票决通过的民生实事项目由写在纸上的一行行文字清单变成一个个鲜活现实?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及各乡镇人大主席团把做深做实民生实事项目检查督导作为重头戏,通过多种监督形式全力助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一是专业“督”。宜都市人大常委会组建7个专业代表小组,围绕项目质量、效益覆盖范围等方面,通过查资料、听报告、看现场等方式,对项目进展成效开展督查。二是现场“评”。各乡镇人大主席团组建民生实事项目“回头看”代表监督小组,通过“微调研”的形式查看项目运行管理和维护情况,提出优化完善的意见建议;定期组织受益群众和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活动,察看项目建设运行情况。三是集中“测”。在次年人民代表大会上,向全体人大代表报告项目内容、开竣工日期及预期社会成效等,设置“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档次,开展满意度测评并现场公布结果。这样不仅让民生实事项目从政府“一人撑船”到“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人大监督也由“事后跟进”变为“全程参与”,形成了工作闭环,充分彰显了代表票决制的优越性,使得人大监督工作更具“锐气”。
宜都市人大常委会代工委主任周先洪认为,票决制就好比一个“碗”,装的是民意和民心,至于装什么、怎么装,我们要把决定权和评价权充分交给人民群众,切实把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到变化、看到成效、得到实惠。
枝城镇大同路城坡垴区域位于镇区中心位置,邻近的有医院、学校、家属楼等人口密集区,停车位缺口严重导致群众抱怨颇多,“城坡垴停车场新建项目”作为枝城镇首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显著改善了周边的交通和停车秩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红湖社区幸福食堂”是姚家店镇2023年度的民生实事项目,从票选到运营仅用了10个月,60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可以享受11元“十菜一汤”的优惠政策,保障了周边孤寡、空巢、高龄等生活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王家畈镇是一个偏远山区乡镇,山路路长坡陡,公交服务保障不均衡,村民出行十分不便。2024年3月1日,随着新修建的“王家畈镇交通综合服务站”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周边9个村近6000余名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也是该镇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以来,为民解忧的典型案例之一。
……
7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民生进步的标尺;
387件,是民生实事项目的数量,也是幸福指数攀升的见证。
从试点开展到落地生根再到枝繁叶茂,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成为乡镇人代会、街道议政会的“常规动作”,下一步,宜都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健全完善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工作,进一步保障和推动民生项目根深蒂固、花开有果,让“票决红利”更加惠及人民群众。(胡振华 王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