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动态 >> 文章详情
竹溪县人大以“三高”建好代表家站激发人大工作新活力
近年来,竹溪县人大常委会以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载体阵地标准化建设、常态化运行、规范化管理为抓手,持续推进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建设,推动形成代表履职有规范、联系群众有平台、作用发挥有成效的良好工作格局,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一线生根开花结果。
一、高标准建设,绘好家站建设“路线图”
科学谋划建强平台。按照“阵地融合、功能集成、方便实用”的理念,科学建“家”、合理设“站”,实行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全县已建成“代表之家”15个、代表联络站76个,构建形成“一镇一特色、一站一主题”格局。
对标对表规范建设。对标“代表有活动、家站有活力、履职有规范”的工作要求,突出“职责清晰、功能明确、设施完善、运行规范”的职能定位,从功能划分、规章制度、办公设施、工作流程、履职台账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家站管理、学习培训、联系接待选民等制度体系,家站建设做到“有牌子、有制度、有信箱、有活动、有设备、有人员、有资料、有电子查询终端”。
混合编组优化效能。坚持“就近就便、易于组织、全员编组”的原则,将各级1015名代表混合编入76个活动小组,分别对应各联络站,做到家有“管家”、站有“站长”。编印代表名册,建立线上群组,通过“集中+日常”“固定+流动”扩大代表联系覆盖面,实现代表编组全覆盖、履职全天候。
二、高质量管理,打造代表履职“主阵地”
聚焦主题主线,打造政策法规的“宣传站”。以家站为平台,定期开展代表培训,通过研讨、交流、讲座提升代表政治素养、法律水平、履职能力,当好党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讲解员”、反映群众愿望和诉求的“信息员”、沟通群众心灵和情感的“联络员”。组织代表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重要回信精神及省市县委关于支点建设的决策部署,累计开展 82场次专题培训,覆盖代表 1869人次。组织“国家机关进家站”“两官(法官、检察官)进家站”,在群众困难无助时,做群众的“110”;在群众上当受骗时,做群众的“12315”;在群众有怨气怒火时,做群众的“119”。
聚焦民意汇集,架设贴近群众的“连心桥”。以家站为载体,组织开展“六访六促”(访产业能人户,促增收致富;访热心公益户,促生态更美;访住房保障户,促家园宜居;访乡贤文明户,促新风引领;访矛盾诉求户,促社会和谐;访监测边缘户,促幸福共享)活动,将履职触角从两会延伸到平时、从会场延伸到基层。近年来,全县各联络站和代表小组累计接待人民群众5.14万余人次,走访3.58万余户,代表选民心更近、情更深。
聚焦载体创新,回应百姓关切的“民意窗”。坚持“资源整合、一室多用、共建共享”,引导代表带着问题倾听、肩负责任回应、落实任务办事,做到“提一条好建议、化一个信访矛盾、讲一次政策法规、办一件民生实事”。近年来,人大代表共接待选民群众7500余人次,收集意见1861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7件。
三、高频率使用,发挥家站平台“大作用”
搭建平台,近距离排忧解难增信任。坚持代表接待选民制度,定期安排代表轮流接待群众、定期联系选民,通过家站平台组织开展视察调研、走访群众、民意征集等活动,让代表与选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听取意见,画出聚焦聚力支点建设的最大“同心圆”。城关镇西关代表联络站聚焦聚力城市更新,通过“代表家站+社区驿站”,推动竹溪河“一河两岸”和城北大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促成县政府完成对南大桥、西关桥、跃进桥的改造,盘活西关闲置资产建成“武陵不夜城”,县城更加生态和美、便捷畅通、宜居乐业。
丰富载体,近距离凝心聚力增效能。以“六访六促”为活动载体,同坐板凳“听”民声,虚心请教“问”计策,广求良方“解”难题,让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宣传党委政府的决策,在座谈中与社会各界沟通思想,在交流中拉近与群众距离,收到了“心往一处想、调往一处唱、劲往一处使”的效果。城关镇鼓楼社区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建筑改造工作中,发动人大代表、社区居民深度参与方案设计、工程实施、验收评价、后续管理等各环节,广泛征求居民意愿、争取群众支持,改造后的小区环境更为舒心、配套设施更为称心、日常生活更为顺心、社区服务更为暖心,社会一致认同、市民高度认可,使代表家站成为回应关切、解决问题、彰显民主的实践高地。
创新机制,近距离协商共治增和谐。通过家站建设,组织引导人大代表面对面听民声、化民怨、促稳定,与人民群众建感情、立信任、心连心,让民意充分表达、民情快速反映、民怨得以排解,做到了人大协商在一线、凝心聚力在一线、法律监督在一线,发挥了家站平台“直通车”“连心桥”“减压阀”作用。中峰镇同庆沟代表联络站敏锐关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动态、新动向,通过“代表家站+治理中心”,推行村民事、村民提、村民议、村民定、村民评,做到有事到家站说、矛盾在家站解,实现了无治安、刑事案件,无违纪违规案件,无越级上访案件,获评“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李章新)